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酂阳八景”古诗探微

 雁南主持人 2021-05-13

                                             湖北老河口市    彭双文

       老河口市位于鄂西北丹江口下、汉水中游。西临汉水、武当,东、北是伏牛山余脉,且多为丘陵、岗地。城区南北是绵延百里的汉水冲积平原。老河口市地处鄂豫川陕要道,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物殊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宝贵足迹、写下美丽诗篇,为老河口这片神奇的土地又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光化县令王时中为宣扬老河口(古阴国、酂阳,当时称光化县)美景,把当时的胜景归为八种:酂城高古、汉水秋清、马窟云峰、固封夕照、太和温泉、五龙渔火、梭罗夜月、福严竹坞,曰“酂阳八景”。明宣德年间光化县儒学训导王绍据此作《酂阳八景记》。“八景”虽然大多今已泯灭,但从时人的古诗文中,仍然可以领略“八景”胜境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


一、酂城高古:酂城高古远,千古说兴亡

                                                           酂城高古

                                                            ·张

独上高楼思渺茫,危楼古自苍苍;

牛山抱合北来远,汉水萦回南去长。

功劳一时盟带砺,市朝千古说兴亡;

惟余古庙留遗像,社鼓年年报岁穰。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顾邑治其城,故老相传筑自西汉,崇庸堞垒,壕堑沟渠,今尚存焉,曰:酂城高古。

高古,有高雅古朴的意思。“酂城高古”是说酂阳古城高雅古朴、历史久远。老河口市古为阴国,秦行郡县制,在老河口一带置阴县、酂县(宋熙宁年间光化县)。汉高祖因萧何功高,封酂阳侯,领阴、酂二县,食邑八千户。其封邑酂阳古城当在汉水东岸,今老河口市西关以西、拦马河以北、双石桥(县河)以南。清光绪《光化县志·水经》记载:“酂城在汉水东岸县河口处,隔江与尖角相望。”明正德《光化县志》有“挟汉江以为池,负崇山以为固”的记载,应是当时酂阳古城山川形胜的形象描绘。其实,酂阳古城在明代早已荒废,“酂城汉萧何所封之邑故址唯余二墩在县前”(正德《光化县志·古迹类》)。但是,明(正德)《光化县志卷之二·官署类》又有“县治在古酂城内西南隅”的记载,说明当时的古县城就在古酂城内。今老河口市三岔路西的韩家巷、四眼井等遗迹则证明酂阳古城应在三岔路和双石桥一带。而今的老河口市区,应是在明代酂阳水驿和汉水码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时叫新镇。

张璧,湖北石首人,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撰有阳峰家藏集三十五卷和《四库总目》。他是正德年间进士,入朝前他曾登临光化县城楼,凭吊古迹,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吊古诗

前两联叙写登临所见:当时的光化县城,城墙完整(明代正德九年县令黄金筹建,将土城改砖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皆建有重楼曰登云、通济、迎薰楼、朝京楼;城墙四角有阁楼,曰丰功阁、毓秀阁、仰贤阁、临汉阁。城北有牛头山拱卫,东有金鸡冢相守,东南有马窟云峰相望,西面是汉水清流。诗人独自登楼远眺,但见高楼牌坊参差耸立、古色苍苍;北面的牛头山远远地合抱而来,西面的汉江水潆洄曲折、浩浩汤汤、奔流不回。诗人睹物思人、浮想联翩,陡生万千感慨。首联开启,颔联紧承,特别是颔联叙写有序,对仗工整,境界开阔。但开阔壮丽之景,难掩诗人心中的孤独、郁闷。诗人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我不知其当时为何来到光化,但能断定,虽然他后来贵为尚书,可当时的他仕途尚不如意,故有“独上高楼思渺茫”一句。一个“独”字,正是诗人现实心理的真实反映。而“渺茫”“苍苍”“来远”“去长”等词语都附着着缕缕哀愁,特别是“来远”“去长”,既是景语,更是情语,给人一种时不我待而又壮志难酬的无奈感。

于是他想起了远在汉代的“开国第一侯”萧何。萧何因建国功高,不仅首封酂侯,领阴、酂二县,还获得了高祖亲自颁发的可以世代因袭永享富贵的“丹书铁券”。“盟带砺”,又称“带砺山河”。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为巩固江山,与功臣们盟约:“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并以丹砂书于铁券之上,藏于宗庙。后因以“带砺”借指封赐功臣爵禄永存不废。这就是后来逐渐演变而成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的来历。然而风云多变、沧海桑田,盛极一时的大汉帝国终被历史风雨湮没,功高盖世相国后只在祠堂里留下一尊遗像,为此朝野吏民喋喋不休地述说着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据明正德《光化县志》记载,为纪念萧相国的功业,早在汉代,封邑的人们便建祠祀之。明成化年间光化知县熊一定在重修萧何祠堂的祭文中写道:“邑之人士,蒙其福泽,水旱疾役,祷无不应则相国之攻又荫庇于邑。”正是因为相国的荫庇,这里的人们才会“社鼓年年报岁穰”(人们祭祀社稷之神时的锣鼓声年年都在述说着丰收的喜悦)。从这些“渺茫”的思绪中不难看出诗人对自然永恒而人生苦短的感慨,也可以看出人对功高盖世、代代敬仰的萧丞相的赞美和仰慕。也许正是这种感慨和仰慕,才使他在今后的仕途上越走越远,直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但是,若将此诗和杜工部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相较,也多少给人一种英雄落寞的感觉。据清(光绪)《光化县志》记载:“萧丞相祠在旧县西二里”,“廊庑门房,渐次完美。丹碧辉煌,照映城郭。”可惜“明季(末)没于汉水”。

整首诗写景叙事、议论抒情,意蕴丰富、思想深刻,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渺远的历史空间,让你反复咀嚼,回味无穷。如今,山河犹在,但“酂城高古”已几乎无迹可寻,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仰慕和探寻。他们所留下的诗文,又为这“酂城高古”文化既延续了生命,又丰富了意蕴。

二、汉水秋清:舟从天上泛,人在镜中行

          汉水秋清  

           佚名(·王绍辑)

自从墦冢源头远,流入沧浪澈底清。

仿佛舟从天上泛,依稀人在镜中行。

三秋水面拖兰翠,半夜波心濯斗星。

欲问昭王无处觅,徒将兰楫几虚停。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县西有水原出嶓冢,萦回环抱;值秋,光莹澄澈,可以鉴物,曰:汉水秋清。

“汉水秋清”是说绕城南去的汉水,到了秋季,明丽澄澈、一碧万顷。诗人泛舟汉水,但见秋水清澈,天水相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不尽欣喜之笔,极写泛舟汉水奇异美景。

首联从大局落笔,从源头,到沧浪。汉水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墦冢流入沧浪,山清水秀,明澈清亮。“墦冢”,“嶓冢”汉水源头之一,今陕西宁强县嶓冢山。“沧浪”,意为青色的水,又指汉水中下游,因丹江口西北沧浪洲而得名。诗中是指老河口市这段汉水,即诗人泛舟之水。《尚书·禹贡》载“磻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离娄上·第八章》记载,孔子曾听小孩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歌谣被称作《孺子歌》,而《楚辞·渔父》中也有相同的引用。此联首先为下文铺垫,点明秋天汉水的突出特点:清。

颔联紧承首联,写泛舟汉水的感受:好像一叶扁舟是从天上漂流而来,又仿佛是在明镜中行走。起句承“源头远”,对句承“澈底清”。诗人以感觉写视觉、以虚写实,把诗人对秋清汉水难以言表的独特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神游之境!到此,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汉水连天河”的传说。汉水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全长1577千米,又源从高山峻岭,东入平原,所以古籍中有许多“汉水天河”的记载。古称天上银河为“银汉”“天河”,而“汉”的本意就是“天河”。《左传》“汉,天河也”。宋之问“汉广不分天”杜审言“汉水接天回”等诗句,都是对汉水天河的形象描绘。老河口当代作家汤礼春先生还根据有关古籍和民间传说整理出“牛郎会织女,汉水连天河”的浪漫故事。“天上泛”,写高远、宏阔;“镜中行”,不仅表现水清,还表现水静、水亮。总之,此联想象奇特、形象蕴藉,极具张力,当属描绘汉水的千古名句。

颈联以具象写景:深秋的江水,波平浪静、一碧万顷。舟行水上,划起道道翠绿的波痕。流连夜半,满天星斗,倒映水中,不知身在天河,还是处在汉水。“三秋”,深秋,点明时令;“半夜”,子夜,说明时间,也表达出诗人对美丽江景的不舍。“兰翠”,是比喻,准确地描绘出汉江秋水翠绿的特点。“濯斗星”,星斗倒映水中,好像一粒粒明珠倒进河水里在清洗。化静为动,形象描绘出秋夜江水清澈明净、星斗满天、天水一色的美丽景象。

颔联和颈联是对“古酂八景”之一“汉水秋清”的具体描绘。尾联是生发议论、抒发情怀:要问当年伐楚的周昭王是在汉水哪一段溺水身亡的,可惜怎么也找不到。我只好徒劳地把划船的桨空停下来,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他想起了当年溺死江中的周昭王。据史料记载,周昭王曾两次伐楚,第二次溺死汉水。溺水原因,有人说是桥毁落水,有人说是船毁落水。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他认为是昭王过汉江时,船老大恨他,用胶水粘接船板,行至江中心,渡船解体,昭王溺水而亡。兴尽悲来、怀古思今是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们行文传统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极尽娱乐之后,便生发“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慨叹;苏轼夜游赤壁,“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后,便有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是为了丰富诗文内涵、表现汉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慨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但又平中出奇。诗人紧扣秋天的汉水“清”“静”“明亮”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笔法,准确、细腻而又生动的描绘出“汉水清秋”的美丽景色。既有宽度,又有厚度。我读过不少关于汉水的名人诗文,但很少有像该诗这样写细腻、生动、传神的。细读这首诗,仿佛你已经被诗人带在一起,泛舟江上,凌万顷之波,冯虚御风,尽享“汉水秋清”的迷人景色。

三、马窟云峰: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尊中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欧阳修

        晴原霜后石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

      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尊中。

      金壶恣洒毫端墨,玉麈交挥席上风;

      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县东去三里许,有山曰马窟。当汉时有马百匹,从此窟出,因以得名。云气磅礴,弥漫吞吐于其上者无虚日,曰:马窟云峰。

马头山,即今之老河口市区东郊飞机场旁的百花山。因山头远望似马头,故称“马头山”。据《南雍州记》载:“汉时有马百匹从此窟出。旧名马头山,敕改为'马窟’。”解放后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改称“百花山”。主峰古称登云峰,曾建有一庙,曰“登云寺”,明代为纪念乾德令(宋乾德年间光化县称乾德县)欧阳修,改称“欧阳文忠公祠”,旁立“文笔峰宝塔”,山前有挹汉亭一座,后均隳圮湮灭。今建有山门和革命烈士纪念亭。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伸冤贬任夷陵(今宜昌)令,景祐五年徙乾德县(即光化县)为令。古人有重阳登高传统,该诗应当写于他在乾德令时期(将近三年)的某年重阳节。是日,天朗气清,诗人携诸友乘兴登临马山,但见山原辽阔、汉水奔流,美不胜收。经霜的马头山,红叶与松涛掩映,白云与飞鸟相伴,而此时硕大的石榴也都泛起了红晕,有的还咧着嘴大笑,露出一口皓齿,好不诱人!揽胜之余,他们又乘兴在山上设宴畅饮。但见红日高照,秋高气爽,在这摇露为霜的时节,满山的野菊花开正艳,而美丽的山中景色,倒映杯中,好不惬意。他们借着酒兴,时而挥毫泼墨,写下美丽诗篇;时而谈笑风生,舞起鹿尾拂尘。要说饮酒那是晋代五柳先生的最爱,真应该像他那样,喝它个酩酊大醉,然后乘着篮舆尽兴而归。篮舆,竹轿或竹椅。《宋书》载:“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诗人用典,表达的是隐逸之趣。

这首诗写秋日携友登高揽胜、把酒临风、挥毫泼墨、谈笑风生,既有李白的豪迈洒脱,又有陶潜的隐逸之趣。其中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尊中”一联,对偶工整、准确生动,既点明时令、尽现山中美景,又写出揽胜之兴、酒会之乐,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今有网络作者蓝天之上,因感叹百花山胜景,作《一剪梅》一曲,今引用作结,以飨读者。歌曰:

马窟山旁万物骄,莺鹜争鸣,花落香飘。汉江千里浪滔滔,点点轻帆,渔鼓时敲。极目家乡一望遥,长水湍悬,鲲击云霄。从今不惧客中漂,故里风光,处处魂销。

四、固封夕照:固封夕照里,酂阳画图间

      固封夕照

      明·王时中

           一片夕阳山外山,固封犹在画图间。

峰隂返照红将敛,树色晴曛翠欲残。

樵父出林歌欸乃,归鸦飞翅影翩翻。

酂阳此景真奇绝,公退钩帘独倚阑。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县西去三里,又有山曰固封。层垒环固,将晡则残阳返照,相与荡摩掩映,以争变化于空阔之外,曰:固封夕照。

固封山原叫崇山,在汉江的西面尖角一带(今属谷城县),与当时的光化县城隔江相望。《固封夕照》写诗人在傍晚时分,凭栏远眺汉江西岸夕阳映照下的固封美景,同时也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酂阳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人先从大处落笔,总写固封夕照,江山如画。夕阳亲吻着远山,晚霞映照着蓝天,汉水西岸,山峦起伏、层峦叠嶂,横亘南北的固封山就像在美丽的画图一般。接着逐一具象描绘:夕阳映照群峰,逆望山色灰暗,夕阳也渐渐消退了它的红色;原本苍翠欲滴的树色,随着夕阳的消退,也在慢慢的暗淡劳作了一天的樵夫从山林里来,划起小船、唱着船歌,满载而归;归巢的鸟雀,在暮色中、在枝头上,舞动着翅膀上下翻飞。晴曛,日光照射,这里是夕阳映照的意思。翩翻,指鸟雀上下翻飞的情状。此段写景细腻,层次分明,有总有分、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同时还形象细腻地描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影、声、色的变化,可谓简练传神。欸乃,即船歌《欸乃曲》。最后,诗人又总写感受,盛赞光化县这座酂阳古城的“固封夕照”美景如画,堪称奇绝。正因如此,诗人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公务,下班归来便赶紧挂起珠帘,独自凭栏远眺,尽享这难得的“奇绝”美景。真是喜不自禁!

如今,老河口市区江岸尚有望江楼遗址,他日重建,定将捷足先登,一睹“固封夕照”的千古美景。

   五、太和温泉:一泓胜槩,百岁狂歌

              太和温泉

           明·王为善

曾点舞雩兴,溪光识得么;

一泓此胜槩,百岁我狂歌。

混沌天无意,阳春地本和;

华清不须问,千载垢名多。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城南五里,乡名太和。其中有泉一窍,源出混混,温而可浴,曰:太和温泉。”“混混”,是水流不断地意思。清光绪《光化县志》记载:“河(温水河)自马窟山北发源,经罗家楼南流至龙口入汉。”

王为善的这首《太和温泉》,即景抒怀、用事言志,别有风味。首联以问句用事起兴:当年曾皙愿在舞雩台上歌舞而归的兴致,不知沂水流光理解么?《论语·侍坐章》孔子问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表其志后,曾皙(名点)才缓慢止琴、直身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沂,是沂水河。舞雩,是鲁国的祈雨祭祀台。“风”,不是“吹风”,而是《诗经》中的风诗,意吟诵古。曾皙的意思不是要到河里洗澡、到舞雩台上吹风(暮春时节一般人不可能下河洗澡、到高台吹风,何况又在北方),然后唱着歌回家,而是表达要与民同乐并带领大家一起祈风求雨的政治理想,其思想的核心恰是孔子仁政爱民、礼乐教化的治国理念,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认同:“吾与点也”。王为善在此化用典故,也不应是表达忘情山水、淡泊名利的人生意愿,而应是仁政爱民、礼乐教化的政治理想

所以颔联直抒胸臆:有此一泓清泉、面对如此美景,我愿一生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毫无拘束地纵情歌胜槩,即胜概,胜景的意思。当然,字面上,是直抒胸臆,表达喜爱之情,而联系上下文分析,则是曲意表达其如曾点一样的德政、礼治之理想。

颈联是说太和温泉是自然天成,并非上天的刻意安排,因为这里四季如春,土地本就温和。阳春,既指温暖的春天,也指德政、恩泽。所以,阳春地本和”的本意应是这里承受皇天恩泽、礼乐教化、民风淳朴,本就温暖如春而这恰与上下文的文意一脉相承。

尾联用天下闻名的唐代华清池温泉与太和温泉相,再次强调自己对后者的喜爱。不是说华清池不如太和温泉,而是因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让华清池这个温泉胜景招致后人的诟骂!垢名,即污垢之名,也可以理解为“骂名”。这是从反面强调德政、礼治的作用,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诗歌的主旨也由此得到深化。

读了这些记述太和温泉的古诗,除了羡慕,就是感叹。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温泉已经堵塞不存了。据很多人讲,20世纪70年前后,胜利码头河边至少有3处温泉,冬日洗衣不冷。后王府州水利枢纽建成,河水上涨,温泉不存。近日,又有人到百花上北麓考察,发现仍有温泉存在。

六、五龙渔火:舟行万顷波,渔火碧滩头

龙潭渔火

无名氏(明·辑)

万顷烟波一叶舟,夜燃楚竹滩头。

才疑老蚌含珠出,又讶冯夷秉烛游。

世上风波难自定,眼中明晦不关忧。

得鱼罢钓即归去,欸乃数声山水秋。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县西北五里,又有滩名五龙。澎湃洄洑,奔流喷涌,晚则渔舟舣舶,火光烛之,璀璨夺目,闪烁摇金,曰:五龙渔火。

需要说明的是,“五龙渔火”实为今谷城尖角附近的“五龙滩渔火”,而非“五龙潭渔火”。汉水由丹江口,经龙山、羊皮滩直冲河西谷城尖角,受尖角山岩阻挡,折东直抵洪山嘴牛头山,又因牛头山的阻挡,又折西、向南绕老河口城区东南入襄阳。正德《光化县志》该县志还有五龙社在县西二里“五龙潭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深不可测”、五龙祠在县西十五里五龙潭上,遇旱祷雨则应,并有“乾德令欧阳修祷雨文(宝元元年)”的收录。根据明(正德)《光化县志·县境之图》标注,当时汉水由北向南绕城西而过,汉水西面是沙洲,汉水对岸由南向北分别是“肐涝湖”“伍龍社”“伍龍祠”“富郷村”。“伍”是“五”的大写,“伍龍”即“五龙”。由此可以判定,“五龙滩”应在汉水西岸谷城县尖角附近,即“县西北五里“五龙滩”, 而非“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的“五龙潭”。汉水西岸的谷城县冷集镇、沈湾乡明朝时均归光化县管辖。当时编辑《赞八景记》时,关于“五龙渔火”还收录有明代张璧和王为善的同题诗歌《龙潭渔火》,或为统一表述故,把这首无名氏的诗由“旧本《五龙渔火》”改成《龙潭渔火》。其实“龙潭渔火”,应是“龙滩渔火”,为尖角临江河滩才是“五龙滩”,而“五龙潭”远在尖角西面的山里,汉水东岸的光化县城只能看到“五龙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无名氏创作的《龙潭渔火》:

首联直接写景:诗人带上钓竿,扁舟一叶,浮槎汉水,但见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楚天辽阔,天水一色。入夜,渔船归岸,渔火汇聚,五龙滩头,燃起处处篝火。

颔联联想丰富,比喻、典故写所见渔火:看着那些灯火相连的江滩美景,刚怀疑是不是河蚌们都满含明丽的珍珠爬上了河滩,晶莹闪亮,忽然又惊讶地觉得是河神冯夷(就是《西门豹治邺》里的花心河伯)带着洛神仙女在秉烛夜游。诗人想象的丰富可见一斑,诗人的惊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五龙渔火”的胜景也由此得到集中而完美的动态展现。特别是“才”“又”两个副词用得极好,把诗人瞬间的心理变化描绘的细腻传神,和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典故的运用,又增加了诗句的长度和宽度,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同时又增加了五龙渔火的神秘色彩,更能引人入胜。

颈联由景入情:世事难料,风波难平。眼前的景色或明或暗,跟自己心中的忧愁一点儿也不相关联。由景入情、兴尽悲来但诗人因何而悲?或为世事风波、或为人生苦短,但我想最可能的还是仕途坎坷、游子之思。

尾联结情:既然已经钓了这么多的河鱼,又欣赏到这么美的五龙渔火,那就不要再想别的了,还是驾船回去吧。于是诗人划起小船,乘兴而归。路上诗人心结难释,但任故作豁达,放声高歌似乎几声“欸乃”船曲,一下子把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都成了秋色!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唐代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神秘与逍遥,想起南唐后主李煜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的豁达与快乐。是啊,在这天水一色的江上,或许唯有“欸乃数声”,才能连同五龙渔火一起,为这漫漫长夜,点起一盏明亮的灯!

七、桫椤夜月:异材终大用,正直赖穹苍

                                                           桫椤夜月

              明·张冈

婆娑自是清虚种,和月移来泮水旁;

枝带山河真影子,根蟠今古几年光。

霜皮肯逐世情改,黛色不遭兵燹伤;

自是异材终大用,扶持正直赖穹苍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城南(明代旧城在三岔路一带)一树曰桫椤。亭直特立,苍翠夭乔。夜则月色斜映,筛金散玉,玲珑琐碎,曰:桫椤夜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桫椤树"并非蕨类植物中的桫椤,而应是生在北方的七叶树。七叶也称“娑罗树”或“梭罗树”,其籽入药,叫娑罗子该树还被佛教尊为圣树(佛门四圣树:无忧树、菩提树、七叶树、娑罗树)。根据湖北十堰堵河风景区关于“梭罗树”的描述,它不仅树形巨大,而且还会结一种可以用来治病的叫做“罗汉果”的果实,这恰与清代光绪《光化县志》记载桫椤树枝干奇古,皴皮参差,子径寸许,剖之,中有太极图形,远方争购之以疗百疾吻合。而厥类桫椤,是冰川纪活化石植物,形似椰树,但没有椰树高大;羽状枝叶,更不会旁枝斜出。

诗的首联先从整体上来介绍桫椤树:远远望去,桫椤高大繁茂、气势不凡,自然是来自月宫里的珍贵树种,伴着这银的月色飘落学宫泮池旁“清虚”,指清虚宫,即传说中的月宫。传嫦娥飞天,入住月宫,常有玉兔相伴。月宫有高大的桂树,遮天蔽日。诗人月下看到眼前高大神奇的桫椤树,自然联想到会不会是月宫里的奇树。“婆娑”,枝叶繁茂、疏密有致的意思。这里,诗人神奇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桫椤树的奇形,还写出了桫椤树清高的奇性。泮,泮池。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古人考取秀才,成“入泮”。颔联是特写,写桫椤树的枝和根基:粗大的枝干呈现出形态逼真的山河影子,弯曲的树根,犹如龙伏地,从古至今不知盘曲了多少年。根据明代光绪年间《光化县志》记载,当时的这株桫椤树,“枝干奇古,皴cūn皮参差”,“大数十围”。今人听了,或认为过于夸张,但你见了今存湖北十堰柳林乡墨池旁巨大的梭罗古树后,一定会叹为观止。据搜狗百科“柳林乡·墨池载:梭罗树位于墨池以南的干溪坪,其根中空,可容三、四人席地而坐。而百度百科介绍生长在南亚的一种娑罗树高达35米,树干直径可达2.5米。

这首诗的前两联着重写桫椤树神奇的外形:高大、繁茂、苍劲、古老颈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桫椤树奇特的品质:倔强、不屈。苍白的树皮岂肯随着世情的改变而改变,黛青的颜色也不会因为遭受兵火的焚烧而伤害。清光绪《光化县志》记载:树生古酂城南,大数十围。明永乐中知县王时中列酂阳八景,一曰桫椤夜月,即此。后为暴风所折,有赤水流出;未几,复生一株于夫子庙中,大与前树同。”“国朝咸丰六年红巾贼(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灯花教教徒在襄阳竹条铺竖旗起义,参与者头扎红巾,时称“红巾贼”,不是元末“红巾军”)倡乱,遂遭劫火。近闻六年前此树旁生,萌叶早,培养于简氏听春馆中,今已婆娑生姿矣。他日移植故处,庶名迹不至就湮云。”此处的桫椤树,虽历遭劫难,仍能劫后余生,其坚挺气节、顽强的生命力,能不为人叹服吗?尾联结情,极具理趣,高度赞颂桫罗树的奇材大用、天性自然。同时也托树言志,深化主题:自有奇材,终被大用,秉持正直的品质更赖天地造化。据清光绪《光化县志》记载:当时的桫椤树子径寸许,剖之,中有太极图形,远方争购之以疗百疾。由此可知,“自是异材终大用”一句,既是写树,也是写人。亦可证明,此地桫椤,当是七叶树类乔木,而非生在南方的蕨类桫椤。

全诗紧扣“异材”来写:形、质、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奇异美景——桫椤夜月通诗又托物言志,理趣横生。只可惜诗人笔下奇异的桫椤树今已不存,好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文的描述去领略当年“桫椤夜月”的良辰美景。近闻,十堰竹山欲种3000余株娑罗以扶贫,若我河口也能引种,那么,“桫椤夜月”盛景或能重现。

八、福严竹坞: 钟来苍霭外,寺在翠微间

        福严竹屋

         明·张冈

森森万竹下生寒,柱杖通幽访住山;

不是锺来苍霭外,安知寺在翠微间。

石床留客听秋坐,灶呼童扫叶还;

岂为谈空并问法,只为深寂可偷闲。

 


正德《光化县志·酂阳八景记》记载:城之东北,有寺曰福严。幽邃深寂,万竹森立,繁荫翠色。侵牕拂牖,清碧可爱,曰:福严竹坞。

老河口自魏晋以来,佛寺道观林立、释道盛行。最负胜名的有福严寺、宝林寺、登云寺和仁威观、玄妙观、紫霞庵等。为加强管理,明代还在此置有僧会司和道会司,并官派僧道入住。位于今老河口市职业技术学校东北角附近的福严寺就是明代光化县的僧会司。

福严寺最早建于宋代,后几经坍塌修复,但终究不存。根据清光绪《光化县志》记载:当年的福严寺规模宏大,有前殿、正殿和后殿,寺内有两株葱茏古柏。明万历年间,光化知县张官“铸大铜佛四尊,小铜佛六尊,大铁佛三尊,铁罗汉二十三尊。”后来前后殿俱毁,清光绪十年冬,光化县令叶树南又具资重修,并在正殿“两旁建厢房各八间。”

张冈的这首《福严竹屋》是写诗人为排遣寂寥探访福严寺的见闻感受。当时的老河口,植被茂盛,竹木参天,特别是盛产翠竹,许多百姓都以竹编屋。为防火灾,宋代有个叫叶康直的县令还教百姓用陶瓦来替代竹蔑。

    诗的首联写探幽路上:穿行在一望无际的茂密竹林,深幽冷清的环境让人顿觉寒冷。诗人手拄拐杖,继续向深幽处进发,去寻访那隐居深山潜心修行的朋友。住山,即住山修行(佛法有两种,一是小乘佛法,讲求出世修行,远离人间烟火,重在“渡己”;一是大乘佛法,讲求入世修行,教化众生,重在“渡人”)。起句以感觉写环境,虚实相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福严寺的自然环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一个“寒”字,极写竹林的茂密、深幽;承句叙事,要言不凡。

颔联以虚笔间接写画面主体福严寺:不是听到那从苍茫雾霭外传来的寺院钟声,又怎么知道原来我要寻访的福严寺就在那片翠色葱茏的竹海里。这句诗妙就妙在以虚写实、先声夺人,给人一种“未见其寺,先闻其声”的神秘感,也让人产生一种急切的审美期待。而“钟声”的描写,又是以声衬静,渺茫、清幽,为那尚未出现的福严古寺,平添了浓郁的禅宗气息。此二句,与唐代苦行诗人贾岛的“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和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好在诗人贾和幸运,此次寻友,他不仅找到了“童子”,还见到了“师父”。他们相见甚欢,开怀畅谈。直到傍晚告辞,还被“师父”一再挽留,坐在长石凳上,细听秋风落叶,并唤回正在清扫落叶的童子烧灶煮茶。一寺院、一石床、一壶茗、一片叶、一段情,真是简简单单,返璞归真!

那诗人来此何意呢?诗人用一个选择句先否定世俗文人谈玄说法的附庸风雅之举,再肯定回答自己此行的真原因和目的:我哪里是为了谈论佛教义理、讨教佛法呀,只是为了忙里偷闲来此遣心中深深的寂寞之情啊!至此,诗人厌恶世俗、向往自然清静生活的隐情一展无余。

令人遗憾的是,昔日辉煌的福严寺早已不见了踪迹,福严寺所在的地域既看不到树木,更别说竹林,都成了一片农田。

关于老河口市名胜古迹的古诗文还有很多,为使老河口市斯邑之山川景物,炫辉不泯,以传于无穷”(·王绍《酂阳八景记》),我们将在后续的整理挖掘中继续探究。时代久远、水平有限,文中定有许多纰漏,还望指正。为响应老河口市委市政府“认识老河口、热爱老河口”的号召,弘扬河口文化,望有志于老河口历史文化研究的朋友与我携手,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光化县志》(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原著)

2. 明(正德)《光化县志》

3. 清(光绪)《光化县志》

4. 百度百科及搜狗百科等

5. 图片来自明(正德)《光化县志》

                                                                        写成于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修定于2019年7月3日星期三

                                                                        再修于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