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都不会理解对方的感情,但却舍得彼此交付。
1
周苏菲1921年出生于浙江舟山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东横塘,6岁入学开始接受传统教育。1935年夏天,周苏菲考入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进步剧目演出。
她来上海是背着家人“逃出来的”,因为她不想遵从父母给她定下的“媒约”,为了抗争旧时代的“包办婚姻”,她只身逃亡上海。在朋友的介绍下,周苏菲加入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
1937年月7日,周苏菲随艺术供应社辗转多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周苏菲因为积极宣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思想,被国民党特务列入“暗杀黑名单”。地下党组织为了她的人身安全,将她送往延安。
到达延安后,周苏菲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参演过许多剧目,如《带枪的人》。周芳菲在延安以美貌、知性和智慧著称,是延安非常有名的“美人”,更是名副其实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校花”,甚至有“延安第一美女”的称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延安是革命圣地,聚集着无数的英雄豪杰,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周芳菲的气质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其中不乏战功卓著的军政高级将领和干部。但是周芳菲一个也没有相中,她眼中有自己憧憬的爱情模样,虽然说不清,但是她明白是什么样的感觉。
所有人都觉得她心气高,她的意中人肯定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她,但所有的人只猜中了前头,却没有猜中后头。
因为周芳菲相中的意中人却是一个没有什么战功和政治地位的阿拉伯人(黎巴嫩),虽然也是一个“盖世英雄”,但是却没有世俗中“脚踏七彩云彩”的本领。
这个人就是在美国出生的黎巴嫩人马海德,周芳菲嫁给了老外马海德,这的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会幸福吗?难怪大家都会这么想,因为红军女战士萧月华、李丽莲先后嫁给德国人李德(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红军军事洋顾问),被抛弃后,都重新建立了家庭,并且终生都不愿意提起与李德的不愉快婚姻。
马海德
2
在上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进入一个高潮阶段,那些向往共产主义的人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分民族,哪里有革命的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正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所说:“我们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们;我们努力奋斗的共产主义,是不分民族也没有国界的。”
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仍令人感动,肃然起敬。众多支援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之中,马海德也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马海德的幼年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1933年11月,马海德从瑞士日内瓦大学临床诊断学博士毕业(1927年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年考入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专业)。
周恩来和马海德握手合影
毕业后,他和2位同学听说远东上海地区正在流行一种热带病,强烈的同情心驱使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了上海,想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民众解除病痛。
他和两名医学在九江路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一边行医一边了解中国。1年后,马海德的两名同学决定离开中国,他们认为医术再高,也无法“医治”(战乱中)中国民众的痛苦,只有上帝能救得了他们!
马海德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一方面十分同情中国民众的痛苦,另一方面却也感到“无力回天”,在中国看到的都是黑暗、腐败和绝望,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苦闷的马海德应邀参加了一个派对,在这个派对上,马海德认识了宋庆龄,宋庆龄鼓励他说:“我知道你,你是能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做出很多事情的医生。”马海德告诉宋庆龄他的理想是拯救更多贫穷的人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抗战时期,马海德与毛泽东合影
宋庆龄告诉他要想实现这样的理想,只有推翻旧的封建社会,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并且告诉马海德中国真正的革命者是我党。
从宋庆龄那里,马海德知道了中国还有另一个世界,那就是我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他参加了由侨居上海的外国进步人士组织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1936年,延安给上海的地下党发出一份信函,指示上海地下党: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新闻工作者”访问陕北苏区,并把他的见闻告诉全世界;还要邀请一位“训练有素的西医”,来帮助陕北苏区创建医疗事业。
马海德(右)与周苏菲(中)合影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和举荐下,马海德从上海出发,斯诺从北平出发,2人在西安汇合。之后马海德一行在宁夏豫旺堡考察访问期间,他听说当地很多群众都姓马,为了同中国人民的友好心愿,他将自己的原名乔治·海德姆改为马海德。
4个月后,斯诺完成采访任务离开边区,马海德却没有按照计划“返回上海”,而是决定留下来,他对斯诺说:“这里的医院和群众、病人都需要我。我决定留在陕北工作,要为中国革命事业作一些贡献。”
马海德与麻风病患者
3
马海德就这样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工作,他医术高明,为人善良热情,经常冒着炮火到前线为伤员治病,逐渐获得了根据地军民的信赖和拥戴。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群众,都喜欢找这个洋大夫看病。
马海德也被根据地军民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所感染,他深深喜欢上这片土地,并且爱上这里的人们。1937年2月,马海德由于工作出色被特批入党。为此,他高兴地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地愉快。”
马海德除了救死扶伤,还做了很多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尽尽力完成,如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经常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等等。
马海德还与我党的很多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7年的时候,马海德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无奈地告诉他:“老马啊,我们哪有国籍呀?我们只有个党。等将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就第一个批准你加入中国国籍。”
马海德与妻子苏菲合影
1939年冬天,鲁艺的校花周芳菲感冒鼻塞,经久不愈。某天,周芳菲和另外一名女同学一起到延安城内看病。碰巧,那天接诊的就是马海德。
周芳菲的美貌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马海德,这个美国人决定要将追求这位姑娘。周芳菲多年后还对马海德的追求记忆犹新。
“他给我开药,特别细心,比如点鼻子的药,配了两瓶红色和绿色的药水,还不知道他从哪找到了一张很漂亮的信纸,歪歪扭扭写了几个中国字,希望你赶快恢复健康,恢复你美丽的笑容。”
“马海德的细心赢得了我的关注,我开始了和马海德的更多接触,他是个很温柔的人,有知识,儒雅,打球、跳舞,什么都会,还非常尊重人。”
世上没有哪个姑娘不喜欢一个“暖男”,况且马海德还是一个很有本事的“暖男”,不仅懂得体贴人,还很会搞浪漫。经过1年多的交往,两人终于确立了恋爱关系,最终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
1940年3月1日,马海德终于抱得美人归,将“延安第一美女”娶回家,这引起很多人的艳羡,也有不少人反对,但是周芳菲觉得这个老外就是她眼中爱情的样子,她决定嫁了。
周芳菲曾告诉马海德:“在革命队伍里,结婚都是打报告,批准了就行。”
马海德却回答说:“我要给你一个明确的身份!”为此,两人还到边区的民政部门领了一张结婚证,两张连在一起的结婚证并没有撕开,马海德说要永远在一起。
1943年,他们的儿子降生,取名幼马,随母姓周。
1966年,马德海一家人合影
4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第二次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周总理亲自批准他加入中国国籍。马海德成为第一位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马海德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健康卫生事业中去,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时期,马海德拒绝卫生部给他涨工资,他说他是一名中国人,不是洋专家,没有特权涨工资。
马海德主攻的方向是传染病中的大麻风病。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新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统计,1986年,中国的麻风病患者已从1949年的50万人减少到7万人,国家卫生部曾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的光荣称号。
马海德与父亲的合影
马海德无论多忙,都会关心周芳菲和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非常幸福。1962年,马海德的美国父亲从《泰晤士报》上看到儿子的消息,经过多番联系,父子两人阔别29年后再度重逢,之后2年,马海德的父亲去世。
十年特殊时期,马海德与周芳菲都遭到冲击,两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有人劝他离开中国到美国去,马海德断然拒绝,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哪里也不去。
1985年,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在(马海德的筹划下)中国召开。1988年,马海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他留下遗言:“我最聊以自慰的是我没有站在外面指手画脚,我没有站在外面,我是和人民站在一起!”妻子周芳菲按照马海德的遗嘱将他的骨灰将他的骨灰分成三份:
一份留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份由周苏菲送回美国,葬入家族墓地;另一份,撒入他在中国辉煌人生起步的地方——延安的延河。
周芳菲如今生活在北京,身体十分硬朗,她对自己的爱情感到非常满意。他们的儿子周幼马,是马海德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
周总理称他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马海德逝世后,中国人民也一直没有忘记他,马海德铜像2015年1月23日在花山的武汉麻风防治中心落成,我们永远缅怀这位善良正直的“中国好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