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铁2号线站点站名溯源

 人文武汉 2021-05-15

饱沾历史底蕴的地铁二号线站点

每天,当你乘坐武汉地铁二号线经过宝通寺、街道口、广埠屯、虎泉、光谷广场、华中科技大学等站点时,短短几十分钟的风驰电掣便穿越了老武昌城千百年的历史烟尘,其间,众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在时空交错中转瞬即逝,它们厚重的历史留痕随着地铁站点得以传承。

虎泉的上、下马庄

地铁二号线虎泉站是大专院校较为集中区域,现在,在虎泉大街,“学生经济”营造了虎泉夜市,使这里人声鼎沸,一片繁荣。与今天有着鲜明反差的是,过去的虎泉人烟稀少,历史上的上、下马庄,是虎泉历史上一颗充满异乡色彩的烙印。

在虎泉大街旁有个“马庄苑”社区,它东邻杨家湾500米,西连卓刀泉广场800米,北与1000米处的武汉体育大学接壤,西北500米处就是闻名遐迩的伏虎山。“马庄苑”源于一个古老的村落“马家庄”,古老的马家庄有上、下两个自然村,眼下全部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在南方,人们一般不会用“庄”来做村落名,而习惯使用“湾”、“咀”、“墩”、“河”等。“庄”,一般与北方人有联系。这个“马家庄”的确如此。元朝初年,一些北方的回族官吏看到江南平定,十分青睐江汉地域的富庶,便相继迁居鄂州(今武昌),上、下马家庄的马姓人就是这一时期落脚到洪山区域的。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楚藩王而来的回族官兵越来越多,其中既有跟着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官兵,也有跟着永乐皇帝收复边关的文臣武将。据洪山地区回族马姓的族谱记载:“永乐年间,马姓三世祖马俊随征成功,于宣德六年(1432年)调任湖广都司,勋封怀远侯而籍武昌。”这些回族官兵在洪山落户后,把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带到了洪山,其中最重要就是回教。

明洪武八年(1375年),武昌望山门内的辕门口修建了武汉地区第一座清真寺(又名清净寺),主修人名叫马铨。辕门口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地名,位置大约在大朝街到烈士祠一带(今辛亥革命博物馆正三角形的尖子上)。清代以后,来武汉经商的回族人增多,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间,回民集资又修建了万寿宫清真寺和广益桥清真寺。咸丰元年(185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回民再次筹款,修了青龙巷清真寺和城外清真寺(现起义门清真寺)。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又修了一座木兰宫清真寺。那时节,各清真寺都有“社头”(社区头领)和若干名“乡佬”组成的堂董会(武汉解放后改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寺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各寺还有阿訇主持宗教活动。马铨就是最著名的阿訇之一。

马铨,字明龙,武昌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97年1月29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679年1月30日),为明代山东济宁卫诰封明咸将军马镇的九世孙,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创造人、著名学者胡登洲的三传弟子。

马铨在明末清初先后在辕门口和金龙巷两座清真寺任阿訇,毕生致力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积极倡导屯田办学,原地处虎泉的马家庄,就是马铨开辟的屯田回族教学点。

马铨去世后,葬于今洪山区辖区内的华师一附中初中部内,该墓地处高坡,呈拱圆包状,墓顶为圆形帽状,极具伊斯兰教特色。马铨墓实为马铨夫妇的同穴异棺墓,墓室有门可供进出,室壁上还嵌有清康熙22年(1684年)由四川川北总兵马子云所撰写的两块汉文碑和一块回文碑。马铨墓1989年被确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马铨,马家庄成了回教徒朝圣之地,“各省同教旅鄂者,均往莹亭朝拜,迄今数百年,犹络绎不绝”。也正因为如此,后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回民们在此落籍,逐渐发展成为上、下马庄两个回民聚居的自然村落。

马铨墓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埠屯里“广积粮

地铁二号线广埠屯站的得名与明朝楚王府的屯田有关,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早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开始发迹时,从安徽凤阳南下渡江取得南京,面临军粮不足的严重困难。精明的朱元璋借鉴了历史上汉武帝和曹操先后兴军队屯田,以足军食的经验,采取谋士朱升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下令诸将率领军队就地屯田,特任命湖北蕲州人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他们屯田数年,成绩显著,兵食充足,不向民间“捡括”,朱元璋因而大得民心。

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总结早期军队屯田的经验,规定从驻京师到地方的卫所军都要屯田耕种,设立屯堡。军屯的收人称为屯田籽粒,是明朝财政中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明洪武14年(1381年),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府,成为湖北境内受封的第一位明代亲王。众亲王中,楚王积极组织屯田,依据江汉平原成为军屯大户、明朝的粮仓。屯田既是镇守和屯耕的结合,自然要选最重要的防守要地。广埠屯为进入武昌东门的交通要道,对卫戍楚王至关重要,且此地广袤肥沃,适宜耕种,于是被楚王选为其护卫军的军屯之地。据《明太祖实录》载,明太祖曾赐给秦、晋、燕、周、楚、齐诸王府仓库名称,皆用广字开头,即取“广积粮”之意,其中楚王仓库名叫“广阜”,这就是“广埠屯”名称的由来。

广埠屯始名于明代初年洪武、永乐年间,因楚王朱桢的护卫军在此屯田,屯田籽粒上缴楚府广埠仓而得名,700多年沿用至今,是为武汉地铁最“年长”的站名之一。

宝通寺站的宝通寺

地铁二号线宝通寺站就建在宝通寺大门旁。宝通寺地处的洪山,在南宋以前名为东山,东山,因位于武昌城之东而得名,那洪山之名从何而来?

唐代宝历2年(公元826年),江西洪州(今南昌)开元寺,一名为善信的和尚云游至湖北随州大洪山,遇该地人准备杀牲口以祈雨。善信有好生之德,他声称自愿以身代牲,但身未殉而大雨已滂然而下,人们认为善信感动了上天,对他敬重有加。一位名叫张武陵的人自愿捐出山林,为善信修建精舍,留其居住、修行,善信便居留于随州。唐代大和9年(公元835年)善信圆寂之时,为履行“以身代牲”之誓,割下双足留于精舍中,这就是后来的“佛足”。唐文宗闻之,诏赐其“慈忍大师”,并命扩建精舍,敕赐该精舍为“幽济禅院”,供“佛足”以为镇寺之宝。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幽济禅院改名为“灵峰寺”。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金兵攻陷随州,灵峰寺众僧带着“佛足”迁至武昌东山南麓另建寺院,取名为“崇宁万寿禅寺”,从此,东山改称为大洪山。

元代(1280~1291年),洪山建7层宝塔,巍峨壮观。元末至正16年(1356年)崇宁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洪武15年(1382年),藩居武昌的楚昭王朱桢奉旨重修寺院殿宇,以后楚靖王朱均于天顺初年(1457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明成化21年(1485年)该寺规模大增,并更改寺名为"宝通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四库全书》湖北通志卷二洪山图(1733年)

1280~1291年修建的洪山宝塔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