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吊线风的外用药物.pdf

 刘雁辉 2021-05-16

治疗吊线风的外用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纯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吊线风的外用 药物。

背景技术

吊线风俗称面瘫,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吊线风是风痰阻 于经络而致。发作时口眼歪斜、流口水、眼睛闭合不能、咀嚼无力、 吞咽困难、鼻塞、耳鸣、说话不清等。

目前,治疗吊线风药物大多数不理想,西药治疗吊线风主要以强 的松、消炎痛、VB1、VB6、VB12治疗效果不佳,易产生抗药性,且副作 用极大,治愈率不高,以致长期无效,患者放弃治疗而成不治之症。 中药多以牵正散治疗《杨氏家藏方(卷一)》,因服药时间长,疗效不 高,治疗单调或治标不治本,故疗效皆不理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熄风、通络、祛痰,行气为治则,以达到迅速 根治吊线风的目的。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传统医学对吊线风症机理的认识 以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选用行气、祛痰、熄风、通络类 药物按中医理组方配制而成,能行气祛痰、熄风通络尽快根除吊线风 之目的。

本发明的配方及原料份量如下:

全蝎1.5-4.5、僵蚕3-10、白附子1.5-4.5、鳝60-90、地龙6-12。

本发明的最佳原料份量是:

全蝎3、僵蚕3、白附子3、鳝6、地龙6。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吊线风病疗效明显,解除吊线风症状迅速, 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4%。

本发明药机理如下:

全蝎:味甘、辛,性平,有毒。入肝经。熄风止痉、活络止痛、 解毒疗疮。用于口眼歪斜。(见《中药方剂学》,山东省中医学院中药 方剂教研室编,山东省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431页)

僵蚕:味成、辛。性平。入肝、肺经。化痰止痉,祛风泻热,消 肿散结。用于面神经麻痹。(同上见428页)

白附子:味辛、甘。性温。有毒。入胃经,祛痰止痛,祛风止痉, 祛痰解痉。用于口眼歪斜。(同上见496页)

地龙:味成,性寒。入肝、肾、肺经。清热止痉,通络疗痹。(同 上见426页)

鳝:味甘,性温。祛风通络(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山东人民出 版社出版,见1124页)

诸药合成,共具熄风祛痰,通络止痛,活血开窍达到治愈吊线风 之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风为阳邪,其性炎上,善行而数变,又言祛风先 活血,血行风自熄。风者,肝虚、肝阳亢盛,肝火均可生风,肝风内 动,上扰清窍,络脉瘀阻,则口眼歪斜,视物模糊,流口水,则发为 吊线风。

本发明能解痉通络,熄风祛痰,活血通窍,平肝熄风,故能迅速 根治吊线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按下述配比取原料

全蝎子3、僵蚕3、白附子3、鳝60、地龙60

先将全蝎、僵蚕、白附子研成细粉,然后再将鳝、地龙研成细粉, 而后将前三味药细粉和后两味药细粉混合均匀,再研成极细粉,最后 将前后两次所研药粉兑到一起混合均匀,用时,将药粉用米醋调成糊 状外敷患处,面部歪向左侧,涂于右侧面部,面部歪向右则,涂于左 侧面部。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疗效,对200例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实验,试 验组,男66例,女34例,年龄17-55岁;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 年龄为15-60岁;病程1天至5年。试验组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对 照组按常规治疗,主要采用强的松、消炎痛、VB1、VB12、牵正散(宋 杨氏家藏方《卷一》)治疗。采用相同方法定期检查,观察时间为三 至九天,三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情况皆以症状减轻为有 效,症状消失为痊愈。

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

    类别     病例数     男     女     年龄段     试验组     100     66     34     17-55岁     对照组     100     62     38     15-60

表2、试验组、对照组疗效情况对比表

    类别     有效数     痊愈数     有效率     痊愈率     无效     试验组     100     94     100%     94%     0     对照组     87     70     87%     70%     13

应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吊线风有效率100%,治愈率为94%。为理想 的治疗吊线风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