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锡福”帽子回来了

 人文武汉 2021-05-15

汉口中山大道弯弯曲曲,在水塔与民生路这一段又是一个弧线,就在武汉市工商联合会对面,有一排具有民国风范的建筑,曾经分别是盛锡福帽店、武汉图片社、品珍体育用品商店、品芳照相馆及更新百货商店。

如今民族路与大兴路交汇处,有一店招牌上写着“盛锡福”三字,沉寂了几年,老字号帽店又重新回来了。

提起武汉的盛锡福,还得从天津法租界和平大道的盛锡福帽厂总店说起。创办人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

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做杂勤。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德商“美青”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中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自己干。中国人的钱,干嘛让外国人赚去?几年以后的时间,他省吃俭用,积蓄一笔钱。民国元年(1912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归贾胡同南口开办了“盛聚蚨”小帽店。小店开张后,除了卖草辫,还加工草帽出售,生意不错,年年盈利。后因东家发生矛盾,刘与友人分手。这样,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他决心把买卖做大些,就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民国六年(1917年)重新开张。“盛”是“生意兴隆茂盛”之意,“锡”和“福”都是取自刘锡三的名字(他乳名叫“来福”)。商标设计是在盛锡福三字下,用草辫连成一个圆圈,里边以三顶帽子成品字形,锡字下有三帽商标四字,直读就是锡三的名字,以示自己创业之意。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锡三还是小看了市场,由于本小利微,加之单一的草帽夏季业务,生意不振,他又萌生兼营他业。后来他求援于天津东银行本家叔父刘子山,借到一笔资金,租下一栋楼房,前店后厂,增加工人,扩大营业,既做草帽又做呢帽、便帽等多种产品,营业比以前大有发展。

形势虽好,但又带来问题,毕竟手工生产的帽子,技术落后效率差,怎么能与洋人抗衡呢!1919年,有一西方人运来一部全套电力制造草帽的机器,盛锡福用巨资把其买下,从而设立草帽工厂,自产自销,并很快在天津打开了销路。

从草帽工厂设立后,刘锡三在几年之中,先后又设立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化学漂白厂、通帽工厂、毡帽工厂和印刷厂等,并在天津天祥市场设第一分销门市部,在梨栈设立第二分销门市部。

从创业到民国十几年,盛锡福在当时激烈的商战中站住了脚跟,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得于富有革新精神的刘锡三,看准社会消费新潮流,向社会推销欧美式的“时帽”。民国初年,社会上学习西方文化正方兴未艾,很多人剪去头上的长辫,摘下瓜皮帽,脱去长衫,都想换上适合潮流的新式服饰、鞋帽。而盛锡福仿制的精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和英、法、美式呢帽,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货。

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政府申请注册“三帽”商标。三帽为一顶四平硬顶草帽,一顶呢制礼帽,一顶皮制三块瓦帽。“三”也取自刘锡三之名尾字。盛锡福的“三帽”牌子,在当时商战中,特别是在对日货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20世纪20年代,日本商人经营的草帽在天津很畅销。为了增强竞争力,刘锡三与制帽的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出用宁波细草制成的四平硬顶草帽。这种草帽不仅草细,有韧性,而且色泽鲜亮明朗。“四平”是帽顶平、帽身平、帽沿平和帽箍平,样式新颖,顾客爱戴。从盛锡福这种四平硬顶草帽投放市场后,有多少顶卖多少顶,日本草帽被人冷落。从而,盛锡福“三帽”之名,誉满津门。

天津盛锡福在20世纪2030年代,又陆续在上海、南京、徐州,济南、青岛、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设立分店20多处,抗战胜利后还在台湾设立分店,业务日益兴旺,赢得了社会声誉。生产的各种帽子,质地优良,式样新颖,不仅在国内博得顾客好评,还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士、瑞典、挪威以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行销处,在国际市场打开了销路。

1929年在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展出的产品,获得头等奖。1924年到1934年共获得当时各级政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曾为盛锡福写过匾额。其中有吴佩孚题写的牌匾,宋哲元的“名驰中外”,秦德纯的“冠冕群伦”,曹锟的“国货之光”,邹泉荪的“冠冕吾华”等。

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刘锡三年老体弱,就把买卖交给长子刘洪儒经营,他自己就回家养老去了。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刘锡三去台湾经商。1982年在台病故。

刘锡三这个人头脑灵活,经营管理很有一套,首先他以产品质量为生命,坚持选料优良,制作精细,美观大方,物美价廉,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工人沈自用在工作空隙,钻研帽子式样,有点创新,刘老板就提拔为设计师,还派他的大儿子刘真与大徒弟曲捷东渡日本,到帝大帽厂等处参观学习,掌握最新制帽技术,回来应用于生产。因此,制帽技术不断提高,

在服务方面,他视顾客为“财神”,制订服务规章32条,如在营业时间 不准看报,不准吸烟,不准聊天,不穿短裤,要衣帽整齐,礼貌待客。购货任人挑选,不论买否,进门欢迎,出门欢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包换包退。在租界里常有外国顾客,他雇请有懂得日、俄、英、朝外语的人接待。

他也很重视广告宣传,在车站码头树立广告牌,刊登报纸广告,甚至他在走路或乘车途中,见到别人戴的帽子,就以旁观者身份,询问是哪厂出品,借机宣传盛锡福帽子质量如何好,售价如何便宜等。

在扩大经营管理上他也抓的得法:如天津三个店子,每天一起开碰头会,汇报昨日工作,布置今天任务。外地各分店的进销存以及费用开支,每天都要向天津总店汇报,第二天总店就了如指掌。

他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各店主要负责人,不论亲疏,均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分店会计都由他亲自选派总店会计人员担任。工资待遇,比较优厚,一薪一酬。代理人吃干股,听赚不听赔,盈余分红,一年小分,三年大分。

汉口盛锡福帽店是武汉的一家商业“老字号”,它是1936年由天津总店派经理牛致斋在汉开设的分店。它出售的帽子以天津本厂的为主,同时也向上海进货。盛锡福的帽子,四季齐全,有春秋季的呢帽、缎帽;有夏季的各式草帽、通帽;有冬季的皮帽、棉帽、将军帽等,种类约有200多个。

由于当年商店位处汉口中山大道的闹市,门面装修得富丽堂皇,橱窗霓虹灯,报纸广告,大肆宣传,加之盛锡福招牌响亮,不久就在武汉打开了销路。武汉人有个习惯,在小孩10周岁生日,必须戴大顶呢帽,祝贺成年,因此,盛锡福的呢帽最受欢迎。为了招徕顾客,该店就在春天赠送帽刷,夏日赠送扇子,秋季赠送毛巾,冬令在年前赠送印有广告的日历。有时为了与同业竞争,还搞减价九折优惠。有的同业把原售价提高,再行降价,进行欺骗,而盛锡福仍按原价折扣。

朱汉昌藏品

在盛锡福的店堂中,专有一人“瞭高”。这个瞭高的是店中的负责人,一是监督店员接待顾客的情况,并防店中出现“高买”(专偷店铺商品的小偷),二是了解顾客的需求及解答顾客的问题。正因为盛锡福帽子品种全,花样多,质量好,店员待客和气,所以,生意久盛不衰。

可惜风光了两年多,战事已接近武汉,1938年武汉为日寇侵占,商店就撤退到重庆。1939年,天津总店派彭锡良为经理来汉复业,但因中山大道店址被日本人占住,只有在汉正街石码头建房开业,店员13人,因陋就简,销售制帽材料如帽口、丝带等勉强维持生意。后日寇不准盛锡福从天津总厂进货,要购日商广大洋行的货,商店进货虽受到限制,但仍有利可图,所销售商品仍以日产礼帽为主,便帽为辅。

19458月日寇投降,盛锡福帽店恢复了抗日战争以前的租房权,得以仍在汉口中山大道原址营业,汉正街店面为支店。除天津本厂货外,并向上海厂家定制“盛锡福”牌号的新式礼帽,兼销美国哈大门兔呢帽和意大利产金丝绒礼帽,高、中、低档商品齐备,成为武汉市最大的帽店。年销售最高达25万顶,员工在1946年时达到46人。此时业务更为发展,获利甚厚。职工待遇除工资外,还每月以营业额的多少来配发奖金,年终则分红利,货币贬值时则以米价计算。

建国后,工人帽、八角帽和军用棉耳帽流行,店铺三楼成立市场车间。后来又采取外面加工本厂成件的办法,生产大量的帽子,不仅满足了我市和本省的需要,还销至邻省及新疆等地,营业额成倍增长,帽店的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58年我国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盛锡福帽店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同时将上海、冠亚、益昌祥、东升昌、裕兴、小苏州、志成等等七家帽店并入盛锡福,范围更加扩大,并增加生产各类童帽以及儿童斗篷等许多品种,可以说集本市帽业之大成。1964年,该店划归武汉市服装鞋帽公司领导,又并入硚口志成童帽厂。全厂店员工近百人,1982年后一直保持120人左右。这段时期,盛锡福旧厂址店房陆续改建、维修,新建了7层厂房约600平方米,总面积为2300余平方米。生产设备已全面电动化。品种扩大到40多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产量已近60万顶。

文革中改名人民制帽厂  朱汉昌藏品

盛锡福最辉煌的的时期应该是1985年,产量达到143万顶,营业额237·6万元,利润额26·77万元。其原因还是重视保持发扬产品和经营的传统特色:用料考究,保证优质,不省料,不扣料,不以劣充优,毛绒帽料括浆使用,保持绒毛不倒,帽耳不变走样,高级皮帽手工熨烫,经销外厂产品,择优保质,不售次品

2003年,盛锡福帽厂改制,位于中山大道的门面拆除,时隔十年,新的帽业公司在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扶持下,为了传承和弘扬百年盛锡福的文化,传承优秀商业品德和精湛的制帽技艺,利用政府对老字号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12年武汉盛锡福帽业公司重新组建,并获得市政府给予的15万元老字号扶持资金。1024日,该公司在民族路84的专卖店开业,没想到老品牌依然受到消费者欢迎,店里单天营业额最高可达到6800元,第一月营业额3·5万元,第二月营业额达到4万元,而且多是4050岁的中年人购买,这也让现任总经理任炳环及公司员工看到了希望。在2012年的吃穿用大联展上,武汉盛锡福除展出最受老武汉青睐的“工帽”、“便帽”外,还将带来最潮的裘皮帽、适合年轻人的套帽以及儿童款的帽子,最贵的帽子要价3000多元。

改制后的盛锡福并没有摈弃老字号原有的优良传统,从选料到设计加工制作,盛锡福都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就连帽子里看不到的辅料也从不凑合,要求之严格,较旧时的盛锡福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的员工要求精通一道工序,又要熟悉并掌握二至三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打下基础,从选料至成品,层层把关,不让不合格的原料进厂,也绝不允许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岁月在磨砺着企业和经营者,历经百年沧桑,武汉盛锡福注册的“冠福牌”系列产品先后荣获省市各种奖牌,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企业”,“消费者喜欢的老字号品牌”。2010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帽业联合会和盛锡福百年庆典的活动上,公司为百年庆典的题词“名驰津汉三千里;冠盖华中第一家。扬前人奋斗精神,传华夏百年文化,凝聚老字号智慧,励后人自强不息”载入了《百年盛锡福》纪念册中。

昔日的商业老字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在被淘汰,淡出江湖,销声匿迹,这不是全部,只要发扬优良传统,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讲求信誉,锐意进取,老字号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招牌,一样为祖国建设再作贡献。希望有更多的老字号重出江湖。

编辑: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