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完研后悔了……

 我的最爱洋芋 2021-05-13

#考研#

上知乎一搜此话题,发现抱怨声还不少···

“读了研究生发现这真不是我想要的,现在研二下学期,有点抑郁了,身边的师兄师弟体会都一样,焦虑,郁闷,烦躁,发现我们学院的师兄也有很多根本就是凑字数毕业的,也有的延期了·····”

“后悔了,学的过于空洞,没有实际意义,毕业年龄也大了,增加转行成本风险,当初跟风考的研,现在毕业工作还没本科同学好,后悔读研期间没有学点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也后悔当初研一没有退学出去转行搞 IT 了,唉……”

“后悔死了,如果读研,一定选个好方向,不然出来就是个大龄废物。还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选导师一定慎重,不然生不如死。”

相关数据表明:“现在已经有将近 50%的研究生后悔读研,原因很简单,就是读研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将近 40%的研究生都有严重焦虑,这些压力来自不同的方面,学习、经济、就业、婚恋等各方面。”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完研后悔了……

对于我来说,为考研付出的努力,我不后悔;但真正迈入了研究生行列,我真后悔了···

和我心中所想的研究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考研分数还 OK,但因未有清晰的定位,面试未充分准备,选导师撞枪口上了,最终调剂到一位“佛系”导师麾下。导师的主业是在校外上班,辅业才是教学、带学生(当时面试时还真不知晓这一情况),一年难得见上几回,纯粹“放养”,不给指导,不给任务,让我们“自生自灭”····

那 3 年,过得很迷茫、很慌乱、也很无奈。

当时为何考研?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本科学校一般,想通过考研实现逆袭,提升下学历,以便毕业后好就业;

(2)想出省,去外面看看,遇见不一样的人,看不一样的风景;

(3) 中国是面子社会,装饰下门面,说出去也比较体面;

(4)大环境需要考研,身边同学和朋友也在考,所以跟风···

我相信大部分准备考研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考量。

仔细分析我考研的动机,你有没有从中察觉到什么?

那就是有几点很重要的因素我压根就没想过···

01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做研究很苦,真正想做出点成果来会更苦。如不是真正热爱这片热土,还真收获不了丰硕的果实。吃不了自律的苦,就得吃平庸的苦。因热爱科研而考研,应该只是茫茫考研大军里极少部分的一群人。

中国厉害的科学家千千万,邓稼先、钱学森、华罗庚、袁隆平、屠呦呦这几位科学家绝对独领风骚,而他们无一不例外的都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由衷的热爱。他们对所研究领域的热爱是那样的持久和深厚,以至于从科研工作中所获得的快乐远远超过其中的困难和无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黄如。黄院士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研究,在低功耗器件的新机理新结构、纳米尺度器件和关键共性工艺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2007 年以来连续 8 年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标志性国际会议 IEDM 上发表论文 19 篇,成果连续 3 次被列入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ITRS。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一系列的荣誉都证明和认可了黄院士作为一位青年学者的勤勉精神和学术成就。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她显得十分虚心,她说:

“这些奖应归功于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工作。”

“我享受的是教书、育人、科研的这个过程,享受与同事、同学们交流的乐趣。”

那些伟人、牛人似乎离我们很远,那再聊聊我身边的大神···

我的领导——曾工,就是这样一号人。

中专毕业‬‬,纯粹对‬电子‬‬‬‬行业‬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跨行从业已20余载,早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对公司举足轻重;工作至深夜是家常便饭。踏踏实实搞研究,从不抱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匠人精神,由衷的佩服。

自 1960 年以来,心理学家就发现,驱动我们行为的动机有两种不同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行为纯粹出于对事物本身价值的重视,而不是能从中获得什么。另一个则是完全相反的“外在动机”,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和回报,而去从事的活动,这些报偿可能是金钱、他人的赞赏或地位。

内在动力相比外在动力更能直观的刺激我们的行动起来,并且这种动机是十分强的,是不能轻易阻止和打断的。当人们实现了内在目标时,这种幸福感是明显提升的。

回看我当初考研的几大原因,大多都围绕“门面”、好工作的“敲门砖”、大环境的趋势、盲目的跟风这些因素,发现没有?它们均属于“外在动机”的范畴,而对于'内在动机'——对研究、专业由衷的热爱这一决定因素则熟视无睹。没有内在动机的驱使,那3年我犹如行尸走肉,迷茫而无助、压抑、毫无幸福感可言。

02

定位、规划是否足够清晰?

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对未来有个清晰的规划,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认清自我,遵从内心的选择。

清楚的自我认知就是,明确的自我定位,以及清晰的目标,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着相当客观的评估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

一旦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不能做好什么,他就可以把“扬长避短”策略发挥到极致,通过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加之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把原本的优势扩大十倍、甚至是二十倍。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完研后悔了……

那时,同校另一个女生和我一起考上了同所学校,她和我专业相近,分数也差不多,我们一起前往广州复试、面试,甚至承诺读研时同住一个寝室。但“幸运的”是我们同时掉入校内调剂之坑;最后她放弃了读研,转去深圳,在一家外企工作;而我仍“坚守阵地”。

当时心里暗暗为她有这样的勇气叫好……惊叹她有如此清晰的定位,行事果断!

她说:“研究生毕业后还是要工作的,现在这份外企工作对我来说也很不错,干嘛还要再等三年。况且我当时考研我只是想证明我自己行不行,而现在已经证明我是有这个实力的。另外一点很重要,调剂后的导师都是他人挑剩下的,我不要!”

但当时的我,没未雨绸缪,未找好下家,又不舍放弃辛苦了整整一年的结果,纠结许久,还是接受了这个不争的事实。

3 年后,你将要达到什么高度?

读研,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这 3 年,你将如何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你的终极目标?

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去稳步提升你的软、硬实力?

你是否有冠以“以终为始”的思维思考问题?

这些灵魂拷问,当时我真没认真思考。

回答不了以上问题的你们,我劝你慎重······

03

有没有做充分调研?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考研形势、院校你需调研;

复试、面试、导师选择你需调研;

读研后的出路、女生读研就业率如何你需调研;

如何读、怎么做研究你需调研;

研究生的真实现状同样需要调研。

一系列的考研问题,需要你去了解清楚。

调查研究其实是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就是一场让自己明确努力目标、丈量自身潜力的过程。

因此,要明确是“我”而非他人要做调查研究,要明确调查研究是一堂自己应该十分认真地去对待、同时需要自己付出时间、精力和思考的一门课。

而我,“死”在了选导师这条路上,当时定导师就未做充分调研,未了解导师与个人需求的匹配度。记得当时,选的导师有很多人竞争,但他只要一名学生;因此毫无悬念的被刷下来。等到校内调剂时,只有几位导师可选了。当时只能从学校网站上,搜罗导师个人信息。几位导师的个人经历都大同小异,然而从师兄师姐那咨询到的信息则少之又少;最后只能看哪个导师比较“合眼缘”,就选谁,草草确定。

这样的自己,愚蠢至极!!

04

写到最后

读研,当时我后悔了,而现在,我又不后悔了。

看是矛盾,实则非也!

读研这件事,对我来说,“祸福相依”,有好也有坏。

但有一点很重要,正因为读研,让我想清楚、弄明白了一些事。

不管读研、工作,还是生活,要多从“内在动机”出发,定位清晰,自我认知清晰,多去了解;

想清楚你未来要走的路,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记住,考研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

正如《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本书所言:

在设计人生时,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设计多种人生规划。写出未来 5 年的 3 个版本的人生计划——“奥德赛计划”。

计划 A:是你已经在做的事儿;

计划 B:如果你突然无法从事正在做的工作,那么 B 就是你想要做的事儿;

计划 C:在不考虑金钱和形象的前提下,你想做的事儿或者你想过的生活.

记住:每个计划都同等重要!!

读研这条路没走通,没关系,别慌,一定还有更好的选择等着我!

人生,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人生路,还很长····

愿我的读研经历能给需要的人指点迷津!

为什么那么多人考完研后悔了……

文/玲云瑜言

大家好,我是玲云瑜言,是一位感性的工科女,喜欢记录生活,喜欢分享感悟,喜欢阅读写作。希望和大家一起阅读成长,遇见美好!

感恩每一个耐心阅读的你们!

有幸遇见你,点个赞在离开!

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删除,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