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熙桓心理 2021-05-15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在他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上,Braiker(2002)将“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的个体称之为讨好者(people-pleaser)。讨好者总是在不自觉地取悦着其他人,别人的事情似乎永远是最紧急、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Jay Earley认为,讨好是一种人格模式,这意味着,一个讨好者可能会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讨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会去讨好,就像身体里有一个“讨好模式”的开关,会被某些人和事触发。

比如,你可能会为了完成同事拜托的事情而晚睡几个小时,即便这完全不是你份内的事;但在爱情中,你可能不会迁就另一半的各种要求。

倘若你仔细观察周围的“讨好型人格”,不难发现大多都有以下等性格特点:

害怕说出自己内心想法

讨好型人格第一个特征是非常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由于觉得自己弱势,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感觉会被孤立,担心不被他人接纳,更害怕他人的攻击。

所以他们总是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心里,而不是完全大胆勇敢的表露出来。

无论对错 习惯主动道歉

讨好型人格第二大特征是喜欢道歉非常害怕产生冲突,希望主动道歉结束冲突。

其实,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有个女孩说,自己平时就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她以为别人都喜欢自己。可是有一天,她听到同事悄悄说,要把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给她,反正她又不会生气。

她非常害怕产生冲突,所以她希望用道歉快点结束冲突,这是她们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会主动迎合别人

讨好型人格第三个方面特点则是喜欢迎合他人,在社交交往中,他们对待别人的观点经常会说,“你说得很对”这种迎合来自他们内心的胆怯,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要厉害,所以会把自己降得低。

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但是却忘记了自我的情绪,自我声音是什么。

所以他们活得小心翼翼,而不是自信满满,他们在人群中总是显得很不自在。

不懂得拒绝

讨好型人格第五个方面特点则是不懂得拒绝,讨好型人格因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评价,他们会把别人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害怕说不,不懂拒绝,被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默不作声,担心一旦拒绝,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破裂,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没有原则和底线

第五个特征是没有原则和底线,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型人总是忽略了自己,他们希望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又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为什么会养成“讨好型”人格?

“我们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如果在小的时候,你感受到你是好的、受人喜爱的、被人珍视的,那么这个积极的信念,会伴随着你一直长大成人。

反之,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是坏的、不受人喜爱、不值得被爱的,你就会把这个消极的信念深深的扎根在你的骨子里。

有时候,即便你长大成人了,即便你拥有很多的财富,即便你身边明明有人爱着你,但是你却觉得你自己仍然是不被喜爱和不值得爱的。

很多讨好型人在小时候获得的大多是“有条件的爱”,而不是“无条件的爱”。

所谓“无条件的爱”,是指我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而爱你,不管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我都依然爱你。

而“有条件的爱”是,你必须做了什么事情,我才会爱你,如果你不做,我就不会爱你。

我经常听到有一些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以一种调侃式的方式对孩子说:“你不要再做这件事了,你再做的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如果这个妈妈经常这样教育孩子的话,她给孩子传递的就是“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能做这个,我要“乖一点”,不能惹妈妈生气,这样我才配得到妈妈的爱。

还有一种“讨好型父母”。“讨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价值感很低,不自觉地就会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也会不自觉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

他们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

“别上人家家玩,净给人添麻烦。”
“别那么不懂事,让叔叔阿姨看笑话!”
“咱们家条件差,人家给的东西不能要,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其实,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但它确实像一道枷锁,让自己活得特别累,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甚至会演变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其实生活的一个真相是,你越是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越是试图通过改变自己去得到认可,你越是过得不开心,进而陷入情绪和生活的恶性循环。

熙桓心理

当你开始放弃讨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目光聚焦回自己身上,其实一切都不需要那么刻意和用力。

正如蒋方舟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