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鲜历史:契丹三次入侵高丽,结果是“求和”

 昵称55301288 2021-05-17

朝鲜历史:契丹三次入侵高丽,结果是“求和”

关键词:契丹灭渤海国、高丽修筑长城

前因

契丹灭渤海国: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统治了渤海遗民和女真族,并把这块土地作为攻打高丽的个根据地。这阻碍了高丽扩张领土的步伐,为争夺渤海地区,高丽开始吸收渤海遗民,两国结下仇怨。

▲契丹灭渤海国

后果

高丽修筑长城:战争结束后,两国恢复了外交,双方求得和平不想再有战事,高丽就在其北方修筑了长城用来防御。

▲高丽长城示意图

过程始末

1、高丽第一战失败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后一直扩张领土,与辽发生冲突。在公元11世纪末,辽国前后向高丽发动三次战争,最终高丽向辽称臣求和。

自从公元9世纪中期,耶律阿保机把游牧的契丹改造成了一个国家,大辽就此在北方崛起。

在一路打下渤海,收服女真后,马不停蹄的契丹新国主耶律隆绪期待能一战得到高丽。

公元993年,高丽遭到了八十万契丹军的进击。但高丽见识了契丹的战果,早有防备,迅速集结起队伍迎战。

▲耶律隆绪画像

契丹军从鸭绿江渡河,越过女真,到达龟城。高丽军早已在此防备,但是由于地势不利,没拦住敌人,放契丹顺利到达了北岸,但见识了高丽充分的准备和高涨的抗敌气氛,契丹发现不能再按原计划莽撞南下了。作为暂时获胜的一方,契丹凭借当前拥有的优势,竟然向高丽发出了讲和申请。

当然,附加了诸多苛刻条件,包括割让土地,遵奉契丹为上等。其实,高丽第一战失败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相反,高丽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热情比契丹要强,如果正面对抗的话,契丹胜算不大。

但是此时的高丽也不过是摆脱了前期的动乱,发展没几年,成宗也不愿意对上强敌,痛快答应了,紧接着就围绕着怎样割让土地开始了讨论。

不过,高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抗战总司令徐熙就是其中一位,他极力反对如此愚蠢的做法,避免了把大片土地拱手让人的惨剧。

▲当时的辽与朝鲜的大致版图

这之后,他以强硬的态度直接和敌军首领萧逊宁谈判,不仅不割地还要要回女真的土地,有军队实力作底气,契丹不得不同意。

就这样,契丹浩浩荡荡的八十万军什么都没得到,就离开了高丽,经此一役,高丽更加严密防备着这个头号敌人。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高丽朝廷发生王位继承纠纷。西北督巡检使康兆率军来京,杀死了国王穆宗,扶持显宗登上王位。

▲康兆剧照

2、高丽第二战失败

不久,契丹派人质问高丽穆宗的去向。这可不是多管闲事,高丽国内兵变混乱,对契丹来说,可谓天赐良机,指不定有多高兴。紧接着契丹就借讨伐康兆这个拙劣的借口,又一次发动了战争。

康兆也早就看出了契丹的不良居心,率领三十万防御军备战。但是双方于通州城战斗时,康兆轻敌被杀。

一听契丹的勇猛,高丽又坐不住了,开始商量着投降。这时,一位名叫姜邯赞的将领站了出来。

他提议避开敌人主力军,采取移动攻击的战术,很有把握翻盘。果不其然,契丹远离故土,被骚扰得撑不住了,掠得大量财物后决定撤军。高丽等的就是这一刻,在敌人撤退时全力出击,契丹伤亡惨重,还给了高丽女真故地上的六城。

▲韩国现在的著名驱逐舰就以姜邯赞为名

3、高丽第三战失败

995年,契丹又反悔了,想用武力夺回六城。契丹骚扰六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高丽未雨绸缪,早就派了精兵防御。

良将姜邯赞让一万两千名士兵埋伏在江边山谷,用牛皮做了数百张袋子堵住了鸭绿江的流经地,守株待兔。契丹毫不知情,大军一过鸭绿江,高丽就搬走袋子放水,敌人狼狈落水,高丽精兵打了个痛快。

出师不利的契丹不管不顾,仍然向开京进军。不过,从这里开始,高丽一直主导着战场的形势,敌人走到哪就打到哪,完全处于压制状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契丹连日败退时,还遇到了狂风暴雨。等到高丽给予敌军最终的致命一击后,当初渡河而来的十万大军只剩了数千。

第三次双方的战争,契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但是朝鲜也元气大伤,加上宋朝始终没有援助,最后高丽同意向契丹称臣,而契丹撤出军队,将鸭绿江以东二百八十里土地移交高丽,也就是高丽的“江东六州”。

近三十年间,高丽和契丹的三次战争让它们两败俱伤,虽然高丽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但国力也被大大削弱。996年,显宗正式被契丹册封为高丽国王,再也不是宋朝的属臣。

▲江东六州

结论

高丽和契丹的战争使得中原王朝渐渐退出东北亚,金人灭辽后,这为高丽的应对提供了经验,高丽维护自身利益有了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高丽史·叛逆传·康兆》《高丽史·显宗世家》

【作者】史杂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