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弋矶山医院迎来130周年华诞】摆脱胃癌“发现即晚期”的魔咒

 昵称54242610 2021-05-17


人们总是“谈癌色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占成人类肿瘤发病率半数以上。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有官方资料显示,每天约有1095人被确诊为胃癌、959人因胃癌不幸离世。我国胃癌发病和死亡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男性更是高达3倍之多,胃癌已上升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何池义指出,消化道肿瘤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以大大提升。相比晚期消化道肿瘤不足40%的5年生存率,早期消化道肿瘤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80%以上。

何池义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延长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而在这一领域,弋矶山医院的消化内科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一刀切”到“3E时代”

走进弋矶山医院的大门往西,在临江的弋矶山的半山腰处,有一栋当年作为外科病房的新内科大楼,消化内科占据了其中的三层。

从新内科大楼门前的坡道再往上步行10余米,能够看到老芜湖医院的旧址。这栋至今仍在使用的白色建筑的三楼,正是当年宋美龄住过的病房,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一直作为内科病房使用;消化内科在1975年成立之后,这里开始成为消化内科的独立病房。

何池义在这栋老楼里工作了18年,那时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消化内科都处在初级阶段。当时只有30余张病床,10几名医生;内镜中心也只有胃镜和肠镜各一条,诊疗条件和技术相对落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率很低,一旦发现大都是转到外科去“一刀切”。

随着2010年弋矶山医院新病房大楼的落成,医院的临床科室整体布局大面积调整,消化内科搬到了现在的新内科大楼,其科室的发展和建设逐步走上了快车道。

目前消化内科包括临床两个病区,共85张床位,占据了新内科大楼的两个楼层。为了推进诊疗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科室设置了胃肠疾病、肝病、胆胰疾病三个亚专科,现有专科医生27人,主要承担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诊疗服务。常见病种包括各类食管疾病、胃疾病、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胆系疾病、胰腺疾病、腹膜及肠系膜疾病以及急性腹痛、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功能性便秘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在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成为消化内科的一大亮点。

让消化道肿瘤的诊疗逐步实现“三早”,离不开诊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从消化内科消化内镜诊疗中心的建设便可见一斑。内镜中心目前占据新内科大楼第7层,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电子内镜主机14套,各种内镜80余条,主要开展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双气囊小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染色放大内镜、胶囊内镜和超声内镜的诊断和治疗。配套有菲利普公司生产的内镜专用的移动式C型臂放射机2台,德国爱尔博公司生产的高频电刀及海博刀多台。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让消化内科如虎添翼,每年完成各种内镜检查和治疗近40000例。

内镜中心配备有独立的多功能手术室,消化内科的医生在这里可随时运用“3E技术”开展各种微创手术,年完成数量已达1800例。

据何池义介绍,所谓“3E技术”是指经十二指肠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治疗(ERCP)、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超声内镜(EUS)引导下胰腺囊肿穿刺引流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占位穿刺活检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断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确诊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还可以在不开刀、不在腹部打洞的前提下,只需经过人体天然的生理通道完成疾病的治疗。对于消化道肿瘤的准确分期、诊断黏膜下肿物、诊断胰腺及胆道肿瘤和其它病变,其准确率优于大多数其它影像学检查。在内镜技术发达国家,几乎一半以上的早期胃癌、大肠癌都是通过“3E技术”来完成治疗的,“3E技术”是目前消化内镜发展的前沿,它的广泛运用标志着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全面进入“3E时代”,并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从人才培养到人文建设

任何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人文建设,离开了人才和人文,技术便失去了基础和支撑。弋矶山医院的领导及消化内科团队显然深知其中的道理,这些年从人才培养到人文建设都不惜重金、不遗余力。

目前消化内科27名医生中,17人拥有高级职称,总计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拥有硕士学位。这些医生中的许多人都由海外留学和进修的背景。仅何池义一人,去年和今年就先后赴国际一流的日本国立癌中心中央病院进修学习,学习日本同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何池义说:“日本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现率高达80%以上,为什么这么高,与日本医院技术先进、规范以及医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都有很大的关系。”

据何主任介绍,他在日本的医院里几乎看不到家人陪护,病人进了医院完全交由医护人员诊疗和护理,病人对医护人员高度信任,医患之间总是彬彬有礼,医患关系显得十分融洽,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促进先进的技术达到最佳的诊疗效果。

国外的先进经验让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团队深受启发。为什么国内有些医院往往技术水平最高的医生反而医疗纠纷不断?这与一些医院“重技术轻人文”“重医术轻医德”不无关系。这样的共识一旦形成,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便格外重视医患关系的和谐,尽可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在把人才送出去培养的同时,消化内科也十分重视将国内外专家“请进来”建设自己的团队。比如去年6月,消化内科便携手“大国工匠”,成立了“周平红大国工匠名医工作室”。

周平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作为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被评为24位大国工匠之一。弋矶山医院邀请周平红及其团队落户芜湖,旨在用工匠精神促团队建设,在推动消化内科诊疗技术提升的同时,满足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国内顶尖专家服务的需求。

在工作室揭牌当天,周教授专程来弋矶山医院做了内镜手术演示,为患者做了内镜手术,包括贲门、食管癌、胃癌的内镜手术。

手术现场,周平红教授介绍,肿瘤需要早诊断、早发现、早处理。而现在的内镜手术,不仅可以进行微创早期癌切除,并且能大大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

如今,“周平红大国工匠名医工作室”已经成立一周年,消化内科依托周平红团队的人才、技术和科研等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对内镜诊疗中心的建设,加上自身人才培养和人文建设的有序推进,诊疗水平稳步上升。目前年门诊量达10万人次,出院病人4000多人次。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筛查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消化内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进一步摆脱消化道肿瘤“发现即晚期”的魔咒,为中国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部分图片摄影:徐诚)

见2018年8月29日《大江晚报》 

芜湖媒体凡夫

评天下事

写身边人

看名人景

     抒凡夫情芜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