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建筑:凝固的史诗

 行者aw7sg93q3w 2021-05-17

和我们一起    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图片
图片

■ 根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的《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制作的汉未央宫模拟图。

大汉王朝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王朝,它模糊的身影总是引发现代人无数的猜测和联想。汉并天下,与民休息,生产力得以迅猛发展,国殷民富,建筑作为汉代先民凝固的史诗也写下了空前辉煌的一章。

汉代建筑:凝固的史诗

撰文/王洪震

供图/王洪震 牛爱红 

秦朝二世而亡,西楚霸王一把火,将秦始皇苦心经营的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一片焦土。短短几年,江山易主。汉高祖刘邦命丞相萧何在西京督造汉家皇宫—未央宫。未央宫周转二十八里,利用龙首山地势作台殿,高出长安城。前殿东西五十丈,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东、北两阙,雄伟壮观。以至于刘邦见工程如此浩大,很是愤怒,责问萧何:“天下动荡不安,百姓劳苦数年,成败尚未可知,为什么要过分地修造宫室呢?”萧何答道:“天下未定,正需要修造宫室!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丽辉煌怎能体现天子的威严,况且一次建成,一劳永逸,免得后世重新再建。”刘邦听后,转怒为喜。“非壮丽无以重威,君子不重不威”,萧何对于建筑的远见卓识,成为汉家建筑审美的定位和标高。

图片

■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中心建筑复原图。王世仁复原。

汉并天下,与民休息,生产力得以迅猛发展,国殷民富,建筑作为汉代先民凝固的史诗也写下了空前辉煌的一章。汉家建筑综今汇古,蔚为大观,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其特征是,高台建筑减少,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祭祀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可以说中国建筑体系至此已大致形成。建筑不仅具有遮风避雨、防盗却敌的功能,而且具有了尊天礼神、炫耀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意味。

今天,虽然汉代地面建筑实物毁灭殆尽,但汉画里仍存有范本。汉画像石上的建筑图像告诉我们,当时的建筑技术已十分高超,庭院布局合理,装饰典雅。普通民房比较简陋,格调朴素,斧成木构。普通住宅一般由一间堂屋、两间卧室构成。当时叫“一宇二内,各有户”。院墙或土筑、或以竹木围成。院落里通常植有树木,种类或枣或榆或桑或柳,既有美化作用,又有经济效益。

图片

■ 中国山东出土的画像石拓片,浅浮雕。画面刻厅堂,屋檐垂幔,男女主人袖手端坐,二人执笏拜见,二人躬立,左边二侍女细腰长裙。堂上二羽人饲凤鸟,另有猴、熊、鸟。图中建筑中轴对称、方正严整,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

而贵宦富豪的居处,“坛宇显敞,高门纳驷”,即大门又高又宽可过四马驾的车子,“结阳城之延阁,观飞榭乎云中”,极尽雕琢堆砌之能事。权贵或富商居所多是大型院落,设施复杂,有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厕所,还有宴饮场所、车库、马厩、仓房等。大型院落的发展促使庄园出现,特征是除了拥有豪华舒适的起居设施,还包括畜牧、园圃、手工业用房,生活和生产合一。另外庄园附设军事保护设施。住宅内部有客室和夹室之分。客室为堂间,堂上一般有两根粗大的柱子,即所谓两楹,下面开敞,另三面有墙,堂间高敞阔大,是家人团聚和社交的主要场所,具有某种共用性质。堂两侧有夹室,后有户,皆有门户相通,为家庭成员的居室。

廊院和私人园林在庄园中已屡见不鲜,而最高统治者的宫廷苑囿,规模更是大得惊人。高台水榭画像告诉我们,在池塘旁边都建有伸臂式悬梯来连接凌空水榭,借助层层斜撑、出挑曲拱和立柱来支撑悬梯和水榭。水榭的出现标志着苑囿园林化的趋势,是汉代贵族住宅建筑的重要迹象,住宅的享乐功能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图片

■ 山东枣庄出土的画像石拓片,庭院人物。图中可见贵宦富豪的庭院设施复杂,有专供娱乐的场所,楼阁也多为多层建筑。

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体系,到了汉代已初步形成。木构架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屋顶结构已相当多样化,中国古典屋顶的几种形式,如硬山、悬山、歇山及庑殿顶,这时均已出现。当时的建筑已广泛使用斗拱。斗拱趋于成熟,其形制多样,有平盘式平叠拱、一斗二升式栾形拱、一斗三升式栾形拱、人字拱等。楼房中表现出的逐层施柱、逐层收小减低、逐层或隔层出檐或装平座等手法,不仅可以遮阳、避雨和眺望,而且在建筑美学上使楼的外观在稳定中产生动感,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木构楼阁建筑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东汉时期出现了砖墙,但对于砖墙体构和砖建筑的整体结构还处于摸索过程中,民间住宅使用砖墙的情形并不多见。

图片

■ 山东画像石墓建筑斗拱。斗拱上装饰的龙头纹理细腻,造型英武,显示着汉代人对于建筑装饰非常讲究,建筑的装饰性已非常明显。

图片

■ 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拓片,层楼栉比图,58cmx280cm,位于徐州茅村汉画像石墓中室南壁。右为汉阙,阙下卫士持戈肃立。楼宇栉比,碧瓦飞甍,错落有致,气势非凡。内有各种人物活动。其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采用几何形线块,平面分割空间。大刀阔斧,不雕不琢,颇具气势。由图可知汉代时期的多层建筑已很常见。

阙观建筑在两汉时期特别流行,为当时一大特色,汉代文献和辞赋中多有记述,考古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常见阙观图像。《淮南子·本经训》言:“魏阙之高,上际青云。”

阙是汉代较独特的建筑样式,它多成对出现在建筑群的入口两侧,是入口处的标志建筑物。有学者认为它源于新石器时代单纯瞭望守卫的木楼,到奴隶社会国家建立后,已演变为完全意义上的阙,这就是城阙和宫阙。西汉初期,贵族府第开始使用第宅阙,建在府第入口的两侧,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并作为大门的标志。后来也为了祭祀的需要仿造宫阙的形式将其缩小建于祠庙入口两侧成为祠庙阙,同时在厚葬风的影响下,为了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在墓前的神道两侧建阙,便出现了墓阙。

图片

■ 绿釉三层高台水榭。1972年河南省灵宝市张湾汉墓出土。基座为一方形池塘,塘内有龟6个,鱼4尾,鸭1只,塘平沿处有陶俑9个,其中一俑持弩机。池中矗三层楼,下层正门口坐一俑。四角有45度角的挑梁,上置一斗三升拱组成转角铺作。二楼平台上有两个吹奏俑和两持弩俑,台内有一立俑,四角同一屋檐下有四阿顶。三楼平台亦有两个吹奏俑和两个持弩俑,门内有一站俑,四阿顶、屋顶正中立一朱雀。水榭建筑精致复杂,可见汉代贵族住宅已对享乐功能非常重视。

两汉时期常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以及豪宅前建筑双阙,中间可通行车马。阙观或木构,或用砖用石砌筑,木阙虽已无存,但石阙有不少存留下来。阙属于标志性建筑,既增添了建筑群的壮观,又可供远瞻,同时还可以用来记官爵功绩,标表宫禁、门第,具有别尊卑、明贵贱的作用。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认为,汉阙可分为三种:官僚可用一对单阙;诸侯、两千石以上用一对二出阙;皇帝则用一对三出阙。

单阙是阙观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制,因为不附设子阙,故称作单阙。单阙左右组合为一对,分别置于门道两旁。单阙由阙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组成。阙基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阙身或收分,或不收分。二出阙也是左右成对,由母阙和子阙组成,其形制为一主一附,母阙旁侧附设一子阙,子阙规模略小于母阙,整体平面呈凸字形。这种形制充分体现了建筑物高低主次差异,颇有层次感和观瞻性。考古发掘阙观遗迹发现的如秦始皇陵园的内外城垣间便发现了三出阙基址,是已知最早的三出阙形制。汉景帝阳陵陵园的南门阙也是三出阙形制,规模很大。西汉长安城建章宫东门外两座宫阙基址犹存,双阙间距53米。据文物考古资料记载,至今仍有30余座汉阙存留于全国各地,大都属于石结构基阙,只有4座属于祠庙阙。汉代越制现象较为普遍,虽然礼仪规定只有诸侯、官员可建阙,但实际上民间建阙很常见。

图片

■ 五层彩绘陶仓楼,焦作市马作村出土。楼前有一院落,一狗卧于其中看家护院。楼体坐于院落后部,第一、二层为一个整体,下置一带扶手式楼梯可通平座一开口处。第三层楼体前壁右侧开一长方形门。第四层前壁开设两个较大的横长方形洞窗,窗口端坐一俑。第五层为小望楼。最上中立一朱雀。建筑非常讲究对称,楼房中逐层收小减低、逐层或隔层出檐等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

汉代建筑不只具有独特的单体造型,而且具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通常为南北向,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其中,注重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不仅如此,秦汉时期人们还讲求对生活中一系列不祥事物的规避,开始讲究负阴抱阳的建筑风水格局。

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看,它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它使“汉”成为一种符号,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汉人”、“汉字”、“汉族”这些称呼甚至一直沿用到今天。通过一窥汉代建筑的风格样貌,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伟大帝国曾经辉煌的身影。

图片

■ 中国陕西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米脂官庄墓东壁左侧画像。左侧为斗拱立柱;右上起至下依次为珍禽瑞兽仙草、翼龙、铺兽、拾粪图。可见汉代人非常讲究建筑部位或构件的美化。

图片

  精彩版式呈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1年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