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突厥不怕武则天,而是害怕唐中宗李显?

 炫叶楓雪 2021-05-13

突厥默啜可汗时期,时常发起对唐朝的侵略战争。公元702年,默啜派兵南侵唐朝边境,在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后,他们带着战利品就撤退。公元706年,突厥默啜政权发动了对唐朝的鸣沙之战,此次战役是默啜政权对唐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此时的唐朝政权,刚刚经历了由武则天到唐中宗的变更,朝政不稳,朝中既有武三思这样的权臣结党弄权,排斥异己;又有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这一切都造成了唐王朝内部政局的动荡,为突厥的进犯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而此时的突厥,刚刚于公元704年平定了突厥内部的叛乱,正好处在国力强盛时期,突厥可汗默啜也早在和武则天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了轻视唐朝的看法,他们认为大唐朝就是一个好欺负的软蛋。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加壮大突厥汗国的力量,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默啜便对两国曾经的和亲不加理睬,又一次将目标瞄准了唐王朝。公元706年12月,突厥出兵攻打唐朝鸣沙县,拉开了入侵唐朝的序幕。当时鸣沙县隶属于唐朝边塞军事重镇灵州,其周围地势险峻,而突厥若要从此方向攻入唐境,则必须首先攻下鸣沙,因此鸣沙县成了双方必争之地。

突厥发动了对唐朝的鸣沙之战后,唐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亲自指挥战役,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唐军在此次战役中损失了三万人马,战斗力几乎丧失,大败而归。而突厥艰难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攻下了鸣沙,并进而长驱直入攻入中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马匹。突厥所发动的鸣沙之战,是在唐王朝对其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并意图反攻的背景下采取的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是突厥对唐朝的一次侵略战争。突厥获得胜利后继续南下,对唐原、会等州进行了屠杀和掠夺。唐中宗看到突厥如此疯狂后大怒,他铁定了反攻突厥的决心,决心以强硬方式消灭突厥。

图谋反攻的唐中宗排兵布阵,也就是在沙吒忠义失败之后的第二年的公元707年5月,中宗便下令让张仁愿充任朔方道大总管,应对突厥的进犯。而张仁愿也不辱使命,在唐朝的朔方道附近,大致应该在今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击突袭突厥军队,并利用夜色为掩护,打的突厥部队溃败不堪,落荒而逃。这次战役让突厥默啜意识到唐朝已经要和突厥秋后算账的时候了,唐朝挑选勇猛武将狠狠打击突厥的事实,也表明了这一点。这时候的唐朝已经不再是武则天时期的消极避战,而是对突厥采取积极进攻消灭的策略。

这次战役和后来的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等行为,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此后突厥要想对唐朝发动侵略进攻,就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了。因此,唐朝这次自卫反击战,可以看作是唐与突厥战事的转折点,在此之后,战争的主动权从突厥一方转到了唐朝手中。面对边防实力越来越强悍的大唐朝,突厥渐渐地已经没有了入侵之力。突厥默啜可汗无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最后被唐朝与回纥攻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