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实秋的小学

 娄旭在玩儿 2021-05-15

前几日 单位去商务印书馆活动

到的早了 就到旁边胡同里溜达

大鹁鸽胡同往里走了不到百米

就发现了一座与众不同的大门

大门是清末民国流行的洋门楼

门额为<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

走进大门 眼前就是个大杂院儿

但还是能看出原本的院落格局

原来的院子应该是有前后两进

庭院较之一般四合院宽大的多

前后院北侧 各有一排青砖长房

前长房中间设有穿堂通往后院

从院落的布局到房屋结构上看

确实就是一座学校的样子

从细节上 还可以看出当年的考究

在那个年代 该是座很不错的学校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回来查了一下

没想到 越查越有意思

先说说什么是<两等小学堂>

清末时创设小学堂 分初等和高等

初等七岁入学 修业五年 后改四年

高等修业四年 其实就相当于初中

如果是二者合并 就称两等小学堂

两等小学堂 差不多等于小初连读

<陶氏私立>的这个陶氏又是谁呢

那要从这座学校的创立者说起了

这位创立者 也是中国教育的先驱

他就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艺术鉴赏家 金石学家 ...... 端方

端方 满姓托忒克氏 字午樵 号陶斋 

清末重臣 官至直隶总督 北洋大臣

他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曾在南京鼓楼创办了<暨南学堂>

还曾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幼儿园

也是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

这座<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

就是端方为自己的族人创办的

同时附带收一些非同族的学生

是当年北京最好的小学堂

有人认为校名中<陶氏>二字

来自端方的号<陶斋> 其实不然

端方临死前曾经说过 他本汉人

先祖的姓氏就是 陶

这所学校还出过一位著名的学生

他就是现代文学家 梁实秋先生

梁先生在散文<我在小学>中

还专门写了这所小学中的情形

......

辛亥革命前二年,我和大哥进了大鹁鸽市的陶氏学堂。陶是陶端方,在当时是满清政府里的一位比较有知识的人,对于金石颇有研究,而且收藏甚富,历任要职,声势煊赫,还知道开办洋学堂,很难为他了。学堂之设主要的是为教育他的家族子弟,因为他家人口众多,不过也附带着招收外面的学生,收费甚昂,故有贵族学堂之称。父亲要我们受新式教育,所以不惜学费负担投入当时公认最好的学校,事实上却大失所望。所谓新式的洋学堂,只是徒有其表。我在这学堂读了一年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学到,除非是让我认识了一些丑恶腐败的现象。

陶氏学堂是私立贵族学堂,陶氏子弟自成特殊阶级原无足异。但是有些现象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陶氏子弟上课时随身携带老妈子,听讲之间可以唤老妈子外出买来一壶酸梅汤送到桌下慢慢饮用。听先生讲书,随时可以写个纸条,搓成一个纸团,丢到老师讲台上去,代替口头发问,老师不以为忤。陶氏子弟个个恣肆骄纵,横冲直撞,记得其中有一位名陶栻者,尤其飞扬跋扈。他们在课堂内外,成群的呼啸出入,动辄动手打人,大家为之侧目。

国文老师是一位南方人,已不记得他的姓名,教我们读诗经。他根据他的祖传秘方,教我们读,教我们背诵,就是不讲解,当然即使讲解也不是儿童所能领略。他领头扯着嗓子喊“击鼓其镗”,我们全班跟着喊“击鼓其镗 ”,然后我们一句句的循声朗诵“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他老先生喉咙哑了,便唤一位班长之类的学生代他吼叫。一首诗朗诵过几十遍,深深的记入在我们的脑子里,迄今有些首诗我能记得清清楚楚。脑子里记若干首诗当然是好事,但是付了多大的代价!一部分童时宝贵的光阴是这样耗去的!

有趣的是体操一课。所谓体操,就是兵操。夏季制服是白帆布制的,草帽,白线袜,黑皂鞋。裤腿旁边各有一条红带,衣服上有黄铜纽扣。辫子则需盘起来扣在草帽底下。我的父母瞒着祖父母给我们做了制服,因为祖父母的见解是属于更老一代的,他们无法理解在家里没有丧事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穿白衣白裤。因此我们受到严重的警告,穿好操衣之后要罩上一件竹布大褂,白色裤脚管要高高的卷起来,才可以从屋里走到院里,下学回家时依然要偷偷摸摸溜到屋里赶快换装。在民元以前我平时没有穿过白衣白裤。


没想到一次随意的钻胡同溜达

竟邂逅了梁实秋名作中的场景

帝都真是太有意思了 不经意间

就能和历史 和文化  撞个满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