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纽约三周了,连自己都有些奇怪,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异国情绪,非常迅速的,自然的开始生活,几乎是无缝对接。我很容易在纽约找到北京的节奏,每天早晚乘地铁通勤,已经渐渐摸索出合适时间合适车厢找到位置坐了,至于之前发生的挤不上地铁的情况,怎么可能再发生。 纽约地铁够破烂,连北京的一号线都比不上,车开了就没有信号,依然不妨碍我在手机有信号时就把该看的页面打开。小伙伴们的歌单到了这边就打不开了。我一直听歌下歌的5sing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在线播放下载,在曼哈顿街头听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疾走去上班一点都不违和。 我每天中午吃完饭都出去溜达,探索周围有趣的地方。纽约公共图书馆离工作地点不到一公里。图书馆外形的辉煌,内饰的华美典雅被无数人赞美,它最让人称颂的地方是平等待人,不需要任何证件,谁都可以进去阅览图书。在这里,一下就想起博尔赫斯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百年老书店Barnes & Noble离我也不远(我在北京的单位旁边就是中华书局和三联的书店,多么相似)。店里的binder活动很有趣,书被包起来,只在封皮上印上这本书模棱两可的简介,书名主要靠你去猜猜猜,我站在书店里,猜了好久也没猜出来。埃隆·马斯克的火箭上天,带动了我对《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兴趣,看到书店卖的合订本20美元,也不贵。但是,和在北京一样,在书店看到想买的图书,我就拿出手机看网上什么价!亚马逊加上税才15块多,决定还是网购。传统书店就是被我这样的坏人给搞垮的。 之前让我担心的吃饭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很多人都会有一段时间不吃什么就会很怀念的经历,我完全没有特别想吃的食品。到纽约后只吃了2次米,也不惦记。学会了煎牛排和三文鱼,超市买的饼太干,我百度了一下,买了颗卷心菜,点亮了炒饼技能。我买了一袋藜麦,做的藜麦沙拉和炒藜麦都很成功,打算就把它当主食。在北京我每天晚上运动之后就把牛奶酸奶牛油果一起扔进榨汁机,在纽约也是如此(牛油果更便宜质量更好)。虽然自己做饭有点花时间,但是可以随意挑食了,自己的菜单不用别人来制定,挺好。 没有了淘宝,还有亚马逊;赶不上国内春节打折,就去Marshalls,T.J.Maxx捡便宜;去不了春节庙会,就周五下午探索免费的博物馆;周末去家附近的超市杂货店农夫市集买水果面包肉蛋奶菜,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 行走匆匆的路人,街头巷尾的水果摊,推车现做现卖的小贩,路边的乞讨者,门口发传单的小哥,在哪都是一样的场景。前两天我还接到了诈骗电话,放的录音,说我的信用卡欠费要找律师什么的,还是熟悉的配方,虽然是不熟悉的语调。 刚来时,我们对纽约的办事效率以及不靠谱的程度极不适应。快递如同慢递,竟然大多数都在用寄信这样的方式。信扔邮箱里,网购的物品就扔门口。我们拿着同样模板打出来的介绍信去银行开户,三个人都通过了,一个人的不合格;银行弄错了小伙伴的住宅地址,她的正式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同一家银行开的一样数目的支票,其他人的钱两天就到账,我的支票被审查了十天才到账。去给电和燃气开户,中介大哥说一般不会一次开成功,还蛮开心的说这种不靠谱就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果然,收到了燃气的账单,没有电的账单。我是一点都不着急了,顺其自然吧。 我到纽约第一天目瞪口呆看着只要没车所有行人都无视信号横穿马路,连大爷大妈都颤颤巍巍拄着拐闯红,我就立刻入乡随俗了。前阵子领导同事过来出差,亲眼目睹了我的纽约式过马路,简直痛心疾首。我厚着脸皮说,学坏太容易了。 纽约和北京是非常相似的城市,独特,丰富,多元。外来人口众多,大家在这里创造财富,克服困难,积极吐槽。谁把他乡当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世界大同。 |
|
来自: 新用户0312kbMj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