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荆山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5-15

△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

东条山也。

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哭于其下,王后使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

荆山,荆山,在今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沮、漳二水发源于此。《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即此。《汉书·地理志》称为“南条荆山”。西周时楚立国于这一带。[1]荆山主峰海拔1851米;因昔时山上盛产荆(灌木),故名.[2]

南郡临沮县,临沮县,西汉置,属南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认为西汉临沮县治所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以临沮水为名。东汉改为临沮侯国,后复为临沮县。西晋永宁后徙治今湖北当阳市西北。东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南朝宋属南郡。北周属漳川郡。隋废。[3]然《水经.沮水注》中表述的则是“临沮县”而非“临沮县故城”,故“临沮县”很可能应系西晋永宁后徙治今湖北当阳市西北之“临沮县”治所。《湖北省文物地图集》据相关考古资料结合《远安县志》等所载认为亭子山遗址应是晋临沮城[4];但该城址位于今沮河西岸与《水经.沮水注》:“沮水南迳临沮县西”方位描述有冲突,而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晋临沮城的方位则位于今沮河东岸,故相关注文亦应校正为“沮水南迳临沮县东”;当然尚不能完全排除沮水古今河道变迁的可能性。(备注:亭子山遗址位于远安县旧县镇七里村,系晋~明遗存。据《远安县志》载:“临沮城,汉时建基罗汉峪。晋迁亭子山,元末兵毁。明洪武复修,崇祯甲戌,寇至城陷”。面积约2500平方米。暴露出建筑基址,地表散布板瓦、筒瓦残片。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等残片[5]。)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发现了块玉璞,先后去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皆被论以欺诈罪,先后截去两脚。楚文王即位,他又抱其璞哭于荆山之下,终于使宝玉得到公认,称为和氏璧。(按《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①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