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 但很多朋友对于报告中的专业术语,一脸雾水。今天咱们就那些常见的名词,做一简单解释。 所以对于一般患者来说,要首先看位于报告下方的『诊断』(或诊断意见)。 没啥事儿的诊断有: ❶未见明显异常 ❷慢性浅表性(或非萎缩性)胃炎 专家解读:未见明显异常就是一切正常。有些人的诊断中有'胃炎'两个字,但如果只是慢性浅表胃炎,且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基本等同于正常! 可能有问题的诊断: 只要『诊断』中不止有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一种,还有其他的诊断,如: ❶胆汁反流 ❷糜烂 ❸ 溃疡等... 专家解读:如果出现这类诊断名词,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判断具体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严重程度,再决定是不是需要治疗~ 胃镜报告和病理报告一起看 有些可疑的异常,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块组织(或切掉息肉)做病理活检,判断有没有癌变风险。 病理报告会晚于胃镜报告出来,和胃镜报告相辅相成,要结合『病理诊断』一起看。 以下几种诊断或关键词需要警惕,有些病甚至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01.慢性萎缩性胃炎: 危险程度: ★★☆☆☆ 主要特点是除了胃粘膜有炎细胞浸润外,胃粘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残存。依其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萎缩性胃炎伴发的肠化和息肉是发展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胃酸减少利于致癌因素亚硝酸盐的积聚),所以萎缩性胃炎必须积极治疗与随访。 02.肠上皮化生: 危险程度: ★★★☆☆ 肠化生(metaplasia)是机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适应现象。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表面上皮及隐窝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得相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完全性肠化生:胃粘膜上皮变成了正常的肠上皮。不完全性肠化生:形态仍与胃粘膜上皮相同,但粘液细胞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又分为不完全性小肠化生和不完全性大肠化生。 肠化生中不完全肠化生,尤其是不完全大肠化生普遍认为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所以,如果病理报告中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同时出现,就要引起临床医生和病人足够的重视。 03.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危险程度: ★★★★☆ 不典型增生,也叫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粘液分泌减少,细胞核浆比增加,细胞核极向丧失,细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对这一检查结果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一种癌前病变。 据有资料报道,轻度异型增生者癌变率为 2.35% ,中度者为 4-5% ,重度者为 10-84% 。 临床发现有一些病理报告为轻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消失了,很可能原来就是炎症性反应性再生现象,所以病人看到轻度不典型增生(低级别上皮样瘤变)的报告结果,不必盲目惊慌,需要医生综合性地分析判断、严密地观察及适当地治疗。 如果发展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癌仅一步之遥。 04.腺瘤性息肉: 危险程度: ★★★★☆ 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变风险的类型。具体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 当然,如果已经发展到胃癌,病理诊断会直接写明是哪一种『癌』。 如果病理报告中直接诊断癌,那就是肯定性诊断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胃镜活检只是确定病变性质,病变发展到哪一个程度要等大体标本切除后,通过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的程度、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来定。 无论哪种情况,在拿到报告后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会制定适合你的治疗和随访方案,防止癌变的发生,或减缓癌症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