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战47天!衡阳保卫战打到最后,中国守军投降了吗?

 历史探奇 2021-05-17

2019-08-08 15:31

1944年8月8日,顽强坚守了47天的衡阳城,终于还是陷落于日军之手。中国守军以阵亡约7400人、伤8000多人的代价,造成攻城日军总伤亡达到7万人(包括衡阳外围的战斗,其中4.8万人被击毙),这实在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一个巨大胜利。衡阳虽然落于敌手,但中国军队虽败犹荣。

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打响时,守城的主要部队是参加过常德会战的第10军,经过前一场同样惨烈的战役,第10军已经严重减员,即使算上临时合并的其他部队兵员,满打满算,中方军队也不过1.6万人。

战斗打响前的6月21日深夜,蒋介石给衡阳城内的方先觉打了一个电话,他说:

“你第十军常德之役伤亡过半,装备兵员至今未能补充,现又赋予衡阳核心守备战之重任。我希望你第十军能固守衡阳两星期,但守期越久越好,尽量消耗敌人。我规定“密码”二字,若战至力不从心时,将“密码”二字发出。我48小时解你衡阳之围,你是否有此信心?”

方先觉回答到:

“本军不惜任何牺牲,一定战至声嘶力竭,死而后已……”

虽然“最高统帅”下达的任务只是死守两个星期,但是没想到的是,方先觉率领的这只部队,将日本陆续调来的11万精锐部队,生生顶在衡阳城外47天!

衡阳城外围的防御情况

为什么能以弱胜强,顽强据守这么长时间?

除了守城将士的英勇顽强之外,衡阳城的防御工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开战前一个月,方先觉便指挥修筑防御工事,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对日军造成大量杀伤的壕沟,被称为“方先觉壕”。

大量杀伤日军的“方先觉壕”

日军在此战阵亡的数万士兵中,至少有一半人倒在这种壕沟中。战到后期,后续攻城日军都是踩在同伴的尸体上前进。

日军破城之时,这座战前被称为“小上海”的枢纽城市早已化为了一片焦土,而蒋介石一再承诺与催促的援军却始终未见踪影。这一天,方先觉命令仍在坚持巷战的将士停止抵抗,以保全弹尽粮绝之中的八千多伤兵,但他始终不认为这是“投降”。

此后,国军将领趁着日军守备不严的机会纷纷逃离衡阳城。3个月后,方先觉在衡阳军统的策划下,逃至重庆,并在第一时间内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还获得了一枚最高荣誉勋章。

方先觉

回过头来我们再问,方先觉到底有没有向日军投降?

方先觉认为是“有条件停战”,而绝不是“投降”——国军将士放弃抵抗,并交出武器;而日军承诺不虐杀俘虏,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后来日方确实做到了,不仅如此,日军还对缴械后的第10军将士放松了管控,让他们自由出入,这才有了国军将领的逃走。)

但是日方并不这样认为,有不少日本媒体就认为,方先觉的第10军确实是“投降”。

当时报纸对衡阳之战的报道

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战后30多年),方先觉在接受日本媒体《产经新闻》采访时说:

“日本记录说我们投降,甚至说举行了投降仪式,是绝对错误的,我以军人的名誉发誓没有那么回事。”

日军最终进入时,衡阳城内已经化为一片焦土

衡阳城在战斗中化为废墟

看来要确认是否属于“投降”,就在于双方停战前是如何商谈的。

在我看来,如果参与前线交战的双方部队最高将领一致认为是“投降”,则是投降。若是“停战”,便不算投降。而当时双方并没有留下签字画押的图纸文件,所以当时是否属于“投降”,只能任由后人猜测了。

战后发掘的衡阳守军阵亡者遗骸,堆满了一片山坡

令人触目惊心的阵亡者遗骸

衡山忠烈祠

以衡阳保卫战的结局作为案例,我一直对历史持有一种观点,便是“是非功过,后人评说”。在这一场殊死较量的最后,弹尽粮绝的抵抗已经失去了意义,而保全八千多伤病员的性命,比争一个“不投降”的虚名来得更为实际,也更符合人性。与之相对的是,日本人在二战后期的所谓“玉碎”精神,恐怕只是一种冥顽不灵的梦魇罢了。(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