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喵星人吸金(吸睛)简史

 亲斤彳正禾呈 2021-05-17

孤独有价 卖萌无价。


文 | 陆海空


图片

  本文为宠物经济系列研究专题第一篇【宠物经济学①】

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近些年,乖巧可爱的喵星人,俘获了越来越多城市青年的心,国内“吸猫”队伍日益扩大。从全球范围来看,家猫的数量已经3倍于人类忠实的伙伴家犬,并且根据Facebook和Twitter的统计,有关猫的内容转发量,约是狗的两倍。但,即便人类如此喜爱猫,似乎也没有得到猫主子的认可,你看一眼猫对人类那种爱理不理的神情就明白了,通常养猫的人常常自称为猫奴,这主仆关系已完全颠倒。

这种颠倒的主仆关系,使得愚蠢的人类会想方设法的讨好猫主子。除了情感付出,自然也包括金钱付出。从最近火爆的星巴克猫脚杯,到《惊奇队长》中的大橙,猫奴们会吸收一切与猫有关的元素,并支付对价,而不去管猫主子是否知晓与领情。所以在日本,已经有了猫咪经济学一说。

图片

据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指出,2015年养猫人用在猫身上的钱,买猫、买猫粮、采购宠物用品等的花费约为1.1万亿日元,整体日本人在采购各种猫外型的食物、物品和画册书本上花费约为30亿日元。总共算下来,猫咪共为日本GDP奉献超过2.3万亿日元,远超过偶像集体AKB48的奉献。

其实,在猫咪经济学的背后,是由于傲慢的人类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与现代社会城市生活中日益冷淡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萌萌的猫咪则成为了弥补这一鸿沟最好的桥梁之一。

所谓的猫咪经济学,不如称之为人类的孤独经济学。

那么猫是如何走进人类的生活及家庭,并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成功“驯化”人类的呢?本文将通过回溯人类与猫相处的历史,来寻找答案。

 - 1 -

人类为什么要养猫

1.“第一个朋友”

人类对动物的驯化目的其实是相当直接的:觊觎它们身上的肉,以及其带来了的其他好处(劳动力等),无论是狗,还是马羊牛等皆是如此。但是猫呢?

猫进入人类的视野,大概是在一万年前,在底格里斯河支流河畔的哈兰古城,位于现今土耳其境内。在关于猫的描述中,相对显现的功能即是抓老鼠,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恩格斯所言:“家猫是西方社会的防御堡垒,……几年前以来,谷仓猫的存在对于很多农场家庭来说,决定着生存或是挨饿[1]。”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级研究学者杰米·查尔兹,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了一个鲜有人在意的问题:巴尔的摩如此大的流浪猫数量对该地区的老鼠有何影响?

其研究结果显示,巴尔的摩的猫和老鼠,在共享资料(食物垃圾)如此优渥的情况下,根本无须竞争残杀。在持续三年的调查中,查尔兹通过观察老鼠的尸体发现,极少有猫吃老鼠的事例发生,且被吃的往往都是很小的幼崽。

同理,人类驯化猫之后,为其提供食物,如此猫吃老鼠的意愿便会大大降低。所以,当有大量唾手可得的食物,怎么会有动物愿意浪费精力,冒着受伤的危险去抓捕啮齿类动物呢?况且猫的食谱又特别宽。

图片

但需要说明的是,猫确实是卓越的狩猎者,且显然会杀老鼠。在哈兰古城及类似的早期地区,猫几乎都吃老鼠。但问题并不是猫是否有时会吃老鼠,而是它们吃的数量是否足够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答案是否定的。基于仅有的几项研究关于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守护人类粮仓的问题表明:猫杀虫除害的积极性有限,且鼠类的繁殖能力过剩[2]。在20世纪,灭鼠药的诞生很好的取代了猫作为控制虫害的主要手段。

2.猫的独特用途

既然猫的存在,并不提供卓越的实用性,那驯化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一种合乎常理的答案是:赢得人类的兴致和喜欢是猫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

“人们倾向于为任何事情寻求合理的原因,但这完全是胡说。”动物驯化学者格雷格·拉尔森说道,“经济学或逻辑之类的动机不是一切行为的前提条件。相反,神话、猜疑、从众等其他的因素才是我们行为的初衷——它们促成了文化、审美以及意外的产生”。

对于人类与猫而言,这个意外是什么呢?

——家猫与人类婴儿十分相似。包括成年的猫,甚至是最原始的野生lybica(家猫的起源①),无需任何基因改良,天生长得像人类的孩子。

图片

图片来源:Morten Kringelbach,知乎

1)体重:它们的体格(平均3.6公斤)和新生儿的体重相当接近。(一定程度解释了,人类抱猫和抱孩子的姿势为何如此相似。)

2)声音:猫的叫声让人自动联想起小孩的哭声,研究表明猫可能有段时间调整过自己的发声,以更精确地模仿小孩子哭。

3)面部:它们短小有力的下颚造就了甜甜的圆脸,小小的短翘鼻子是源于它们并不依赖嗅觉捕猎。

4)眼睛:核心所在。

首先,猫的眼睛普遍很大。大眼睛是可爱、萌的典型特征,对比二次元中的人物可知。

其次,是最优的双目距离。猫是埋伏型狩猎者,所以需要精准目测距离的能力,并且双眼的视野高度重合,故猫的眼睛是向前的,位于头的前部中间。而人类的眼睛也是同样的构造,灵长类动物是大型素食搜寻者,我们利用面部中间的眼睛来完成不同目的,包括在灌木丛中近距离寻找成熟的果实,以及后来的读取别人的面部表情。

故而,猫的脸,不仅类似于人类婴儿,而且是一系列可爱特质的完美组合。

并且可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组特殊且强大的物理特性。家猫拥有一组被奥地利人种学者康拉德·洛伦兹称为“怜幼触发特质”的特征,这些外表特征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孩童并相应地释放出荷尔蒙。

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养宠物的行为其实是“一不小心点燃了我们的母性”的行为,或者就像进化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认为的那样:人类对幼童产生这种怜爱的本能反应其实是进化的结果,而我们在养宠物的过程中无疑将这种反应转移到动物身上,仅仅因为它们具有和人类幼童相似的特征。

图片

所以你看,养育婴儿与养猫,虽在养育的具体方式上、称呼上等很多方面有差异,但是它有着高度相似的内核。

这个内核,是一种精神层面需求,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本能。

 - 2 -

养猫的底层需求与代际差异

那么问题来了,在与人类相处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是在美日的80年代、中国的2000年后,它们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家庭角色”呢?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量(原因):

1)经济环境;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幅提升,使得人们更有条件育猫但难以育儿。

2)代际差异;代际差异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婚姻、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对生活理念的改变。

1.需求犹在

虽然时代在变幻、社会在发展,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诉求和生物学的特性却是不变的(或者说是缓慢微小的变化)。故而对于养育婴儿所能带来的“收益”,包括:

1)母爱激发;

2)社交需求,因育儿而扩大的社交,分享育儿经、晒孩子照片等;

3)对可爱的喜爱;这些都是不变的。

2.替代

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18年出生人口是1523万,这个数字不仅低于预期,而且再创新低。根据人口学者、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的观点:即便2018年生育率数据不乐观,但2018年却仍是未来100内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孩的生育率萎靡不振,根据2016年抽样调查得出的生育率数据,一孩生育率仅仅只有0.69,如果这数据继续维持,90后女性大约会有31%,终生不生孩子。

梁建章分析指出,出生人口减少,原因是生育意愿低迷,而生育意愿低迷,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养育与生活成本太高。除此之外,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发展(教育水平)、自我意识的强化,也导致结婚、生育、抚养的意愿低。

生活成本上升,出生率下降

图片

教育程度越高,出生率越低     女性教育程度不断上升

图片

如此一来,家猫自然而然成为了养育婴儿需求的延伸选择,甚至是替代性选择。

在国内,养宠人群(从绝对数分析,国内宠物狗的数量仍超过宠物猫,但从增速来看宠物猫更快,日本亦是如此)中有超过70%是未婚或已婚无子女。同时,有55%的宠物主将宠物视为“孩子”,有27.8%的养宠家庭将其视为“亲人”,合计占比逾八成,宠物的情感属性凸显。

2017 年中国养宠人群婚姻状况分布            

图片

宠物在养宠家庭中的角色担当

图片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7年宠物主人画像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