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称,夏季上火分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中医所说的“三焦”的症状,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因此,选择降火药也应当对症。 败上焦火用好多“花” 代表药物:板蓝根、蒲公英、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上焦(心肺部位)有火,多表现为咽喉疼痛、口干、唇裂、目赤伴有干咳。小孩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自诉口腔疼痛。遇到这种情况,老年人和小孩由于体虚,可服用药性缓和的玄麦甘桔汤,其主要成分为玄参、麦冬、甘草、桔梗。年轻力壮者可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解毒的药,如板蓝根、山豆根等。小孩若眼屎多,头面部长红疹,可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莲、野菊花、金银花、栀子等清热解毒的药。 消中焦火最复杂 代表药物:黄连、藿香、佩兰。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脾胃部位)有火,会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口臭、烧心、食欲不振。孩子则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的药有:黄连、藿香、佩兰、山楂等。不过,中焦火比较复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 去下焦火首选“三苦” 代表药物:黄柏、苦参、龙胆草。 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会出现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等症状,女士还会出现白带增多。败下焦火的代表药有:黄柏、苦参、龙胆草。这三类苦药是基础,另外加服的药应该根据病情不同辨证治疗,如便秘患者可加大黄等泻下药。 除了“灭火”外,还要注意“防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饮凉茶或食疗的方法来“防火”。只有防治结合,才可以从根本上“灭火”。一些时令瓜果蔬菜如丝瓜、苦瓜、西瓜等也有降火的作用。 |
|
来自: 新用户26557496 > 《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