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草海环境问题的途径初步探讨(五、外来物种入侵植物)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草海的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不亚于污染的严重问题。最开始只是发现了喜旱莲子草成片的疯长,原有的水草退化,而几乎没有哪种水鸟会去取食喜旱莲子草。为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资金专门列出几十万用于草海保护区对喜旱莲子草的人工清除,使喜旱莲子草漫延的趋势得到有效地控制。事实证明,人工摒除是很有效的控制手段,在原来厚实茂密的喜旱莲子草生长的区域,清除一次,可以保证4-5年。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在摒除喜旱莲子草后,水体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反,那个区域的水质还不如有喜旱莲子草之前清洁。有专家认为,之所以喜旱莲子草会疯长,就是因为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超标,富营养化严重,给喜旱莲子草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正好治理了水体的污染。在安顺的邢江河,我们也看到了典型的例子,当污水流经生长茂密的喜旱莲子草,不过10余米宽的草地,再流出来就基本上已经是清水。当然,疯长的植物体还是要通过人工摒除才能离开水体。这样一来,又进入了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循环。

其实,近几年在草海疯长的外来植物种,远不只是喜旱莲子草。有些物种以前在草海没有分布,但在贵州的其它地方是有分布的,比如芦苇,现在已经在草海疯长开来,已经形成了绝对的竞争优势,已经造成了生态危害,但它还是没有列入有害入侵种。有些外来入侵种虽然量大,但可以作为饲料或野菜利用。没人说得清哪一种究竟会对草海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引入。我们还是来看看几种草海的入侵植物吧,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有以下几种:

 1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形态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地理分布: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保护区内在草海边上水体污染较重的区域有分布。

入侵历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

入侵危害: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2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名:臭草、杀虫芥、鸭脚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的令人不愉快的香味, 50-100 厘米,茎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较宽大,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 3-5 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 5,较少为 3,绿色;雄蕊 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 3,较少为 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花果期在夏、秋季节,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

地理分布:原产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保护区内西海码头、江家湾、吕家河等地路边有分布。

入侵历史:1864 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现已广布于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等地。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以及农田中。

入侵危害: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种

群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

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也是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有害。

  (3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 名:藤三七、川七、洋落葵

形态特征:常绿大型藤本,长可达 10 余米。根状茎粗壮。叶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稍肉质,腋生珠芽(小块茎)常多枚集聚,形状不规则。总状花序具多花,花序轴纤细,弯垂;花小,白色。在我国一般不结果。

地理分布: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保护区内有栽培。

入侵历史:20 世纪 70 年代从东南亚引种,目前已在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等地逸为野生。

入侵危害:以块根、珠芽、断枝高效率繁殖,生长迅速,珠芽

滚落或人为携带,极易扩散蔓延,由于其枝叶的密集覆盖,从而导

致下面被覆盖的植物死亡,同时也对多种农作物有显著的化感作用。

  (4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 ),别名:钻叶紫菀

形态特征:茎高 25-100cm,无毛。茎直立,有条棱,稍肉质,上部略分枝。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中部叶线状披针形,长6-10cm,宽 5-10mm,主脉明显,侧脉不显著,无柄;上部叶渐狭窄,全缘,无柄,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端排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 3-4 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边缘膜质,无毛;舌状花细狭,淡红色,长与冠毛相等或稍长;管状花多数,花冠短于冠毛。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 1.5-2.5mm,有 5 纵棱,冠毛淡褐色,长 3-4mm。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现广布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保护区内鸭子塘、刘家巷、东山有分布。

入侵历史:1827 年在澳门发现。本种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入侵。现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山东、上海、四川、台湾、天津、香港、云南、浙江、重庆。

入侵危害:喜生于潮湿的土壤,沼泽或含盐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长,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5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别名:加拿大飞蓬,飞蓬,小飞蓬,小白酒菊

形态特征:植株高 40-120cm,全体绿色。茎直立,具纵条纹,疏被长硬毛,上部分枝。茎下部叶倒披针形,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疏锯齿或全缘,茎中部和上部叶较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疏被短毛。头状花序茎 3-4mm,排列成顶生多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近圆柱状;总苞片 2-3 层,黄绿色,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顶端渐尖;外围花雌性,细筒状,长约 2.5mm,檐部 4 齿裂,稀为3 齿裂。瘦果长圆形,长 1.2-1.5mm,冠毛污白色。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现广布世界各地。保护区内在西海码头、簸箕湾、南屯等地路边、荒地、林缘都有分布。

     入侵历史:1860 年在山东烟台发现。现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台湾、天津、西藏、香港、新疆、云南、浙江、重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入侵物种之一。

    入侵危害:该植物可产生大量瘦果,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为一种常见杂草,通过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他植物的生长。该植物是棉铃虫和棉蝽象的中间宿主,其叶汁和捣碎的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6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别名:白顶飞蓬,千层塔,治疟草,野蒿

     形态特征:植株高 30-120cm。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糙伏毛。基生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 4-15cm,宽 1.5-3cm,基部渐狭成翼柄状,边缘具粗齿;茎生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尖,边缘有少数齿或近全缘,具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直径 1.2-1.6cm,排成疏圆锥状或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 层;外围的雌花舌状,舌片线形,白色或淡蓝紫色;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瘦果长圆形,边缘翅状。冠毛污白色,刚毛状。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现广布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内除内蒙古、宁夏、海南外,各地均有采集记录。保护区内南屯、石龙、孔家山等地路边、草地均有分布。

    入侵危害: 1827 年在澳门发现。本种可产生大量具冠毛的瘦果,瘦果可借冠毛随风扩散,蔓延极快,对秋收作物、桑园、果园和茶园危害严重,亦可入侵草原、牧场、苗圃造成危害,也常入侵山坡湿草地、旷野、路旁、河谷或疏林下,排挤本土植物。该植物还是害虫地老虎的宿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