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 | 送子观音接生婆 消失了的行当

 人文武汉 2021-05-15

“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之语,多是用来比喻临盆分娩的产妇,其家人都把接生婆视为送子的观世音,救命的活菩萨。

接生婆,就是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一般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有生儿育女的亲身经验。接生婆的技术,通常只传给自己的女儿或媳妇,一般不传给外人。她们谈不上有文化,有的根本没有读过一天书。

我妹夫吴绪木的妈就是一位接生婆,祖籍在汉川马口镇,乡亲们亲切叫她三太。她接生的孩子数也数不清,她96高龄去世,给她送葬的人也不计其数。

接生婆不好当,通常拎着蓝布包袱,里面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剪刀、一块毛巾、一个脸盆。做这一行主要是经验。过去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对孕妇腹内的情况只能凭经验估摸那些有名气的接生婆,大多数是通过多年的接生实践磨练出来的。

三太身子硬朗,说话精气足,干事麻利,她40多岁就干这一行,到70多岁还有人请她去接生。不管什么时辰,什么天气,只要家产妇要生了,她必须立刻赶过去,经常是深更半夜被叫醒,甚至冒着大雨、大雪往人家屋里赶

产妇家里对三太充满期待,一进门主人便双手捧上一碗糖水鸡蛋。三太吃完鸡蛋,洗洗手,走进内房,仔细询问、观察,马上吩咐家里人该干些什么,主人俯首站立惟命是从

旧式分娩有立式、半跪式、仰卧式和坐盆式。经验丰富的三太一边轻声对孕妇说:不要怕,一下子就会好了。让孕妇尽量减少恐惧和慌张。一边面授机宜:屏气,用劲、再屏气、再用劲。当婴儿呱呱坠地,接生婆马上向外房报喜:生了,生个大胖小子!或者生了,得了个千金!

接生婆那剪刀放在灯上消毒后剪下脐带,用干净的布条捆好婴儿肚脐眼,穿上柔软干净的衣服,站在一旁的婆婆急忙接过来,抱着还没有睁眼的婴儿看了又看,喜不自禁接生婆还得嘱咐一番,产妇产后不得躺卧,以防血往上冲迷心;并令饮用小米、红糖熬制的“定心汤”,吃煮鸡蛋,以滋补气血等。

若是遇到难产,那孕妇痛的叫娘,接生婆也要手脚麻利,自己稳住神,不慌不忙地进行遇到婴儿两脚先下的“连环生”,就用手把两小脚稍微托托,婴儿小手会向上抱头,就安然生产了;若遇到一只手先下的“左手生”,只要放一点盐在小手心里,那小手便会缩回去;如果仍生不下来,接生婆通常会拿一根扁担压在产妇胸口,找两个人分别按住扁担的两端,以防止孩子往上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当接生婆的这些办法都失效后,也只能祈求菩萨保佑,或眼睁睁看着母子痛苦死去。

第三日,接生婆又被请来,替婴儿“洗三”。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洗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其用意洗涤污秽,消灾免难;祈祥求福,图个吉利。“洗三”仪式均在午饭后举行,由接生婆具体主持。

20世纪60年代,国家政府对各地的乡村接生婆陆续进行了短期技术培训,强调科学、安全接生,并免费配送每位接生婆工作服、手套、药箱等简单接生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前,武汉周边农村还有不少半职业半传统的接生婆。

如今有妇幼医院,一般医院也都有妇产科,医疗条件改善产妇即将分娩前好几天就住进了医院,由专业的妇产医生和护士看护帮助分娩,新生儿成活率提高显著。从20世纪80年代起,接生婆就没有人请了,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毕竟为孕妇送去希望,为母子带来平安,为一家人带来喜悦,应该是值得尊敬的。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蛇山跨街天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