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199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②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③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④组织或者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⑤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⑥在不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了新的修订,仍然肯定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职责。因此说,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法律负予的职责,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内容。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的定义首先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Hector Ceballos-Lascurain提出并界定。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世界各国很多组织对生态旅游作出了不同的注释。

一般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到大自然中欣赏、认识和感悟自然,增进生态知识的旅游。它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通过寓教于游,从中学习各种与自然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知识,获得身心舒畅和享受,满足人们走进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迫切愿望的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夏令营、徒步探险、观鸟旅游、观花赏草、摄影写生、科学考察等。由于生态旅游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对许多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区而言,无疑是一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 发展生态旅游时,生态环境须保持完好无缺。要对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科学的认识,作好科学规划。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严格规范旅游行为,不惊扰野生动物,不带入外来生物,不影响生物的自然活动,做到污染物低排放或零排放。

② 生态旅游必须对自然保护有所裨益、有所贡献。通过生态旅游农家接待,转移了劳动力就业面,转变了保护区农村经济结构形式,改变了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让当地群众有相互依存观念,有自豪感和责任感,主动投身到自然保护中来。

③ 应向游客提供环境教育及解说。保护区的资源虽然丰富,但若解说缺失,游客不会认识到真正的内涵。通过培训当地解说员,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服务,提高旅游兴趣,增长生态知识,另一方面,也对当地群众是一种很好的自豪教育。

④ 本土文化必须予以保留。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社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削弱。在生态旅游中,通过环境教育强化传统知识,发挥传统文化的经济作用,是很好的文化保护途径。

⑤ 生态旅游的收益必须与当地社区共享。通过行政手段调节,确保当地社区的参与性和收益,平衡各方关系,强调资源共享,是生态旅游的必经之路。

鉴于以上生态旅游所包含的五大内容,不难看出,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正是把保护区的所有工作内容贯穿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是处于偏远的、相对封闭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人对自然环境资源司空见惯了,并不会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可贵。保护区管理部门或旅游开发者,由于有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对这些区域的自然本底并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对其科学内涵知道多少了。对于旅游者,更是一个陌生的、全新的环境。如果没有环境教育讲解,让游客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分析其中的科学内涵,是很难做到的。通过环境教育讲解,让当地社区对自己拥有的环境资源有了认识,无论是从存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方面,还是从经济价值方面的认识都会有所提高。

在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晚于发达国家,国内迅速大众化的所谓“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旅游”的尴尬境地。除地方政府政绩意识畸形和开发商急功近利外,环境教育的严重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影响的旅游活动方式,其本身就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环境下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构建一种新的环境教育实践模式——以自然保护区为背景、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依托、以生态旅游者为教育对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开拓新的环境教育实践途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改善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有不少自然保护区都打着开展所谓的生态旅游的幌子,希望通过开展旅游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他们在原始生境及保护区里投入庞大资金兴建高档宾馆等基本设施,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这就是伪生态旅游。要开展生态旅游,就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评价生态旅游的条件。并非所有的保护区都适合于开展生态旅游,交通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一大障碍,通常是一天之内乘车往返邻近城市的地点才可吸引足够的游客去支持发展切实可行的生态旅游。草海保护区紧邻威宁县城,完全有此条件

二是旅游服务对象的正确定位。能够有条件到保护区来参加生态旅游的客人主要来自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希望到访一些传统文化相对保持完好的地区体验生活或静静地享受清鲜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虽然他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所知不多,但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能较好地接受新的观念和知识,这就是发挥环境教育的有利空间。到草海观鸟,就是发展方向

三是生态旅游设施的定位。针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并不需要在太好的旅游设施,不一定要宽广的道路,平整就行。也不需要建造高档的宾馆,更不需要花大价钱建设娱乐设施。只需要对一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地段修建一些便道(步道),在有岔道的地点设立指路牌,在动植物丰富的地方设立一些介绍性标牌、警示性标牌和一些清晰的展示牌等。步道也应是当曲则曲,当直则直,宽窄相继,尽可能不破坏环境,不影响植被生长。建筑材料采取就地取材,力求不浪费。必须回避园林式建筑设施在生态旅游区出现,不能让游客有从家门走进公园的感觉。

四是对教育内容的定位。时下一些旅游区打作生态旅游的招牌,在旅游过程中也有不少讲解,但讲解内容严重缺乏科学性和教育性,大多是根据不同的形态编造一些神话故事或传奇故事,缺乏科学内涵。而对于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的讲解,应该着重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如动植物的知识和当地的自然历史知识。

以自然保护区为背景、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依托、以生态旅游者为教育对象,在旅游的全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不仅能够开拓新的环境教育实践途径,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也可解决社区发展问题,实现脱贫攻坚,确定地方经济长治久安,实现三者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