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陡坡上的贵州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贵州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历史并不长,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贵州省。但贵州的人类活动史却相当久远,早在24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等史前文化遗迹。

贵州省位于东经103º31′~109º30′,北纬24º30′~29º13′,全省总面积为171670平方公里。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平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仅147.8米,整个就一大斜坡!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约73%。贵州的地貌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北部有大娄山脉,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占据了三分之一个贵州;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展现了最古老的地层;西部高耸乌蒙山,成为贵州的屋脊。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和苗岭几乎占据了贵州全境,仅有南部与广西接壤的喀斯特峰丛地区形不成山脉,而是以万仞喀斯特峰丛的形式存在,被当地人称之为“麻窝”。因此贵州被喻为“地无三里平”。有山就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贵州的四条山脉发育了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让贵州的地表河网密度达到0.71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984条。另外,由于喀斯特充分发育,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换明显,又形成了密集的地下河网,长度大于2公里的地下河达1130条,并且形成了5214个流量大于10L/s的喀斯特大泉。

复杂的气候  丰沛的降水

整个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半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内,西半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由于低纬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加之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地形地势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虽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但在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却特别明显。在冬季,由于北有秦巴山阻挡,南下冷空气多半绕道两湖盆地由偏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的大娄山脉向乌蒙山脉东缘过渡区域形成静止锋。西部的威宁、盘县一带经常处于锋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气。而中部贵阳、东部铜仁正好处于锋后,故冬季多阴雨天气。在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东部的思南、德江一带连晴干旱,而西部却暴雨频繁。在副热带高压北跳的同时,雨带也随之北移,所以许多地区总是旱涝交替发生。由此种种,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从小环境看,由于山体、沟谷等地形地貌的差异,有非常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现象,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天气情况可以完全不同,常常出现一边是瓢泼大雨,几百米外就是艳阳高照;山下炎热无比,山上却凉风习习,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1~19℃,中部贵阳市在15℃左右,以威宁的10.5℃为最低,罗甸的19.6℃为最高。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0~1300毫米,不仅是国内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也是年变率较小、变化稳定的地区。贵州的年降水量分布,总的来说是南多北少,山脉的迎风面多,背风面少。在省的中部苗岭东西两端的迎风坡,是两个多雨区。包括西面的黔西南州大部、六盘水市东部、安顺地区西部,年降水量达1300~1500毫米,多雨中心在晴隆,多达1538毫米,为全省之冠。东区范围稍小,包括黔南州东部的三都、都匀、荔波和黔东南州西部的丹寨、黄平、麻江,年降水量达1250~1350毫米,中心在丹寨,雨量达1452毫米。在武陵山东南迎风坡的铜仁、江口、松桃是次多雨区,年降水量有1050毫米左右。大娄山北坡的道真、正安及乌蒙山西坡赫章、威宁等地是省内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只有850~1050毫米,其中以赫章的854毫米,居全省最少。80%以上的地区年均总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除西部高原布的威宁县阴雨天气较少,被称为贵州的“阳光之城”外,其余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所以贵州有了“天无三日晴”的谚语。

海进海退的地质变迁

贵州在距今9.8亿年、5.8亿年、2.8亿年、2.3亿年、1.6亿年等多次经历了海进海退的过程,海进时形成海相沉积的可溶性碳酸盐岩,海退时形成陆相的砂页岩,同时浸蚀可溶性岩石。多次的海进海退,使得地表千疮百孔。如今贵州的地层分布与地势也形成一定的规律,地势是西高东低,而地层是东老西新。梵净山顶的蘑菇石、万卷书可以追溯到14亿年前,是最早形成的江南古陆。整个黔东地区,震旦、寒武、奥陶、志留各系皆有。黔南以泥盆、石炭系为主。黔北以寒武、志留、二叠、三叠各系较发达。而黔西以二叠、三叠分布最广。这就给贵州的喀斯特发育奠定了基础。由于喀斯特充分发育,淋溶与地下溶蚀强烈,化学溶蚀与物理崩塌双重作用下,导致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地区之一。 

四山八水组成黔灵之境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自三叠系以来,贵州就结束了海浸的历史,高等陆生种子植物有了相对稳定的发育环境,使贵州发育历史较为古老的孑遗植物和特有植物比较丰富,加之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许多物种逃过了第四纪冰期的大灭绝,而冰后期南方物种又向北移,形成极繁杂的区系组成,但总体上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有维管束植物近8491种,种子6000余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1种。有许多如桫椤、银杉、珙桐等古老孑遗种,以及梵净山冷杉、幅花苣苔、银杉、喙核桃、单性木兰、异形玉叶金花、白花兜兰、贵州金花茶等280多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动物种类也极为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也是豹、云豹、黑叶猴、黑颈鹤、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的重要分布地。承载这些珍稀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正是贵州的山、水、林、田、湖,四山八水以及南部的喀斯特丘陵成就了贵州的生物多样性。

乌蒙山,“贵州屋脊”的生态奇观

乌蒙山脉横亘在贵州的西北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海拔2900米的韭菜坪是贵州省的最高点。在韭菜坪靠近山顶的那些巨大的石块,记录了远古时的冰川留下的痕迹,仿佛可以想象厚厚的冰层下被推动的岩石摩擦的声音。在那韭菜花盛开的8月,满山遍野的韭菜花,把整个韭菜坪装扮成花的海洋,红色的花与绿色的叶子交相辉映,随着山风一浪一浪的向前推进,看得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隐约还可以嗅到韭菜那特殊的香味。也许是高原气候的原因,这里的天气总是阴晴不定,刚刚还是蓝天白云,一阵山风过后,雨雾就可能笼罩了整个山顶。在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除了低矮的杜鹃树,就是特有的水城玉山竹,其他树木难以生长。在宽广的高原面上看不到其他树木,都是野草和各种开着的花,然后就是极为茂盛的泥炭藓,一层层一堆堆,像一层厚厚的毡子铺在这里。盘县、关岭、兴义的岩石里埋藏着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三叠系中统地层的海洋爬行动物化石,距今已有两亿六千多万年,这些化石以鱼龙为主,有贵州龙类、海龙类、混鱼龙类,还有鳞齿鱼、助鳞鱼、龙鱼等,对研究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古生态和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了那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话,像牛棚梁子、娘娘山这样一些台地的边缘,都可以见到一道道瀑布从山顶泻下来。爬到山顶,并找不到明显的水面,那是由于高原上的泥炭藓、金发藓等,不仅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能吸收自身重量20余倍的水,将大气降水包在身体里,慢慢释放出来,还可以将潮湿的空气中的水汽变成水滴。这一层泥炭藓,就成了一座看不见水流的天然水库。因此乌蒙山成了赤水河、乌江、北盘江、南盘江和牛栏江之源。各水系呈放射状流向四方,就像大地的血脉,抚育着各种各样的生灵。

生活在乌蒙山区的彝族人认为,天神阿俄署布开天辟地后,世上空空荡荡,于是天神从天上取来三种大树种在地上,从此才有树木,因此,树木是天神赠与人类的礼物,是不能随意砍伐的,这样就有了树木的崇拜。虽然今天在高原面上看不到成片的参天古木,但远古时的大树痕迹仍可发现,在半山的洞穴中和山顶的沼泽地里,都发现有直径达2米的阴沉木。巨大的阴沉木是何时沉入地下,还不得而知。

大娄山,高山河谷间的宝贝

赤水河与乌江从乌蒙山走来,连接起了乌蒙山与大娄山的关系。赤水河是贵州目前唯一没有被筑坝阻断的生态河,而乌江是贵州北部的大动脉。大娄山脉控制了整个贵州北面,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高耸的山峰与深切的河谷让这里的地势异常险峻。主峰笋子山,海拔仅1788米,清晰明见的山脊向四面延伸,站在峰巅上,俯瞰群山,尽收眼底。这一区域是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不管是西面的赤习水丹霞地貌,还是北部的柏箐黄莲喀斯特台原;不管是东部麻阳河、四野屯深切河谷,还是中部的娄山关、茅台镇,每个地方都各具特点,都是贵州的骄傲。银杉、楠木、黑叶猴、红腹锦鸡……这里的宝贝数不胜数。

在娄山关的悬崖绝壁之上,古木参天,那古树的树枝斑驳,藤萝缠绕,就像一幅幅水墨丹青。山上分布的各种各样的竹子,什么方竹、箭竹、苦竹等,形成了茂密的林下植被,难怪有那么一首《忆秦娥·娄山竹》描写这里的竹景:“举目看,娄山翠竹迎风站,迎风站,扎根泥土,青山为伴,何俱狂风与严寒,送别冰雪笑云淡,高峰亮节,千古人赞。”深切的山谷与高耸的山峰,既是雄关漫道,又是很好的隐蔽场所,也才有了毛泽东四渡赤水的神奇用兵。从那首《忆秦娥·娄山关》中仿佛还能感觉到战马嘶鸣。赤水河在这一段与酒仙结缘,茅台酒、董酒、珍酒、习酒、郎酒都产自这里。特殊的山里气候,养育了特殊的发酵菌群,造就了美酒远扬美名。

武陵山,“世界独生子”的避难所

一条乌江河,将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隔在两边。武陵山从张家界走入黔东北,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武陵主峰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最高海拔2572米,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高峻的山势和庞大的山体,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动植物分带明显,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就只生活在这里,与之相伴的还有梵净山冷杉、珙桐等古老植物。

佛顶山属武陵山脉次峰,最高峰海拔1869.3米。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场所。这里居住的仡佬族人,每年的二月初一要举办“敬雀节”,他们祭祀神鹰、敲响仡佬蹦蹦鼓、举行斗牛赛、对唱山歌、拦路歌、跳起傩堂戏等,用各种形式来感恩大自然。

苗岭,山峰与沟谷的秘藏

清水江,串起了大部分苗岭区域。苗岭山脉孕育了黔东大地,最高峰雷公山海拔2179米,就像挺立在众山间的丰碑。当地苗语称为“方薅”,汉语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由此得名。《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土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中说:“皇帝杀蚩尤与黎山之丘,掷戒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如今想不出涿鹿激战,只有那些被视为神木的古枫依然尚存。胡子蛙、秃杉选择了与之相伴。

月亮山属苗岭在南段的余脉,地跨黔桂两省的榕江、从江、环江、荔波、三都、融水等6县。主峰海拔1490.3米,相对高差1100余米,山体雄伟高大,沟谷切割深长。尾斑瘰螈、桫椤是沟谷常见的珍稀物种。

斗蓬山主峰海拔1961米,是苗岭山脉的南段主峰,为黔南境内第一高峰。地跨都匀、麻江、贵定三县境。因形如巨大斗篷而得名,山体岩石由泥盆系白云岩和石英砂岩构成,经过千万年的剥蚀,形成如今峭拔耸秀,巍峨奇峻的山势。层峦叠嶂,沟壑深幽,树繁林密,溪潭交错。植被完好,楠木、紫木、香樟都有古树。密林中的溪流,是娃娃鱼、水獭的栖息地。山麓一带的清塘茶属高山云雾茶系,香醇爽口,回味持久。

黔灵山,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是真正的“城中之山”。大罗岭海拔高1396米,是贵阳中心区第一高峰。整个区域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笼,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在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中,却保存着城市中的一片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古树葱茏,人与猴的和谐相处也成中国一绝。

独有的生态精华——黔南丘陵,美境如画

南部的喀斯特石山区,从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的名字里就能听出其地貌的独特,一座座圆锥状的山峰,造就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美境。居住在峰丛洼地间的布依族也好,苗族也好,都有一套与自然相处的法则,他们少有扩张心理,继承着计口而耕的传统,虽然也是靠刀耕火种为生,但每家人都只种够维持自己生计的土地,不会向大自然过多地索取。他们的山歌里传唱着“一棵树上一窝雀,雀鸟多了都难活”的生态理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