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语文课回归语文

 zjp67 2021-05-16

语文课改在熙熙攘攘中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在这片教改的热土上,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尽管名称各不相同,实质却都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内核。在这当中自然免不了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一番,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提出教师的讲课不能超过十五分钟。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课堂逐步在热闹中失掉了知性,甚至走入迷途,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 为课堂气氛而热烈讨论

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部分都辟出很长一段时间让学生讨论,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很难找到有讨论价值的论题,甚至单纯是为了课堂气氛热烈而随意找话题讨论。例如,在一节区级公开课上,一位中年教师讲授《孔雀东南飞》。在梳理完文章的故事情节后,他提出了一个探究题目:刘兰芝如此优秀,却不为婆婆所知,何故?这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们的探究热情。于是,一大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便从学生口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有的说是因为焦母早已找到比刘兰芝合意的女子,有的认为是因为仲卿寡情薄义、始乱终弃,有的认为刘兰芝嫁入焦家多年却未能为焦家添上一男半女……整节课在这热闹中被推向高潮。但是,学生在这热闹中得到了什么?还有一位女教师在上《祝福》的时候,竟然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死谁应该负主要责任,谁要负次要责任,哪些人没有责任”?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节课,尽管课堂气氛热烈,但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但不能从中体会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反而对“鲁四老爷”这类人称赞有加。

二、为完成步骤而狠赶进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可以让以往的一言堂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笔者也发现,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一下子由主角变成配角甚至群众演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在旁作简短的评论。在一些学校里,老师讲的时间被严格限制。为此,教师只能按照既定的设计地走下去,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按部就班,不敢有任何差池。比如,一位老师上《项脊轩志》,教师安排给学生自行扫清字词障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分钟。普通的高中学生要看完一篇千字以上的文言文起码要三分钟,剩下两分钟的时间去查字典,如何查得完?这一节课的安排的环节非常完备,老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教案本里的所有环节都完成了。但是,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节好课,因为我觉得,这样赶进程的上课方式,学生是很难消化得了的。

三、为充实内容而盲目拓展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非常重视扩展学生的视野。于是,在课堂设计上总少不了进行拓展阅读。笔者发现许多老师逢课必有拓展,好像没有拓展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似的。其实,语文重在积累和整合,只有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而拓展是必须在形成了基本能力以后才有价值,否则,一切都是无用功。现在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往往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积累好知识,领悟透要义,还需要积极拓展。我们常说:欲速则不达。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是多花时间,认真研读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真正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真正使学生受益。

新课程推行多年,大伙们都在竭尽所能探索适合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学路子。但是若是只为了让课堂热闹而失掉了语文课堂传授知识的功能,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为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课堂的作用,除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得到什么。为此,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无障碍地阅读

“语文”是一个奇妙的词语,有人说它是语言和文学,有人说它是语言和文化。尽管专家们各执己见,“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大家是不会否认的。为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文章,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脉。在没有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的内容列出一些关于中心或结构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不同侧面地解读文章。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可以从过去那种了无新意的文章拆解流程中挣脱出来,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愉悦的的阅读体验。我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在没有固定程式,没有统一答案的阅读中激发出来。笔者在讲授《与妻书》的时候,没有给太多的条框限制,只是在梳理完文脉以后,布置了一道题目:《给林觉民的一封信》让学生把对林觉民的情感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这一道作业,学生们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将林觉民同时期写给其父的信也找出来对比,把一些名人的情书进行比较。这样,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便在不自觉中深深地印在学生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二、让学生无羞怯地说话

口头表达能力弱是高中生一个很严重的弱点,有些学生没有胆量在大庭广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新课程里要求学生们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往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个性和风度”。为此,笔者除了坚持课前三分钟表演讲外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口语表达训练课,课前不公布谁要上台,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学生在上台一刻才知道谁会被抽中。这样,学生很认真地对待这次可能会让自己形象发生改变的演出机会。训练的形式也是不断地变换,有新闻播音模拟、综艺主持、记者采访等等。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达到“听名敢上台,上台能讲好”的要求。班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子从开始不敢上台到一年以后竟然主持了学校的元旦文艺会演,变化之大,令人惊异。

三、让学生无束缚地写作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一个学生若写作了得,语文素养不会差。现在的高考作文渐渐变得程式化,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有的学生看了高考作文之后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观点,两个方面,三个分论点,四个小事例,五十分到手”笔者翻看了几个省市的高考满面分作文,的确是这样。写作是人心情的释放,思想的表达,本应是无拘无束才能淋漓尽致的。可是,考场作文却给学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脚镣,让他们无法自由。班上曾经有同学说,看了高考作文以后,对写作的兴趣顿减了三分。为此,笔者的写作课堂基本都是放羊式,在明确了思想和题目后就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文体方面,我从来不作任何限制,但坚决杜绝那些把一段话分成十几行充当“诗歌”的现象。因此,学生们写作的体裁多种多样,既有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又有调查报告人物访谈等实用类文本。我相信,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条件下写作,他们是不会把写作当成负担,相反可能将其变成习惯。

新课程的理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只要我们认真钻研,定会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之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