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为何没有被架空?

 科学知更鸟 2021-05-14

嘉靖二十五年不上朝、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这爷俩非但没有被架空,反而把满朝文武大臣一顿收拾,牢牢地掌握着大明的江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万历为什么不上朝

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源于一场国本之争。明神宗朱翊钧十岁即位,年号万历。万历九年的一天,明神宗朱翊钧前往慈宁宫给自己的母后请安,当时李太后不在宫里,慈宁宫内的一个宫女王氏端来一盆水给他洗手。朱翊钧一时兴起就宠幸了她。原本,宫女被皇帝宠幸很正常,按照惯例,朱翊钧在事后应该赏赐一件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给这个宫女王氏,但是朱翊钧却觉得在太后宫里干这种事情太不光彩,所以就没有赏赐物品给王氏。

几个月后王氏怀孕了,被李太后发现,王氏便将实情告诉了太后。李太后在饭桌上就问朱翊钧怎么回事,朱翊钧仗着自己没有留下物品给王氏,就死不承认,李太后马上就叫人拿出了皇帝的内起居注给他看。

这次打脸的事情发生后,朱翊钧觉得自己更没面子了,所以在这个孩子出生后,自己非常不喜欢。这个无辜又苦命的孩子,叫朱常洛。

朱常洛

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没有生子,这个孩子又是朱翊钧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朱常洛就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氏也生下一个儿子朱常洵。朱翊钧那个高兴劲儿,与皇长子朱常洛出生时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弄得老大朱常洛好像不是亲生的似的。

很快,朝廷内外就有传言,说明神宗与郑氏密谋,要立朱常洵为太子。这下满朝文武大臣就坐不住了,隔着老大立老二,有违祖制、不合礼法啊,所以就纷纷上疏,劝皇帝早日册立老大朱常洛为皇太子(以免夜长梦多)。

明神宗朱翊钧非但不听,反而执意册封郑氏为郑贵妃。刚开始是京城的大臣劝谏,后来南京的六部大员和地方上的官员也参与进来,奏疏像雪花一般飘向京城,大臣们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从明太祖朱元璋扯到明穆宗朱载垕,称“太子者,国之根本”,可不敢你一个人说了算。

明神宗朱翊钧

皇上和群臣杠上了,这场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这期间群臣被斥责、被贬谪、被廷杖的不计其数,却仍然挡不住他们前仆后继地往前冲,不得不说,大明的官员是真禁打!而朱翊钧这边更不好受,群臣如此不体谅朕,简直岂有此理!整天一肚子气,饭也吃不下,茶也不想喝,用心力交瘁来形容绝不为过。

也是从老二朱常洵出生的这一年起,明神宗朱翊钧就不愿意上朝了,政事也懒得理了,自己整天躲在后宫里,沉湎酒色,独自怄气。

为何没有被架空

如果说嘉靖二十五年不上朝而没有被群臣架空,源于自己精深的帝王权术,那么明神宗朱翊钧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有说二十年,有说二十五年,有说三十年)而没有被群臣架空,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但是奇迹的背后,是大明独特的内阁制的功劳。

明朝内阁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诛杀了宰相胡惟庸,从此就撤掉了宰相这个职位。宰相撤掉以后,朝廷的很多政务就推到了皇帝本人身上,但是朱元璋的子孙大都没那么勤政,无法做到事必躬亲,所以就逐渐在皇帝身边形成了一个秘书班底,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发展成为“内阁”。同时,为了防止内阁一家独大,也为了懒上加懒,明朝皇帝又设置了“司礼监”。

群臣的奏疏,事无巨细,都要先交给内阁进行“票拟”。所谓“票拟”,就是内阁要先给出处理意见,比方说黄河发大水了,需要拨多少赈灾款呢,内阁可以在奏疏上给出处理意见:十万两!然后这份奏疏再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朱笔“批红”。所谓“批红”,说白了就是针对内阁给出的意见,用朱笔写上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司礼监认为十万两赈灾款太少了,就可以不批红,把这份奏疏打回去让内阁重新票拟。

司礼监

我们可以发现一份奏疏、一件政事的处理,从头到尾都没有皇帝什么事儿!是的,本来朱笔批红是皇帝的差事,但是明朝后来的皇帝偷懒,就把这份差事交给了司礼监。

但是这个让明朝皇帝偷懒的内阁制,却一点儿也没有对皇权造成威胁,皇权反而牢牢掌控在明朝皇帝的手中。这是因为在内阁制中,一方面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衡,两股势力斗得越激烈,皇帝越高兴;另一方面看似位高权重的内阁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有决定权的司礼监又是宦官,出身低贱,本身就跟寄生虫一样依附于皇权,所以在大事上还是皇帝说了算。

在明朝内阁制中,皇帝是因为偷懒而不处理政务,并不是皇帝没有这个权力。所以,万历才没有被架空。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朝的内阁制虽然确保了皇帝本人没有被架空,但是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任性,还是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逼退了大明朝的四位内阁首辅(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一百多名中央和地方的忠臣诤臣被罢官、被发配、被解职,三百多名官员被牵连。不仅如此,朱翊钧不上朝之后,也不再任命官员了,中央及地方现任的官员退休或者病亡以后出现的缺额,皇帝不补缺,就这么也只空着,心想看谁耗得过谁。到了万历四十五年,两京一十三省的各个衙门,缺额竟达一半以上。更夸张的是,万历中后期,有些刚进入内阁的高官竟然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

张居正

万历前十年,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实行考成法、一条鞭法,扭转了吏治腐败、边防废弛,充实了国库,使得整个局面焕然一新。然而张居正一死,明神宗朱翊钧就把张居正的改革成果几乎全部推翻,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改革以失败告终。

万历虽然懒政,却特别贪财,可以说视财如命。张居正和冯保的家产被查抄以后,并没有进入大明的国库,而是被朱翊钧堂而皇之地搬到了自己的后宫。在收刮钱财这件事情上,朱翊钧可以说是非常“勤政”,他派出了大量的宦官到各地去担任矿监税使,名义上是征收矿税,实际上是敲诈勒索,搜刮民财,与商争利、与民争利。万历四十六年,为了应付辽东战事,明神宗开始向全国加征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由此而生。

明朝神奇的内阁制到了朱翊钧这里也被玩坏了。或许是为了专门与内阁作对,明神宗朱翊钧晚年从司礼监手里收回了“批红”的权力,内阁的票拟到了他这儿,直接不动了。他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砚台里的朱砂墨都晾干了他还不动笔。内阁等得起,九州万方可等不起,打仗、赈灾、治河、修堤都被耽误了,偌大的王朝实际上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史·神宗本纪》中的这句话,真没有冤枉朱翊钧!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神剧,跟历史是否完全相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