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 | 武汉首座跨街人行天桥与武昌南楼

 人文武汉 2021-05-15

武昌蛇山 

家中存民国时期父母亲在武昌蛇山上拍的一组照片母亲说是1946年在黄鹤楼照的。虽然黄鹤楼在清末已经毁了,但武汉人习惯上将奥略楼仍称为黄鹤楼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登的是奥略楼,有感而发写的词为“菩萨蛮·黄鹤楼”,发出了“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呼喊,设想用“奥略”代替“黄鹤”,词的意境全无。

抗战胜利不久,父亲奉命接受日军设在汉口的武汉被服厂从四川万县来到武汉。父亲爱好摄影,父母亲同游武昌蛇山公园奥略楼、涌月台、禹碑亭、张公祠、黄兴铜像以及蛇山跨街桥时都下了照片。跨街桥连接蛇山两边山崖,使人们游览蛇山更为方便,几步路就从蛇山这头到那头了。照片拍摄时正是冬天。母亲身穿貂皮大衣,拿着毛手笼,侧身站在长街桥上。旁边桥栏上有典雅的云纹图案,桥面看去铺着青石砖,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连缀在一起。母亲是下江人,平常很讲究的。

怎么会在一座人行天桥上留影?我推测当时蛇山桥还是新鲜事物算得上蛇山公园景区一景在桥上留影“几有味” 咧。

1946蛇山跨街人行天桥

蛇山跨街人行天桥

据《武汉地名志》载:1935年长街扩修,蛇山鼓楼处全部断,鼓楼随之拆除。同年在原址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的蛇山桥。扩建后的长街,比原来的街面(6~7)增宽13米左右,并从司门口向北延伸约1公里,直抵中山路南段扩修至中正桥,条石路面全部改成水泥路面。扩修以后,易名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解放路。

2015 武汉晚报记者叶军著文“寻找武汉最早的人行天桥”追寻往事:武昌长街桥之前,武汉市有无过街人行天桥,已无据可查;就算有,也是砖石和木制结构。《武汉市志 城市建设卷》谈到武汉桥梁建设时也称,清代以前,武汉桥梁主要是砖石和木制结构。一般是硬木打桩,糯米加石灰捣成粘合剂。

20世纪30年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武汉用于桥梁建设。”老调重弹说,武汉以往桥多,但都是水上的。而且过去街道路窄,也不需架人行天桥。他认为,长街桥成为武汉有史记载的首座跨街人行天桥,是机缘巧合。

《武昌志》写道1935年,武昌长街扩建,建筑蛇山桥”“1936年,武昌长街扩建竣工,蛇山桥古楼洞跨线桥竣工。该桥是武汉最早的过街人行拱桥,桥跨为20米。”这两条记载都出现在武昌大事记目录下,无疑被当作影响武昌发展的大事来看待。

长街在宋朝时已初具街市面貌。20世纪30年代,武昌人口剧增,人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已出现,宽仅4-5米的长街路面不够用。加之蛇山景区正在兴建。于是,扩街修桥水到渠成。1956年,该桥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时被拆除。

1938113日武昌,参加阅兵式的日军猛牛部队的战车从蛇山跨街天桥下通过,桥身上“精诚团结 抗战到底”标语分外醒目。

那么,长街没有扩宽之前是啥模样呢?一张老照片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武昌南楼

民国时期,石板路人力车,手拿雨伞穿旗袍的时髦女士,身着衬衫西裤的先生,提篮小卖的商贩,城楼上醒目的交通宣传标语,商的广告招牌一幅20年代武汉市井图。

这张照片很多武汉城市人文历史研究专家及爱好者都看过出现在与武汉有关的书里,有说是汉正街某处,有说是武昌某城门,众说纷纭,在《汉网·人文武汉》论坛,众网友讨论历十年之久,照片摄于武汉何处汉口还是武昌?

2006120日,这张照片第一次出现在“一组三十年代武汉的老照片”的帖子中,文中写道“三十年代的某个夏天,有个上海人来到武汉,拍了如下的照片。过了70多年,2006年年初的一个晚上,他的后代从阁楼里翻出了几百张旧照片……第二张应该是武汉的城门,门洞上方的文字是:行人靠左,车辆慢行,不要拥挤,不要滞留,城楼上站着个卫兵,双手叉腰,俯视着街”,没有人回答照片的背景是武汉何处。

20137月,这张照片又出现在“从老地图看汉口城门”的帖子中,网友各抒己见,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结果。

20166月“一张老照片,看了几年也没有搞清楚是武汉哪里?”第三次现身,众网友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答案。

1926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城后,受尽磨难的武昌居民强烈要求拆除武昌城门,上海的一家报纸闻讯后派出摄影记者,特地到武昌拍了一组武昌城门的照片,发表在报纸上,这张照片会是其中的一张吗?有网友提出如果能够找到照片上汉口福邦号支店与慎馀纸行铅石印书馆两家店铺当年在何处,不就找到了答案。

武汉历史学者张胜林翻阅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有关纸行全部商号名录中无“慎馀”“帐簿装订”与纸行较接近,也没有“慎馀”。

 这个办法启示,我在国家图书馆网站查1933《武汉指南》在“武汉之工厂—印刷工厂—武昌,栏目下找到,“慎馀商号—南楼前街地址—黄明朗负责人”,这是一条重要线索。尚不能确认“慎馀”就是“慎馀纸行”,印刷与纸行应该是有联系的。“慎馀纸行下面就有铅石印书馆字样,可见卖纸,印刷业务都有。”有网友指出

资深武汉老照片解读学者孙庆力推断根据这些资料,这个“城门”有可能是南楼李白“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咏南楼的诗句

但据1933年《武汉指南》第九编名胜古迹,24南楼在汉阳门内,黄鹄山顶。25楚观楼,在布政司前,仿汪(?)宁南楼,柱包墙内。照片中的建筑当为楚观楼,亦可称南楼。那时蛇山上离奥略楼近的是南楼,布政司(今司门口)前的是楚观楼(南楼)。两个可称为南楼的建筑。黄鹤楼公园官网这样解释,“南楼旧时称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等,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的“四大楼台”。1985年重建于公园南区。

1883年 《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1883年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南楼在司门口前,异常醒目,颇像城门,武昌城蛇山南北交通要道。三层的南楼一楼系敞开的,行人从长街、芝麻岭(街)、经南楼(武昌人俗称老鼓楼洞),可到司门口;1909年的湖北省城内外详图》、1930年的《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亦如此只是长街被兰陵街替代。 

孤证不立”。张胜林照片上武昌南楼附近继续寻找,城门旁有“一品”,花了两小时,终于在1933年《武汉指南》中找到,帽业类中有“一品,南楼前街”。结合慎余在南楼的记载,认为应该可以确认就是南楼。“想不到,蛇山过街桥未修时的南楼,竟然被大家找到了。”张胜林十分兴奋。

载有“慎馀”商号的1933年《武汉指南》

张胜林颇有感慨“早先,我只将好辨认的慎余,查找了民国九年的《汉口商业一览》,没有找到,就放弃了。就没有像老调重弹笔者网名那样再过细查找民国廿二版《武汉指南》,这本指南,770页,每页用时十秒,就得两个多小时。电脑上看书,连看两小时,眼都花了。直到找到了慎余,我这才又仔细将图片放大、变清,反复看,才看出有“一品”字样,再,花两个小时,翻廿二版《武汉指南》,就又得一证据。这才敢于下结论,说照片是南楼。因为,光一条证据,不敢下断论的,就像徐明庭前辈所言,孤证不立。

说起武昌南楼,童年时代常在天桥上玩耍的网友快乐大歌打开了话匣子88岁的老母亲说武昌蛇山有两个鼓楼洞。现在武昌路的蛇山鼓楼洞其实是新鼓楼洞,是后来开的新鼓楼洞是连接民主路与阅马场的重要通道。蛇山老鼓楼洞在长街(即解放路,民国时期叫中正路)上。母亲娘家住在蛇山北的司门口青龙巷,父亲家住在蛇山南的水陆街金龙巷。母亲10来岁的时候经常跟在亲戚家开的钱庄当账房先生的外公穿过蛇山老鼓楼洞去走亲戚。母亲说那时候的洞蛮窄,只有几尺宽,只能够走人与人力车。

上世纪30年代初南楼上看长街

母亲说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前后,武昌司门口因为做生意的人们与车辆好象渐渐增多就更加热闹了,司门口老鼓楼洞的交通显得蛮拥挤,过往的人们蛮不方便;当时官府就派人把老鼓楼洞炸掉,打通了长街,并且在蛇山建立了一座蛮漂亮钢筋水泥结构的人行天桥。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蛇山人行天桥躲猫猫玩咧。这座天桥后来因为1956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改建成现在的两座桥即司门口铁路桥和公路跨线桥。

快乐大歌母亲的回忆与1933年《武汉指南》第714页记载相吻合,“南楼街—北至司门口南至芝麻岭”,今武昌解放路繁华地段——蛇山南楼、南楼前街,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铁路桥和公路跨线桥

1936年扩宽后的中正街

那么,武昌蛇山南楼何时从地图上消失的呢?

1927年,市政部门在报纸上招标拆除武昌城门,除保留起义门(中和门)外其余的城门全部拆除。从武昌老居民的回忆及《武昌志》的记载,拆除武昌城门时,像城门样的建筑南楼没有拆除,直至1935年长街扩宽,南楼才拆除,在此处建蛇山跨街天桥。主持修建的湖北省建设厅技正卢立群将此桥称为“南楼遗胜”。

武昌中正路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蛇山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