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治贪为什么这么狠?看看他的童年就知道了

 陈想读名著 2021-05-17

1328年某日,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叫朱五四的百姓的家里。当然,他当时的名字可没这样大气,而是叫“重八”,因为他在家族兄弟中排第八。

朱元璋的童年是很悲惨的。

这是一户非常贫困的家庭,全家的主要生计就靠父亲朱五四帮地主家种地和一个小小的豆腐店来维持。不过贫穷并不影响他们生孩子,在朱元璋之前,这户人家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可以说是典型的“越穷越生”。所以幼年的朱重八过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读书识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任务是给地主刘德放牛,一放就放了十二年。

当时已是元朝末年,统治的腐败与混乱已经登峰造极。人祸还不算,天灾也来凑热闹,1344年,黄河泛滥,瘟疫流行,沿岸百姓受灾的达几十万人。朝廷表态赈灾,但可以想见的是,朝廷的救灾银粮被各层官吏克扣盘剥殆尽,百姓可是连谷壳都没看见。

朱元璋家里当然也逃不过,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和侄子在短短十多天内相继饿死家中。

亲人接连而死,已是惨绝人寰,然而更惨的是,连找个可以埋葬亲人的地方都没有,“死无葬身之地”本是诅咒人的话,却在朱元璋家里成了现实。朱元璋和他二哥用芦席裹着亲人的尸体用门板抬着,哭着到处求人,希望能找个地方让亲人入土为安。但是他们一路遭拒,其中就包括他曾为之放了十多年牛的刘德。最后还是一位好心人给了他们一巴掌地方,草草安葬了亲人。

之后,朱元璋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因为元朝的和尚待遇比较好,可以结婚生子,有土地可以种粮,有银两还可以开当铺。朱元璋分派的是粗活,但至少可以活命。

但时不长久,灾难更重了,所有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朱元璋则被派到灾难最重的地方去。

再后来,和尚也当不成,走上流浪行乞之路,一路上人率相食,那是不用说。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有过鲜活的呈现,看官有兴趣不妨一读。

这童年,怎一个惨字了得?不过,朱元璋就是这样一步步硬是挺过来了,并且在极端艰苦之中锻炼出了自己强烈的求生意识和能力,一路打怪升级,最后竟成了明朝开国皇帝。

回到题目,朱元璋悲惨的童年生活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们结合张宏杰所著《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来谈一谈。

01 培养了朱元璋坚韧的意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有这样两段话:

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流浪生活就是踩在刀锋上前进。很多时候,机会只有一次,抓住了就是生存,抓不住就是死亡。江湖奖励勇敢和果断,淘汰懦弱和被动。随着一次次与死亡擦肩,主动冒险精神成了朱重八性格的一部分。

他从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人。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不得不长出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寒冷中长大的人必然生长铁石的心。

残酷的环境锻炼了他。

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不可能靠自己双手劳动获得生存,也不可能靠着人们的怜悯获得生存,他必须靠一次次用生命作为赌注的赌博来争取生存。

可以说,他就是把脑袋拎在手里,忍常人所不能忍,一步步由江湖走向了庙堂。

02 对百姓苦难有真切的同感

起兵反元过程中,朱元璋每攻下一城,都非常关心当地老百姓的疾苦。1357年他在婺州听到当地百姓说,守将邓愈随意征发老百姓筑城,不仅不给劳务费,还要自带工粮,老百姓怨气很大。他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邓愈,命令他立刻停工。

他还采取轻刑政策。反元过程中,朱元璋曾下令释放所占地方监狱里的所有轻重罪囚,又派官员到各地巡访,尽可能减轻对百姓的刑罚。针对由此产生的“用刑太宽”的不同声音,他强调:

“老百姓受的苦够多的了,如今归顺于我,我当然应该照顾照顾。用刑应该以宽厚为本,对人应该以仁慈为本。我要尽最大努力,使老百姓不受冤狱之害。”

正因为他有过苦难的童年,深切了解像他父母一样的老百姓是怎么想的,对统治他们的人是怎么希望的。他同情他们,他也知道怎样利用他们:只要施以宽政,示以仁慈,善良的百姓自然就会死心塌地归顺于他。

03 形成了强烈的“怀疑人格”

童年时期放牛、洪灾受饥、无地葬父、当和尚、乞讨……等等刻骨铭心的经历,势必在朱元璋内心时时翻滚,也许无数次午夜梦回,叫他不要忘记那些被逼着往死路上走的日子。

排前两位的就是地主和官吏。

首先是地主。他曾为家乡的地主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刘德呢,却连一块安葬他父母的坟地都不肯。朱元璋有多恨他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刚刚打下天下的时候,他对刘德还是很温厚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是官吏他有最切身的痛感:如果不是层层官吏侵吞了救灾款,他们一家那么多口又何至于在短短几天里活活饿死?

我想这时他绝不会感谢他们给了他当皇帝的机会。

所以,当他成了这个国家的主宰者,他就必然会怀疑,地主和官吏将会怎样对付自己,同时会怎样欺上瞒下,去欺压如他父母一样的穷苦百姓。

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分析清楚,王朝灭亡有两个诱因。按张宏杰的说法是:

翻阅厚厚的中国历史,朱元璋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是两个:一个是帝王大权旁落,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 因此,要保证江山世世代代在朱氏子孙手里,必须根绝这两种现象。

我们知道,针对第一个诱因,他废除丞相和大都督这文武两个最高职务,把丞相权力一分为六,分给六部;把大都督权力一分为五,成立五军都督府,并且从制度上让各个权力部门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单独对皇权构成什么威胁。

第二就是对付官吏和地主阶级了。张宏杰分析说:

兼并是由于地主阶级的贪婪,腐败则源自官僚阶层的天性。为了帝国的根本利益,他必须严厉打击地主阶级与官僚阶层。基于这个思路,大明王朝初期呈现出“三明治式”治理方式,皇帝与底层农民联起手来,共同挤压社会中间阶层即地主和官员的生存空间,由此开创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奇景观。

1368年,即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发诏书,明确地主因为兵荒马乱抛下的田土,已经被别人耕种了的,这块地的产权归现在的耕种者所有。洪武五年,他又下诏,要求那些战争时期抛下产业逃到他方,现在又都回来的地主,如果原有土地多,而现在人口少,则有几口人,给几分地;原来土地少而现在人口多的,可以自己开垦无主之地。

总之就是不让地主占有太多土地,也就是把他们最习惯的生财之道给夺了。

对官吏,他的治贪手段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残酷的一条就是,对于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剥皮揎草”,格杀勿论。按照换算,六十两银子是多少呢?当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00元,六十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12000元。够狠吧?

张宏杰评论说:

几千年来习惯于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员成了帝国里最倒霉的职业,一度被群众运动冲击得威风扫地。

以上是我对童年生活对朱元璋成长影响的一点浅见,权作抛砖之用,欢迎一起讨论!

欢迎关注@陈想书语,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感受生活之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