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空中的精灵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在夏天的夜晚,房前屋后或森林边缘的天空中,时不时会有蝙蝠飞舞的身影。在那些恐怖片里,凡是要表现恐怖的夜晚,都会有一些蝙蝠飞过。那西方的寓言故事中,可恶的老巫婆要使坏时,也会有一些蝙蝠飞过。看看,真还没有什么好形象。

本来这些家伙主要居住在洞穴里,但偶尔也会停留在屋檐下,用它那特化了的脚倒勾着掉在那里,形态十分诡异。乍一看,有几分像老鼠,所以有人称它们为“檐老鼠”或“盐老鼠”,误传它们来到村庄是想跑到人家家里来偷盐吃。那时每次看到有盐老鼠出现,总会尽快跑去厨房看一眼那个装盐的小罐子,看盖子是否盖严实。那个年代盐可是个稀缺的东西,所以对盐老鼠会偷吃盐的记忆很深刻。

虽然一次也没有在盐罐边发现过盐老鼠,但思想警惕高度从来没有降低。在后来的学习中知道了那个被叫了多年的“盐老鼠”的动物有一个通用名字叫“蝙蝠”。并且从中学英语课文中知道了那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既向鸟儿讨好,又去讨好松鼠。非白即黑的思维模式让我对蝙蝠的那种“软骨头”行径非常不齿。

蝙蝠依然在家乡的天空中飞,我却跑到了北方去上学。那里也有蝙蝠,只是比南方要少见得多。更让我惊讶的是,北方人根本不认为蝙蝠会偷盐。我也知道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中唯一一种真正能飞的动物,而且蝙蝠有很多种,是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全世界约有950种。

它们的长相可能差别很大,只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前后肢都发生了特化,通过一层皮翼相连,组成了不同于鸟类的特殊的翼。它们昼伏夜出,或飞在空中捕食昆虫,或飞进果园取食果子。就因为它们的长相,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存在各异的看法。有人说它是唯一有翅膀的哺乳类,是天使的化身。有人又因为其特别的面孔,把它说成是恶魔。

它们不去理会人们对它的看法,远离人群坚守着自己。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洞穴生活,眼睛功能有些退化,从感觉的主力变成了副业,它们不再用眼睛后,而改成了用耳朵“看”。除了太过于细的丝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一般的障碍物基本八九不离十。

为了很好地活下去,练就了一幅好听力。它们通过发出“咝咝”的声音,以及人类根本无法听见的超声波,再用高超的听觉去听反射回来的声音和超声波,就能准确判断前方和周边物体的情况。不同的蝙蝠发出声音和超声波的频率不一样,让它们在黑夜中也能轻而易举就找到自己的群体和伴侣。难怪它们可以居住在没有一点光线的洞穴里,却不会碰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钟乳石。人们就是仿造它的耳朵能接收超声波这一结构,制造出了雷达,制造出了天眼。它们的后肢物化后可以将身体倒悬着挂在空中,那个结构也非常有趣,它们越是放松,那个脚趾挂得越紧。因此它们就这么倒掉着睡觉,有时一睡就是一冬。也许哪天会有一种工具又是仿造了蝙蝠的后足。

不同的环境给了它们不同的发育方向,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也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变异。那菊头蝠的面部就特别复杂,而犬蝠就要简单在多。鼠耳蝠长了一幅类似老鼠的耳朵,面部特征却比老鼠要复杂。就算是耳朵也比老鼠多了个耳屏。

它们在空中飞舞,别以为它们是在表演,实际上是在捕食。它们是飞着捕食昆虫,只要能捕得到的昆虫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物。吃饱喝足了,它们回到洞里去休息,把粪便拉在洞里,为那些洞穴生物带入了有机质和能量,为什么雕带马陆、华美肢马陆、巴蜗牛、腊鼠妇等提供了美餐,成就了一个洞穴生态系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