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市区县历史沿革(一)

 陆安桥1871 2021-05-15

重庆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重庆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古代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共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先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区境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目前,重庆市管辖以下26区12县。

渝中区:周时,今区境属巴国江州地,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8年,秦以巴国地置巴郡,区境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从汉代至清代,区境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561~1929年)地域。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1929年,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今渝中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重庆市政府所在地。195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第一区改称市中区。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大渡口区清道光年间,在巴县长江北岸马桑溪设义渡,该渡口规模为沿江数十里之首,人称“大渡口”。196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为服务重钢建设,设立大渡口区。

江北区殷周时代为巴国属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前,区境属巴郡之江州县地域,之后属楚州巴郡枳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起,区境为巴县所属。明代为重庆府巴县之江北里、江北镇。清乾隆十九年(1745年)为重庆府江北厅,厅址乃今江北城。1913年,改为江北县,县治仍在江北城。1933年初,正式划定重庆市界时,将长江、嘉陵江北岸东自溉澜溪同德堂下,沿江而西,经江北城、刘家台、廖家台、简家台至香国寺溪沟止,从江北县划入重庆市。1955年10月,第二区更名为重庆市江北区

沙坪坝区历属江州、渝州和巴县。20世纪30年代初,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1939年划入重庆,建重庆市沙磁区。1940年至1949年属重庆市第十三区、十四区,1950年合并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更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明朝年间,区境内有一地名“九龙滩”。1938年,建成九龙铺码头。1939年,建九龙铺机场(重庆南站)。1942年建重庆市第十七区九龙铺镇。因九龙铺与“九龙坡”谐音,1955年,第四区被定名为九龙坡区。

南岸区1929年重庆建市,拓展市区范围,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管理由巴县划入的南城坪、海棠溪、龙门浩、弹子石四坊。1935年,正式设立重庆第四区,同年改为第六区。1929年,改第六区为重庆市第十一区、二十区。1941年从巴县划入崇文、大兴两乡,设重庆市第十一区。1944年,第十一区分建为重庆市第十一区、十八区。其时,重庆市长江南岸并设4个区。

1950年,南岸4个区合并建立重庆市第五区、第六区。次年,郭家沱由江北县划入第六区。1952年,两区合并为重庆市第五区,并由巴县划入文峰乡。1955年,第五区更名为南岸区。

北碚区: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南齐时曾设东阳郡,清代为巴县之白碚镇。1923年设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1936年,划江北璧山、巴县的2镇3乡成立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1942年改为北碚管理局。1949年改称北碚管理处,1951年为川东行署辖北碚市。1953年撤市改区,为重庆市第六区。1955年改为北碚区。

渝北区原为四川省江北县:区境在周代属巴国,秦汉至西晋属巴郡江州县。三国初,蜀汉在今洛碛一带置乐城县,至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裁撤,复归江州县。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原在涪陵的枳县迁治于乐碛(今洛碛镇),区境东部遂归枳县,而西部仍属江州县。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起,区境属垫江县;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并入巴县。明朝为巴县江北镇。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析巴县江北镇设置江北厅,属重庆府。

1913年,改江北厅为江北县。1949年,江北县属川东行署璧山专区,后属江津专区。1976年划归重庆市管辖。1994年,江北县改设渝北区。

巴南区西周至战国,辖境属巴国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国旧域设县治理,江州县为其一,隶于巴郡。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又改垫江县为巴县,并废枳县入于巴县。明清时期属重庆府。1928年属四川省。解放初,巴县属川东区巴县专区,旋属璧山专区,1951年改属重庆市,1953年划属四川省江津专区。1958年回归重庆市。1994年,巴县改设立重庆市巴南区。

长寿区原为四川省长寿县。据史料记载:早在七千多年前,长寿境内就有土著民族居住。至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在四川东建立巴国,定都今重庆。长寿时称巴国枳邑。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巴,建巴都郡(今重庆),在枳地(今涪陵城东枳里乡)置枳县,今长寿地属枳县。明洪武六年九月,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1950年,长寿县划属涪陵专区。1959年,将长寿县复划属重庆市辖。2001年,长寿县改设长寿区。

綦江区秦、汉、晋至南朝为巴郡江州县地,西魏、北周为七门郡江阴县地,隋为渝州(后改巴郡)江津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县地置南州,并置隆阳县,州、县治均在今古南镇。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阳名为南川。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废南州南川县。熙宁七年(1070年),改南川县为南平綦江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建大夏国,改南平綦江长官司为綦江县。1958年,綦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2011年,合并重庆市万盛区、綦江县为綦江区。

1983年,永川地区(江津)并入重庆的8县

以下8区解放以后的建制沿革是:1950年,属四川省江津专区,1970年改江津地区,1981年改永川地区,1983年随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1997年,属重庆直辖市

江津区原为四川省江津县。古为巴国地,南齐永明五年(487年)置江州县。西魏(553-557年)改江州县为江阳县,县治在今江津顺江。北周孝文帝元年(557年)县治迁至今几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城地处长江之要津而改江阳县为江津县。武德三年(620年)析江津县西部置万春县(治今朱沱,后改为万寿县)。宋乾德五年(967年)裁万寿县入江津县。

1992年,江津县改设县级江津市,由重庆市代管,2006年,江津市改设重庆市江津区

合川区:原为四川省合川县。远古为梁州之域,商殷时名“濮”(即百濮),战国时为“巴子城”曾是巴国别都,秦(公元前314年)置垫江县。自南朝宋元嘉年间改为东宕渠郡,历为州、郡治所。西魏置合州。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1992年,合川县改设合川市。2006年,合川市改设重庆市合川区

永川区原为四川省永川县。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唐大历十一年(776年)置永川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起义建都重庆(国号“夏”),复置大足县辖永川县地。明洪武六年(1373年)复置永川县。1992年5月,永川县改设永川市,2006年,永川市改设重庆市永川区。

大足区唐乾元元年(758)置大足县。因大足川而得名。元至元十七年(1290)并入合州,明洪武四年(1371)复置。清康熙元年(1662)并入荣昌县,雍正六年(1728)复置大足县。

1974年,析大足县部分地区设立双桥区划入重庆市。2011年,撤销重庆市双桥区、大足县,设立重庆市大足区。

璧山区在县西南,一名巴山,亦名重璧山,重璧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属江州。唐至德二年置璧山县。后历朝有废兴,雍正七年(1729)复为璧山县。1983年璧山县划归重庆市。2014年,撤销璧山县,设立重庆直辖市璧山区。

铜梁区唐武周长安四年(704)置铜梁县,因县城东铜梁山而得名。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清康熙元年(1662)撤铜梁、安居二县入合州,六十年(1721)将原铜梁、安居二县划出置铜梁县。

1983年随永川地区划归重庆市。2014年,撤销铜梁县,设立重庆直辖市铜梁区

潼南区古为梁州蜀郡梓州路(今三台县,清为潼川府)遂宁、蓬溪两县属地。1912年由蓬溪、遂宁二县析置东安县,设县治于旧梓潼镇,属潼川府。1914年更名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1983年随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2015年,潼南县改重庆市潼南区。

荣昌区春秋时期,为巴国属地。西汉以后,县地为江阳和汉安两县属地。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昌元县的设置便是今荣昌地域建县的开始。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昌元县系置荣州、昌州之地,而更名为荣昌县,属重庆府。1983年随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2015年,荣昌县改设重庆市荣昌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