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讨论研究“4分钟现象”质疑

 木香草堂 2021-05-14

郑慧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诸多形式的核心内容和亮点,因此,自新课程实验与实施以来,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都将“课堂讨论”作为很重要很现实的一个项目加以贯彻和实施。从实践中来,我发现往往这种讨论时间定位在“四分钟”左右,通常是给出一个什么问题后,确定讨论目标与路径后,学生分成小组——通常是4个小组,进而,每小组或抽签或由教师指定(依课本内容顺序与小组位置对应),分配任务,进而展开讨论。讨论后再由一个同学作总结性发言。通常,这个总结性发言都非常精彩,甚至与所讨论问题的对应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水平!

课堂讨论研究“4分钟现象”质疑

我以为这值得也应该反思!

讨论四分钟时间是不够的,想想看,多数学校班级组织形式目前仍然是分成四组或者五组的纵排,这样,将学生分成四组——哪怕是形式的上可讨论(人人参与)都很困难。其次,既然没有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怎么可以算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呢?第三、学生回答问题的结论有“设定”的痕迹,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离散程度越高,或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价值,因为问题的产生是解决问题的契机呀!因此,我觉得,讨论固然是非常好的一种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形式的核心环节,然而,讨论如果是为讨论而讨论,倒不如不讨论。我以为正确的态度与做法是,既然将讨论作为学习的一种核心方式,那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支配,比如说,以5倍于四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人人参与,小组内也发生思想的交锋,最后由一个学生陈述总结。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当然要回归到课程的目标上,然而,对于学生中提出的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观点,教师应该宽容之,而不要轻易地否决。当然,这样的讨论难度很大,它要求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要求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强,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瞬时捕捉学生观点进而加以剖析与实证的能力,还要求课堂上具有相应的空间上便捷与回旋的余地。如果做不到这点,便只好回归传统的做法,先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