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我的父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享年七十八岁。 火化前,我只能朝棺椁里看父亲最后一眼。几小时后,仁慈厚重的大地,拥抱了父亲。从此以后,无论如何思念,我只能在飘渺的梦中与他相见。 父亲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他就像秋风里随风坠落不被人关注的一粒果实,他走完了自己踏实而饱满的人生,完成了自己对泥土的回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父亲没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他留给我们的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写下父亲一生经历的一二三,祈愿宽厚慈祥的父亲知道,他的美德我们会继承,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的童年是在动荡的年月中度过的,日寇入侵,三年内战,天灾人祸,吃不饱穿不暖一直伴随着他。同时,父亲的童年比起同龄的孩子又是掺杂着许多快乐的,那时爷爷下关东,奶奶在家主事,费尽辛劳供父亲读了六年书,使得父亲成为那个时期有文化的人。父亲自立,自强,坚韧,成熟,遇事有主见,勤劳朴实、与人为善、善待子女、节俭持家,为两代子女和亲朋邻居留下了好的形象。 父亲追求上进,终生学习,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他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多读书,读好书,求上进,尽力回报家庭,服务社会。人要尽量往高处站,往远处看,不要被跟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他经常看各种书籍,但从不读死书。他到异乡他地,看到心仪的农具,回来后想办法仿制出来,提高了劳动效率,受到村民的称赞。 父亲脾气和顺,头脑睿智。对家庭矛盾,都是以很温柔的方式解决;对于邻里关系,更是以和为贵。我从懂事起,就没见他粗喉咙大嗓门地讲过话。父亲在母亲面前,从来都是软软和和,真有些唯命是从的味道。他们共养育了三个儿女,管教孩子时也是以理服人,我们是在一个非常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这是父亲爱母亲、爱儿女、爱家庭,为我们营造的爱的巢穴所奉献的最大硕果。 父亲喜欢孩子,家庭责任感强。他经常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能和儿女们经常在一起吃个晚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为了不让家里人挨饿,为了给三个孩子增加营养,父亲费尽心机对付吃的。冬天农闲时,父亲就用独轮小车推着地瓜到北边的公社换大米,这样,我们三个孩子就能够隔三差五地喝上一顿稀饭。在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用独轮推车推着大豆走百十里路去南面的安丘县将地瓜干换回来,使一家五口人勉强不断顿。 父亲注重培养我们健康的人格。他常说:“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父亲教育我们不占别人便宜,不能忘本;教育我们无论出息成啥样都要尊敬他人;教育我们要凭良心处世,将心比心;教育我们要做到说话算数,一口唾沫一个钉;教育我们不必巴望着成为人上人,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人生走一遭,吃苦受累很正常。 父亲乐善好施,经常无私地帮助别人。街坊邻居,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都会第一时间,竭尽全力帮忙,从来不图回报。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咱帮了别人,不要念念不忘;别人帮了咱,千万要知恩图报。”父亲处事公道,为人正直,深受乡邻的爱戴。同时父亲以身作则,严谨自律。他最尊崇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两句话:“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示儿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父亲就是我心目中的白嘉轩。 父亲在我们家里就像一盏明灯,恶的东西随时改正,善的东西发扬光大。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是会遗传的,比如关心人、孝顺、助人为乐等等,说是承袭的,应该更确切一些。 留不住的是生命,留在心中的只有无限怀念,把无限怀念化作心中的无限祝福,遥祝天堂里的父亲快乐平安。 父亲,您一直在我身边,从未走远! 壹点号博安19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