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人生还》| 真真解读

 wsgmail 2021-05-17

关于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之无愧的“侦探小说女王”,她1890年生于英国,出版了超过80本小说和剧本。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她著作的翻译超过一百种语言,总销量突破20亿本。

关于本书

《无人生还》总销量一亿册,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这个记录自1939年出版以来保持至今。本书开创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这两种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并由此成为古典推理的不朽名作。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展现了她写人入木三分的功力。

核心内容

十个身份不同的陌生人,分别受邀到一个岛上参加聚会,十个人按照童谣《十个小士兵》的内容,一个个接连死去。最诡异的是,最后一个人是自杀的。也就是说,自始至终策划这场死亡聚会的凶手都没有露面。凶手到底是怎样做到的?他为什么要策划这场死亡游戏?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今天解读的书是《无人生还》。《无人生还》总销量一亿册,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这个记录自1939年出版以来保持至今。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十个身份不同的陌生人,分别受邀到一个岛上参加聚会,十个人按照童谣《十个小士兵》的内容,一个个接连死去。最诡异的是,最后一个人是自杀的。也就是说,自始至终策划这场死亡聚会的凶手都没有露面。

故事很好概括,但这个构思却给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按照克里斯蒂以往的写作风格,读者可以通过侦探的眼睛来观察案情,也就是说所有线索会公平地呈现在读者和侦探的面前,这种推理小说被称为“本格推理”。本格推理的读者,甚至能比侦探早一步破案,这种参与感也是克里斯蒂的作品最吸引人的一点。但《无人生还》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侦探出现,也没有人牵头收集线索。

那么,如何在没有侦探的情况下,保留本格推理那种能让读者参与其中的魅力?面对这个难题,克里斯蒂展现了她复杂华丽的创作技巧,她通过不停地变换叙述视角,从每个角色的第一视角出发,给了读者比以往更多的信息。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剩下来的见证者越来越少,小说视角的重心也在悄悄切换,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紧张感,随着最后一个人死去,故事也结束了。

除此之外,《无人生还》还开创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这两种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并借此成为古典推理的不朽名作。迄今为止,《无人生还》已经被改编为二十多部影视剧,同名话剧八十年间常演不衰。

本书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当之无愧的“侦探小说女王”,她1890年生于英国,出版了超过80本小说和剧本。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她著作的翻译超过一百种语言,总销量突破20亿本。从这本书开始,我将为你陆续解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欢迎你关注。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问题出发,为你讲述这个故事。首先,在没有侦探搜集线索的情况下,我们看看克里斯蒂是怎么写好这个有十个嫌疑人的大案的;第二,作者是如何利用童谣来渲染谋杀气氛的?“孤岛模型”又是怎么一回事?最后,我们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看作者对凶手的善恶判断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伦敦。有八个人各自收到一封邀请信,信中不同的寄信人以不同的理由,邀请大家到士兵岛上参加活动。这里克里斯蒂的写法非常华丽,她把小说的第一章分作八节,切换了八次叙事视角,每个人用大概一千字展示了他们的内心独白,大胆地给了读者密集的信息。

八封信都是邀请收信人前往士兵岛,邀请的理由都是令人难以拒绝的,也就是说寄信人非常了解每个收信人在乎什么。寄信人的签名很潦草,像是不打算让人看清,如果仔细辨认,寄信人似乎是什么“欧文夫妇”。这八封信的语气和给出邀请的理由,也大不相同。比如,给退休的老法官的信件是以老朋友闲谈和享受自然的口吻发出邀请的,照顾到了著名法官功成名就的高贵身份;给家庭女教师的信,是以雇主提供工作的冷漠语气发出的,突显她卑微的身份和窘迫的财务状况;给一位老修女的信件则是以朋友度假、远离现代人生活的名义发出的,暗示出这位老修女保守迂腐的性格。这八位客人里,还有一位侦探,当然,这个侦探在故事里不负责破案,只是一个职业。侦探前往海岛的途中,遇到一位唠叨的老人,反复说着“风暴就要来了”“最后的审判日近在眼前”,这其实是一个预言,但侦探没有听进心里去。

船到岸了,客人们发现士兵岛很小,岛上只有一栋白色别墅,有一对管家夫妇等着他们。管家安排八个客人住进自己的单间,客人们发现,这栋别墅很豪华,奇怪的是,每个房间里都挂着一个画框,画框里装裱着一首古老而恐怖的童谣,童谣是这样唱的: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童谣从八写到一,细数这些小兵分别是以不同的死法死去的,最后一个是: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这首《十个小士兵》开创了“童谣谋杀”这个写法,预示着凶手的谋杀计划和谋杀过程;孩子喜欢重复,童谣又担负着教孩子数数的教育目的,像念经似的不厌其烦地数着数讲故事。阿加莎之所以选择了童谣,首先是为了使用童谣天然的倒数机制,相当于一份死亡名单,渐渐逼近,童谣的童真和死亡恐怖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好,我们回到故事里。

修女在卧室里读到这么一段《圣经》里的文字:“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被自己暗设的罗网缠住。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的所作缠住了。恶人都必须归到阴间。”这句话蕴含着凶手伸张正义的意图,讽刺的是,修女本人也是一个“恶人”,她即将接受如此这般的审判。

晚上八点,八个客人穿戴整齐来到餐厅。诡异的是,就像童谣说的那样,桌上摆了十个瓷质的小人儿。这时,房间里突然响起了一个冷酷无情的男声,他直呼在场十个人的名字,说:“爱德华·阿姆斯特朗,1925年3月14日,你造成了路易莎·玛丽·克丽丝的死亡!”“埃米莉·布伦特,你要对某年某月,某某人之死负全部责任。”……就这样,这个声音把在场十个人全都指控了一遍,说他们都有罪,曾经间接或直接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女管家听到录音后,吓得晕倒了。客人们质问管家是怎么回事,欧文夫妇在哪儿。男管家说,他们也没见过欧文夫妇,他们准备餐食,安排房间,乃至播放这段录音,都是听从信件的指示,他们并不知情,还以为自己播放的是音乐。看着女管家的样子,管家夫妇应该没撒谎。

针对声音的指控,法官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让众人轮流为自己辩护。有的人拼命粉饰自己的行为:比如医生说,他倒霉,撞上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没能治好不是他的错;女教师说她没能抢救自己的溺水的学生,她也很心痛;将军说自己下属死于战场,跟他无关;侦探说自己是秉公办案,被告之死是活该。也有人实话实说,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在意:雇佣兵说自己偷走了下属的粮食,让他们饿死在森林里,但他们都是非洲原始部落的人,应该不是很在乎生死;而一个纨绔子弟喝着酒说,他的确开车撞死了两个小孩,很讨厌,害得他一年没能开车。众人听了,都非常反感这种毫无悔意的人。而老修女拒绝发言,她说:“不存在什么辩护问题。我从来就是凭良心办事。我没有做见不得人的事。”

就在此时,撞死小孩的纨绔子弟突然脸色发紫,他捏着自己的脖子,倒地而亡。纨绔子弟捂着喉咙的死状,让人们想起了墙上悬挂的可怕歌谣: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医生上前检查尸体,酒里被人放了剧毒的氰化物。于是,所有人都不敢吃饭睡觉了。众人决定,明天一早就集体乘船离开小岛。

这个晚上可不好过啊。因为童谣下一句说的是: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大家都很为难:如果不睡就被童谣说中了,但似乎睡着了失去意识就更危险了,于是所有人就在客厅里熬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昨晚晕倒的那个女管家死了。连续两条人命,说明这不是一次聚会,而是一场有预谋的、精心准备的大型谋杀。好在每天一班的早班船要到了。但乌云滚滚,本该到达的船迟迟未到,原来是暴风雨要来了!就这样,剩下的八个人被困在岛上。

八人被困在孤岛,这就说到了“孤岛模式”,《无人生还》开创了孤岛模式。所谓孤岛,或是暴风雪暴风雨之类的极端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密室。密室让一群互相猜忌的陌生人,被迫困在一个无法逃离的空间里。同时,这些人一个个地开始死亡,而凶手就在身边。孤岛模型的恐怖之处在于,这里没有警察,是法外之地,我们被隔离在社会规则之外,在一个没有法制、没有正义的地方,任何人可能杀死任何人。

第二部分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里,目前岛上还活着的这八个人,值得一个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一个被高薪聘请来岛上做秘书的女士,她被指控间接谋杀了她的学生,目的是让她的心上人得到遗产。第二个人,就是刚刚失去妻子的男管家,那个声音指控他们夫妇俩参与谋杀了他们的前主人,目的是得到一笔遗产。第三个人,一个20多岁的高大帅气的雇佣兵,雇佣兵被那个声音指控,有一年在非洲执行任务时,造成了21个当地人的死亡。第四个人,是一位40多岁的医生,他醉酒后手术,导致在一次非常简单的手术中造成患者死亡。第五个人,一位60多岁的退休法官。他被那个声音指控,曾经利用手里的职权,害死了一个无辜的被告,原因只是他和被告有私仇。第六个人,是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军。将军被指控,因为发现了妻子和部下之间的情书,他怀恨在心,所以安排部下去执行一个必死的任务。第七个人,一个十分保守的修女。她的女仆未婚怀孕,由于她的羞辱,女仆卧轨自杀了,一尸两命。第八个人是一个侦探,他因为拿了别人的贿赂,作了伪证,导致一个无辜的被告死于狱中。我们发现,这八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杀了人,他们犯下的罪行,都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没能让他们偿命或者坐牢。

剩下的人把整个小岛做了地毯式搜索,发现岛上没有其他人,说明凶手就在他们之中。之后,将军被人用钝器打死,男管家被人在厨房里砍死,身旁是摔碎的小瓷人,对应“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老修女被人伪装成蜜蜂的注射毒针杀死,对应“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目前,还剩的五个人是:医生、法官、女秘书、雇佣兵和侦探。这五个人分析了一下,认为之前那些人被杀,都是因为落单。他们决定所有人都得待在客厅里,不离开其他人的视线,避免凶手杀人,也避免被杀。就这么坐了一天,到了晚上,去上厕所的女秘书受到了惊吓。一阵混乱中,大家发现法官没了,等大家找到法官的时候,他的尸体端正地坐在自己房间的椅子上,额头上有一个弹孔,就像在法庭里审理案子一样。“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现在剩下的四个人分别是雇佣兵菲利普,女秘书维拉,侦探布洛尔和医生阿姆斯特朗。夜里,女秘书维拉在房间里,听到门外有脚步声。维拉小心地打开门,发现医生阿姆斯特朗一个人偷偷溜出去了。维拉叫醒了雇佣兵菲利普和侦探布洛尔共享信息,三人怀疑医生阿姆斯特朗就是凶手。但这时候外面正刮着暴风雨,三个人只能再次回到房间里锁上门等天亮。

在这里我们暂停一下。随着案件的推进,客人们形形色色的本性暴露无遗。发生了一件事,众人有不同的反应。我们能看得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总是出主意的女秘书维拉机智谨慎,引导众人谈话的法官精于世故,对死亡游戏感到刺激的雇佣兵菲利普玩世不恭,总是有所顾虑的医生阿姆斯特朗小心谨慎。再比如一开始,修女拒绝跟众人一起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也看得出她清高与固执。

让我们回到故事中。第二天一早,女秘书维拉、雇佣兵菲利普和侦探布洛尔三个人来到客厅里一起看外面的天气。好消息是,暴风雨停了,海面恢复了平静,但船是不是能来呢?雇佣兵和女秘书在门口一起等船,其实他们俩之间已经暗生情愫,互有好感。突然他们听见身后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是侦探布洛尔被一个大理石雕像砸死了。但歌谣唱的是:“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现实和童谣的说法出了差错,难道是凶手杀错了人?

雇佣兵菲利普和女秘书维拉都认为消失的医生是凶手。此时,他们突然看见海滩冲上来一团东西,走近一看,竟是医生泡得肿胀的尸体。维拉难过不已,让菲利普帮忙把医生的尸体拖上来,好好安放他的尸体。雇佣兵菲利普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别在腰间的枪没了,原来维拉认定自己是凶手,于是借着拖尸体的理由,偷走了枪。菲利普想抢夺回枪,结果被维拉一枪解决掉了。在杀掉了自己心中的凶手后,维拉筋疲力尽独自一人回到别墅里。看到桌子上有三个小瓷人,她如释重负地笑了,因为所有人都死了,在这场死亡游戏里,她赢了,于是她摔碎了两个小瓷人,她握着代表她的小瓷人说:“我们胜利了,亲爱的,跟我来吧,我们胜利了!”

但是,就在她进屋之后,一抬头,赫然发现房间天花板上垂下一根绳索,绳索的底部绕了一个圈,显然是给她上吊准备的。维拉忽然想起童谣的最后一句话: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她精神恍惚,开始回想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几年前,她曾和一个叫做雨果的年轻人相爱,她至今仍然爱着他。但雨果因为贫穷,不敢向她求婚,如果他的侄子死了,遗产就都归雨果了。而维拉恰巧是那位小侄子的家庭教师,于是她鼓励男孩往深海游去,男孩果然体力不支,淹死了。雨果猜到了侄子的死和维拉有关,更明白维拉是为他害死了侄子,但雨果也很爱他的小侄子,雨果在失望痛苦中离开了维拉,远走他乡。这些年,维拉一刻不停地想起雨果看着自己那失望的眼神。在痛苦的回忆中,维拉走到头套前,踢翻了凳子,上吊自尽,她手中的小瓷人随之滚落摔碎。

就这样,整个小岛上一共十人,无人生还。几天后,警察来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犯罪现场,十具尸体分布在不同的房间里,死法不同,没有留下杀手的任何线索。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里,给你还原本格推理的体验的机会,请你猜一下,到底谁是凶手?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按理来说,最后死的才是凶手。然而,最后死的维拉是自杀。你可以说维拉是出于悔恨而自杀,但这个自杀,也是并非出于本意的自杀。维拉回到屋子后,看到用来上吊的头套,她就明白了,杀手根本没死,还在别墅里。她刚才开枪杀掉的雇佣兵菲利普和自己一样,也是受害者,凶手另有其人。现在头套就摆在面前,她知道就算自己不自杀,躲在这个屋子里的凶手也会杀掉她。

那到底是谁杀了人呢?小说的最后一章解开了这个谜底。一位渔民在小岛附近的海域里捞起一个漂流瓶,打开后里面是杀手亲笔写的杀人回忆。

原来,凶手是那位德高望重的法官,瓦格雷夫。

第三部分

问题是,法官不是中途就死了吗?接下来,我用凶手法官的视角叙述一遍他的犯罪经历,你就明白了。

身为一个法官,瓦格雷夫很有正义感。他意识到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个真空地带,很多人在他看来是有罪的,他们直接或间接夺取了他人的生命,他们在道德上有罪,但在法律上是无罪的,所以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他希望把所有的有罪之人都绳之以法。而且,瓦格雷夫最近查出患了癌症,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眼中的这些罪人都以命偿命。他选择了这几个身负人命,但法律不曾制裁过的九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场完美的谋杀。他打算让每个人在恐惧中,按照童谣说的顺序一个个死去。而且,他希望警察完全没有头绪破案。

瓦格雷夫花重金买下了士兵岛,然后他揣测了这十个人可能感兴趣的事情,再用欧文夫妇这一对虚拟角色写信把这些人骗上岛。第一天的晚宴上,瓦格雷夫毒杀了纨绔子弟和女管家,然后趁着每人落单的时候,将其余人一个个杀死。但随着人数变少,杀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于是,瓦格雷夫说服医生阿姆斯特朗,为自己伪造了一个死亡现场,所以法官瓦格雷夫坐在椅子上头顶有个弹孔的死亡场面,其实是医生帮他化妆假扮出来的。“死去的”法官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可是,医生为什么要相信瓦格雷夫呢?其实,医生并非轻信的人,他一直很谨慎。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的谨慎是盲目的,他信任的是权力,他认为有权有势的法官绝对不是坏人。大家把法官的“尸体”搬走后,瓦格雷夫再爬起来,和医生约在晚上到别墅外面见面商量对策。所以维拉看见医生晚上偷偷离开,其实是去和法官碰头的。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医生为自己的误判付出了代价,瓦格雷夫见到医生,就把医生推下了悬崖。医生摔死了,尸体冲进了大海。法官回到别墅里躲藏起来,用大理石雕像砸死了侦探。这个时候就只剩两个人了,法官在别墅的窗户里,看到维拉枪杀了雇佣兵菲利普。然后法官来到维拉的房间,准备好了上吊头套,自己在壁橱里躲起来。如果维拉进屋后不自杀,他就会站出来杀死她。

而在所有人都死了后,法官瓦格雷夫在手枪上安了一个皮筋机关,这个机关造成的效果是,扣动扳机之后,手枪会被弹到桌子的另外一边。等警察抵达现场时,看到的是,法官是被桌子另外一边的别人打死的。至此,法官瓦格雷夫惩罚了他心目中的恶人,也留下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犯罪现场。没错,最后一个人的确是自杀的,但不是上吊的女秘书维拉,而是法官自己。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的作家,她的善恶观是:如果谁犯下了罪行,最终是逃脱不了审判的,但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善良和主持正义而杀人,则是有可能被宽恕的,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如果您看过这部小说或者电影,就会了解到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官瓦格雷夫是阿加莎的道德观的代言人,是故事中的法官,他以貌似缺席的方式主持了审判流程,鼓励大家为自己辩护;他更是事实上的法官,为有罪之人执行死刑。

我们再来细看这些客人的罪。纨绔子弟似乎只是不小心撞死了两个孩子,罪不至死,但他不但不认为自己犯罪,反而将吊销一年驾照的责任推给死者,并在逃过法律制裁后继续飙车;管家夫妇似乎是来不及营救主人,其实是觊觎主人的遗产而故意拖延,最终害死了主人,所以实际上是一对敲诈勒索者;医生似乎只是倒霉,遇到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罪不至死,但他实际上是醉酒行医,玩忽职守;雇佣兵在森林的所作所为是出于求生,似乎别无选择,但实际上是他背叛同伴,带走剩下的全部食物,并认为非洲人死不足惜,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和殖民者;女秘书维拉似乎只是营救不力,最终没有救回自己的学生,实则是为了让心上人得到遗产,鼓励他的侄子在危险的海域游泳,让一个孩子的生命葬送大海;将军似乎只是安排失策,导致下属死于战场,其实是为了报复情敌,指派他去完成一个必死的任务,是滥用职权;修女为维护声誉,赶走了怀有身孕的女仆,是一个自私的毫无人性的假卫道士;侦探声称自己秉公办案,实则是为了得到好处作假证害死无辜的人。实际上,克里斯蒂借《无人生还》讨论了一个伦理问题,即“正义难以申张”的问题,她敦促读者重新审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关注受害者蒙冤却无处申诉的现实。

这样说来,克里斯蒂是在肯定杀死恶人的法官吗?并非如此,其实法官既是审判恶人的人,是作者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是克里斯蒂认为罪孽最深重的人。

法官真正的罪在于,他退休以后,依然认为自己是人间铁律的化身,并陶醉于审判他人。为什么说这是罪孽深重的行为呢?这就要说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信仰了,她信仰基督教。在《圣经》里,有一种人叫做法利赛人。他们是犹太人中的律法专家,掌握着犹太教有关祭祀和道德教条的知识。法利赛人自以为是,将自己视为真理的代言人,他们一边规训着普通教民的生活,一边靠着知识谋求财富和地位,企图成为人间的神。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法官瓦格雷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利赛人。

耶稣认为法利赛人罪大恶极,甚至超过了杀人如麻的暴徒。他称法利赛人是“毒蛇的子孙”。按照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人自以为聪明,越权审判别人的罪,这是七宗罪里最根本的重罪:傲慢。联想到小说一开始,修女在自己房间读到的那段《圣经》:“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的所作缠住了。恶人都必须归到阴间。”像法官瓦格雷夫这样,把自己看做耶和华,看做神,在他人身上施行审判,才是比背负人命逍遥法外的人更罪大恶极的人,才是最大的恶。

结语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无人生还》开创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这两种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并由此成为古典推理的不朽名作。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中,展现了她写人入木三分的功力。推荐你去看看原书,这是一本花上四五个小时就可以一口气痛快读完的书。

从我第一次读《无人生还》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第一次读,是我上初中的时候,一开始我的阅读感受是:我理解书中每一个人,他们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他们罪不至死,凶手的残忍和那首恐怖童谣实在让人头皮发麻。

后来再读,在情节的推进中,众人纷纷回忆自己的罪行,我注意到凶手挑选了这些受害者,不是没有原因的。我无意为凶手的行为辩护,但这些人确实都是恶人,他们虽然个个道貌岸然,但都自私到可以为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他人的生命。

最近一次重读《无人生还》,我才意识到克里斯蒂在小说重重的罪与罚里真正想表达的观点:世间有形形色色的罪恶和罪人,他们有的得到了惩罚,有的没有。但重要的是,罪,是罪人自己的牢狱,如果我们往罪人身上施加同样的罪,用恶行报复恶行,那就是犯下了更大的罪。

撰稿、讲述:真真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 《无人生还》还开创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这两种推理小说的经典模式,并借此成为古典推理的不朽名作。 2.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罪恶和罪人,他们有的得到了惩罚,有的没有。但重要的是,罪,是罪人自己的牢狱,如果我们往罪人身上施加同样的罪,用恶行报复恶行,那就是犯下了更大的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