分享

瓷器鉴别的薄见

 贾宝国宋元瓷器 2021-05-13

讲收藏故事品人生百味,这是发文5,粉丝自己的捡漏、打眼经历。

作者:沃土(wx: yfj15530351830)

主编:千年一雷(wx:leijun7210)

学习鉴别瓷器已有一段时间了,刚上路时总是看没下过手,在网上瞧、在书里读、在地摊观。

朋友问为啥不买?

我说,不敢买呀,怕买新的。

朋友说,这不行呀,玩瓷器好像游泳,老在岸上比划,是学不了真东西的。在买中长眼力,真假货色中验证知识,所以必须出手。

于是有了第一次、第二次……,虽然没买着好物件,但是每次的出手都有收获,对瓷器辨识的心得越来越厚实,感觉越来越敏锐。无怪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别瓷器门道很深,每个瓷器放在面前都是一个掩埋的矿,能不能通过表面土层看清矿的内容,是要靠自己的“火眼”,所以必须下水才知道水的深浅和冷热。

其次,买到瓷器后要多方面去印证,与书本对照、与老师切磋、与网上图片对比,这样做是为知识与经验的“回炉”。常言道,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知识与经验就在这样的反复中不断锤炼,不断升华。知识是固定的,而每件瓷器都是鲜活的实物,用知识去生套瓷器,好比刻舟求剑,只有在瓷器的赏鉴中反复考量各种知识点,扩大知识的边界,知识才能触类旁通,发挥最大的效能。

      最后是个人摸索的一个小窍门。对出土的瓷器底足用嘴吹一口气,然后用鼻子一闻,会有一股微刺鼻土腥味。这种气味一般是洗不掉的。鉴别瓷器的路很长,靠眼、手、脑去触摸思考,更要靠心去感受,而心的力量是长期实践摸索和理论积累所致。民国时期的鉴赏家很牛,就是因为阅器无数,浸淫其中的结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别瓷器同样如此。

(文中插图是作者的藏品)

—————————————————————————

入群公告:是公众号《宋元瓷器》的忠实读者,都可以截屏发图即可申请加入,入群后遵守规群及群主的有关规定。可以扫码加群主微信,注明是《宋元瓷器》的粉丝,要求加群。只能加其中一个群,多加拉黑,定时清除!

由贾宝国老师每周定时在各群进行藏品鉴定点评。

注意:如果群内有私下卖货,或私下拉人收费讲课鉴定,都是骗子!请群友及时举报,把微信对话截图及其微信号一起发给贾宝国,微信ranchangkong(注明举报)。一旦核实,严肃处理,并给举报者免费鉴定瓷器十次,作为答谢!

征稿启事:为更好的服务与互动,特向《宋元瓷器》的藏友征集发文,内容是藏友的藏品展示,收藏故事,买假经历等方面。大家可以是文章,也可以与主编沟通,告诉他情节,他会提笔代劳。

发文5主编:千年一雷,微信:leijun7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