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拾贝 | 难忘武汉二中初中老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人文武汉 2021-05-15

19629月至19657月,我在武汉二中上初中。这三年,是我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阶段,是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刚好在这个时期,我能到武汉二中这个全省重点中学学习,对我的健康成长,乃至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我到二中读书,说起来也是一个偶然。我小学1-5年级在汉口一元路小学读书,6年级起,为了支援新校,全班转到汉口岳飞街小学。1962年毕业,我填写报考初中志愿表时,因为我家就在武汉十六中附近,所以我就在报考表上填写了十六中。班主任王老师对我说,按照你的成绩,应该报考二中,于是我就改报了武汉二中。就这样,我走进了武汉二中6年级(5)班的教室(当时是实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所以初一叫六年级)。

三年来,我和同学们从互不相识,到逐渐走在一起,直到无所不谈。大家开心地在一起读书、写字;在一起打篮球、打足球、学唱歌、学游泳;在一起畅谈天下大事。快乐,大家一起分享;困难,大家一起担当。三年来,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们的成长,向我们传授知识。每当我回忆起初中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总觉得那时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沿江大道一元路长江大堤

初中三年,教我们的老师比较多,留在我印象中深刻的是几位数学、语文、俄文老师和生物老师。

最早教我们代数的王维芝老师,是我们学习代数的启蒙老师,她戴着深度眼镜,讲起话来,一口北方腔。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我们要求严格,对发现的问题大声批评。接着教代数的是鲁碧云老师,她很诙谐,经常讲笑话,而且是将诙谐的故事与讲授的代数术语结合起来讲,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有一次鲁老师在高中上立体几何课,她两手各执一个木棍,哼着京剧锣鼓声,两脚碎步走到讲台前,将两手的木棍一前一后、一横一竖,做了一个定格,然后告诉大家: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异面直线。初三教代数的是朱肇昌老师,他的讲课非常严谨,很有章法,对同学要求也很严格。他还和我们一起到新洲汪集公社去参加劳动,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中午要睡午觉。我们当时不理解,同学之间议论,朱老师为什么中午还睡觉?到了自己是中年人以后,我才知道午睡的好处。

从初二开始到初三,教我们平面几何的是洪友若老师。他是江浙一带人,脾气好,总是面带着笑容。每次上课,他都带着一个闹钟,放在讲台下面。上课时,往讲台下面看,来掌握时间。我初中喜欢数学,也是几何课代表。在上几何课时,往往洪老师将证明题一写在黑板上,我就积极思考,一想到答案,就马上举起手来。洪老师又引导我,思考一题多解的问题。我记得我在做作业时,经常对于一道证明题,做出几个答案。有一次,来听课的魏环初老师还将我的作业本拿去看过,夸奖了我。在洪老师的帮助下,我写了一篇关于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的文章,由我抄写在数学教研组外面的黑板上,作为一期数学专版。我当时正在学习写字,喜欢模仿老师的板书,我记得当时是模仿化学老师熊梦的正楷方块字粉笔板书,工工整整地将文章誊写在黑板报上。

我们年级进行过一次数学竞赛。在赛前,我参加了培训班,由田化澜老师讲课辅导。比赛结束后,成绩公布在数学教研组外面的黑板上,我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我记得,第一名是3班的杨泽生。

   语文老师从初一开始,有巴忠人老师、张衡圻老师、肖小玉老师。巴老师知识渊博,风度翩翩,一上课就吸引了我。他重视写作,引导我们从实践中发掘题材,发现问题,对于我开阔视野、扩大思路帮助很大。他先后找出同学中写得好的范文,一篇篇地朗读。我记得念过苏永畅、于东丽、万桂春等同学的文章,对我们震动很大。大家争先恐后,下力气学习写作,对提高全班同学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在同学们的带动下,我对写作和阅读也有了兴趣,开始奋起直追,但效果不明显,总觉得没有同学们写得好。巴老师为人随和,多年以来,我们都和他保持联系。他搬家时,我和同学们都去帮忙搬东西,印象中他家书籍很多。前几年我和他都在协和医院体检,我遇见了他,很高兴。肖小玉老师是大学刚刚毕业来到我们班上任班主任的,她积极向上,热情四溢,联系同学,充满朝气。

教我们俄文的老师先后是张俊侠、吴莲枝、滕流珍老师。记得我到学校初一报到后,我知道自己分配到俄文班,当时好想到英语班学习,但也无法转班,只有随遇而安,把俄文学好。张俊侠老师教我们时间不长,教我们时间比较长的是滕流珍老师,我后来在二中读高中,她是我的班主任和俄文老师。她对待学生非常关心和爱护。吴莲枝的俄文发音很好听,有点与众不同。她教我们时,曾经指导我参加过一次俄文朗读竞赛,竞赛朗读的课文是《卓娅和舒拉》,我现在还会背诵其中的片段。

教我们《生物》和《农基》的老师有王瑞昌(可能名字记忆不准),他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教师,级别很高。有洪娟娟、肖诗珍两位女老师,还有一位是张宣达。张宣达老师好像是武师的老师,个子很高,带着一副深色的宽边眼镜,很儒雅。我记得上这两门课时,班上同学们很活跃,提过很多问题,例如:猪是不是有血型?苍蝇吃了脏东西为什么不生病?等等。有一次是迎接运动会,我在沙坑边练习跳高,我想尽快提高跳高水平,把高度放在一个比平时水平高出许多的位置,但是连续试跳几次,都没有成功。不知道张宣达老师什么时候站在我的后面,他对我说,跳高要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我忙向他请教,他说他也学过跳高,接着给我讲了许多如何学好跳高的方法和窍门。这些方法和窍门如今我都忘了,但是,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这句话,几十年来,却牢记在我的心里。

教我们体育的是王喜典老师,当时同学们都很喜欢上体育课。许多同学的体育成绩很好,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能取得优异成绩,为班集体争了光。我很羡慕他们。我努力不够,体育成绩一般,每次运动会,只能拼身高优势,报跳远和跳高项目,但成绩不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二中有一个游泳池,我在初中阶段就在这个游泳池中学会了游泳,这使得我终身受益。

由于能游泳,在下乡时,我可以暑天在村中的小堰塘中游泳解暑;由于会游泳,在我插队当知青时,有一次,在寒冷的冬天,我不畏严寒,潜水下到生产队蓄水的堰塘中,为漏水的堰塘堵塞了漏洞,保证了全队第二年春耕的用水;由于会游泳,我还两次横渡了长江,享受到在大江中胜似闲庭信步的乐趣。记得当时在二中学习游泳时,还有一项优惠政策,就是报名参加学习游泳的同学,还可以免费学习拉二胡。所以,我也学会了拉二胡。真是一举两得。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来自江岸区的几所小学,记得有一元路小学、黎黄陂路小学、黄兴路小学、岳飞街小学、长春街小学、头道街小学等。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是大家团结友爱,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许多同学都有不同的特长,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杨传勇同学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我记得在班上教室的墙上挂过他写的条幅;陈伯凌的剪纸堪称一绝,电视台来班上录过节目;邓熙元同学聪明博闻,会讲相声,会讲故事,常常吸引我们围着他要求再讲一个。还有许多同学学习方法很好,吸引我向他们学习。

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是步行。班上住在一元路以上的同学比较多,我们常常一起回家,一路上或者交流学习体会,或者每个人讲述自己看到听到的新闻和故事,边走边谈,也不觉得路远,非常快乐。后来,我们初中毕业了,但是大家还是经常联系,在一起聚会。

2016老同学江滩相聚

时间飞驰,一晃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初中时代的人和事虽然我已经忘了许多,但留在记忆中的痕迹还是值得回味的。

作者简介 涛(曾用名:熊贵宗)  19492月出生,武汉二中初中毕业后,进入武汉二中高中学习。196812月到钟祥农村插队。19707月招工到湖北省公路局。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汉二中校园

编辑: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