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与红军的故事(续) || 作者 赵廷勋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05-13

父亲与红军的故事(续)

作者 ‖ 赵廷勋

前篇《父亲和红军的故事》在平台发布后,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一些对红色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试图更多地探询当年的一些细节真相。

对此,由于我本人一是只在年幼时从父亲口中得知;二是弟兄们每个人知道的可能只是某个片段,以前我也没有把弟兄们从父亲那里听到的一些零碎片段进行很好的串联归整;三是毕竟年代已经久远,大家的记忆力也在逐渐模糊,所以很难全面、准确地再现当年的场景。为尽量地满足大家,现再整理出一些当年的细节,愿各位从细节中去自己品味、分析,以求对这段红色记忆的更深度地挖掘和更全面地传承。谨此以慰先烈魂,更寄后人情。

战前迹象

本人同胞姊妹十个(七男三女),从最大的(大姐)到最小的弟弟,出生跨度长达二十三年。再加随着众弟兄姊妹长大,或去上学,或去工作,一个个按顺序离家,而父亲又是一个没文化之人,想到哪说到哪,没能系统的将红军故事叙述给大家,可能每个人听到的只是一个侧面,而小弟弟听到的最多最全面一些,因为在父亲年迈时他年纪尚小,在父亲身边的机会多些。

据说战役未开始的前几天我家所处的乡间突然多出很多挑担卖货的、挑帆算命的、行医卖药的、扮作瘸子的、装作瞎子的各种外地人,在乡间转悠。这些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全是“下边”人口音(下边是当地人对南方的通称)。现在看来,这些人当是先头部队派出的化装侦察兵,兼有前期侦察、测绘地图、摸清情况,物色选择指挥部的位置等任务。到了战役开始前一两天,我家一下子来了不少的红军,其中有年纪很小的小战士,还有不少看起来像首长模样的,其中还有人佩带着很小的手枪(我爸用手比划着说这么长的手枪,笔者推测可能是勃郎宁手枪或马牌撸子之类的防身武器)。

院落题为红军住过的小院

我们知道,红军中、下级军官则一般配备驳壳枪就不错了。据此判断,并按薛建国作者在《会宁慢牛坡战斗遗址学党史纪实》一文中所述的姜启荣家人的叙述,如果当时柴洪宇师长的前沿指挥所设在牛坡姜老汉家中的话,在我家出现的这部分红军的将领应该是某兵团级的高级首长,那我家当时应该是某一级兵团指挥部无疑了。这点可从遗留在我家的皮制文件包得到证实。还有那把刺刀,经我仔细研究比对,并请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专家,其外形虽然酷似三八枪刺,但尺寸不对,销钉位置与之相反,结构稍异;其制作工艺、材料质地均精美优良,同时与国内生产的中正步枪枪刺尺寸也不相同,究竟属于何种步枪配备的枪刺,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此物必定是来之不易,应该是某个首长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即可当匕首使用,又可作生活工具(目前这些红军遗物均在2020年由我本人亲自捐赠给了会宁县红军会师纪念馆)。

院落为红军住过的小院


我们村离当时慢牛坡战场的直线距离不足三公里,又在白草塬的西塬边边上,有三条沟可以直通河畔至郭城到靖远这一带的川区。最近的一条沟叫苟家铺沟,离我家仅两百米,发现敌情可在几分钟内往山沟撤退;稍远些的田家窑沟,离我家最多就一千米;再远些的寨子沟最多也超不过两公里。因此根据一般的军事常识,指挥部设在这里,到前沿的通讯距离不远,既便于及时传达命令,又安全基本可以保障,同时也方便撤退,这些都很合理。在此期间,还发生过一件至今留有物证的史实。我爸讲:有一天,天空中飞来了一架“麻飞机”(应该是国民党军的侦察机),由于当时树木稀少,又没其它可以隐藏的地方,情急之下红军就砍下了我家的一棵柳树,大家用树梢顶在头上当起了伪装,飞机飞走后,红军说要给我家赔钱,我们家人说算了,反正树桩还可以当木材用。后来用这棵柳树的树桩,我家做了一张长方形桌子,至今还摆在我家老院上房里。另外,从我小弟口中证实,他也从我父亲的讲述中得知当时红军在我家确实消耗了数千斤粮食,还有一口猪,撤走时还牵走了我家饲养的一头毛驴,这些都是写了欠条,盖有红色的方印。欠条的最终去处我在前文中已有交代,不再赘述。

战役前奏

据我爸说,从红军部队住进我家后,先前那些形形色色的下边人奇迹般地消失了(其实是沿西北往靖远方向的下一站去执行同样的任务去了)。再后来,有一个骑马的红军向他打听:你们这里有一个叫“烂泥坡”的地方(其实是对慢牛坡的误传)你知道吗?我爸说四百户不远处有个慢牛坡,对方要求我爸带路,我爸就跟在马后面把他带到了慢牛坡。到了战场附近,那位红军告诉他说:“我们要在这里打仗了,你找地方躲起来”!再后来我爸就参加了战场救护抬伤员的工作。有关战役经过和战场救护的情况,我在前篇《父亲与红军的故事》中已有叙述,不再赘述。

我爸讲,战役打响后,有四个战士(应该是侦察兵)骑着快马,一直不停的从我家到郭城、河畔、再到战场间来回转圈,每次回来,马都跑的汗流浃背,像水洗过一样,然后又是换马不换人,再接着来回跑,说明他们是在执行侦察和通讯任务。注:遗留在我家的马镫就是这段史实的佐证。

网络图片

战事拾零

慢牛坡战役期间,红军除在小堡庄里我们家住过外,还在距战场较近的九百户庄里张发海家住过,并因此发生过一件与红军渊源很深的故事:战役结束红军撤走后,人们发现了一个伤的很重的红军小战士,蜷缩在一个饲草窑里,当时有一位当地的财主举起砲子(一种用于砸碎土疙瘩的木制农具)要砸死他,并且骂道:“你不去打老蒋去趴在这里干嘛”?后来村民张发海老人极力阻拦把他救下,并用牛粪裹敷其溃烂的伤口,使之得以痊愈。张发海老人他为人厚道,耿直善良,当时家境还算殷实,战前家里也住过红军,对红军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当他认定是红军伤员后挺身而出救下了他,后来又将原已丧夫的大儿媳妇嫁给了小红军娃,就这样张发海老汉与小红军娃他们以翁婿相称了几十年,后来小红军娃夫妇至少育有四个子女。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小红军战士陈玉福,他的祖籍四川某地,是红军经过家乡时跟着红军过来的,八十年代时定西地区行署某部门曾有一个干部是陈玉福的老乡,对陈玉福的家乡很是熟悉。当时陈玉福只有十二岁,柴师长看他年纪太小,就让他在自己身边做了一名勤务员,在慢牛坡战役中负伤未能跟随大部队撤退。解放以后,有关方面曾一度对陈玉福的身份不能确定,后经外调并多方证实才确定其为红军战士的身份,可他没能多享受几年政府的优抚就去世了,后来据说在政府的一次慰问烈士后代活动中,还给他的四个儿子每家送去了一台彩电。依笔者之见,这件事情的背后,小红军之所以有幸存活,张发海老汉(及家人)功不可没,理应受到礼遇。

作者捐赠的文物

红色愿景

父亲讲的红军故事只能挖掘到这么多了。说到这里,出于对红色历史的尊重和对红军先烈的崇敬,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景—  -   如果能从有关史料中找到记载,证实当年在我家曾经住过某位著名的红军高级将领,我将愿尽自已绵薄之力,在我家旧址上进行修缮复原,再现当年红军驻扎时的场景,让更多人去重温这段历史,缅怀红军先烈,发扬红军精神,坚定革命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2021.5.12

红军撤退时经过的山沟

作者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忆母亲》《父亲与红军的故事》《陇西情》《陇西情(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