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清保护区目的性管控的意义

 生命的探讨 2021-05-17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从大时间尺度生态系统演化来说,保护区是一种暂时行为,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环境下、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划定的强制控制区域。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的,是针对目标物种和生态系统划定的控制区域。

针对物种的类型,就是要在自然状态下保存物种,并恢复原有物种的分布或扩大物种的种群数量。而对于生态类型,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并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人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自然保护区不应该排除人的因素。如果没有人,根本就没有保护区的概念,更何况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从人的角度让人类过得更好,走得更远。自然保护区不能也不应该是铜墙铁壁,应该围绕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做好大文章。

针对植被恢复型的保护区,要通过科学监测了解生态过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修复试验,评估人为活动强度在植被修复中的作用。

围绕保护目标开展适当的管控性活动,是保护区应有的科学管理内容。保护区并不应该把人排除在自然生态系统之外,人为干预是生态过程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定相对机械、僵化,特别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僵化的管理不仅不利于生态系统本身,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要承认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影响,比如人为活动与竹子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子。

竹子作为多数保护区的外来物种,由于其扩张性强,竹子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土地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PH值等等,改变了土壤的微环境和物理结构,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竹子具有类似于绞杀植物的作用,可能会将一些原生本土的植物和土壤动物置于死地。另外,竹子的高密度生长,抢走了空间资源和阳光等能量、肥力资源,使其他的植物没有办法利用阳光资源,从而起到了驱逐其他植物的作用。

竹叶形成的凋落层使植物的种子没有机会到达土壤,使植物生长和植被更新更加困难。因此,在以物种和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控制竹子的扩张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竹子如果没有人工的干预,会生长得越来越密,局部的肥力亏欠,造成开花结实后死亡,会出现大量的种子,并出现大量的竹子新苗。

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目标,适度控制竹子的扩张是非常必要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有原生性的秃杉、银杏等保护树种,但由于竹子的扩张,使这些物种个体和种群都面临着灭绝的威胁。要想实现保护原生性银杏和秃杉的目标,就必须控制竹子的发展。在赤水自然保护区有一个区域分布有小黄花茶,之前因为当地群众种地,干预了小黄花茶的栖息地的竹子扩张,使小黄花茶可以很好的生长。但保护区建立后,按照现行保护区的相关规定,这些区域的农地实现了退耕,山上的楠竹往下长,山下退耕的撑绿竹往山上长,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使年幼的小黄花茶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原有的个体都逐步死亡。

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太阳山,有着非常典型的亮叶水青冈林群落,但研究发现,亮叶水青冈的幼苗非常少,几乎看不见。而方竹和冷箭竹的密度非常大,底层在土壤中完全交织着竹子的竹鞭,亮叶水青冈的种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土壤。

在梵净山保护区,也同样可以看到楠竹扩张的现象,之前人们会采伐楠竹作为用材,或在出笋季节适当采笋。但保护区的建立,禁止了楠竹的采伐,使楠竹快速蔓延。

同样的道理,草海保护区是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越冬水鸟的栖息地,但由于芦苇的扩张,使黑颈鹤的栖息地逐渐丧失。之前有人为活动的影响,放牧耕种的行为,自然控制了芦苇的扩张速度。而现在的退耕还湿和严格的保护区政策,反而使黑颈鹤等越冬鸟类失去了栖息地,这就与当初建立保护区时的目标不一致了。包括草海保护区的鱼,突然完全禁止了捕捞,使得鱼类大暴发,食物危机造成大量水草被啃食而减少,甚至消失。加上鱼类扰动使水的浊度增加,沉水植物得不到阳光而难以生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系统反而受到威胁。

保护区管理是一个生态大课题,并不是一草一木不能动,将人类驱逐出去,才是最佳的管理模式。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肯定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影响和建设。根据目标和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才能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空话,是完全可以通过生态经济来实现。管理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行动、一个工程就解决了所有问题。管理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保护区管理是事业,而不是事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