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夫沙龙】个案当样本,别让此类“新闻”迷你眼

 昵称54242610 2021-05-17

读者来函  

      最近《广州日报》一则题为《95 后毕业生求职:不问工资,关心有无健身房下午茶》的报道,值得我们关注。

       当前,企业均把招才引智作为重点工作,但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吃够草;相比于硬环境、硬实力,健身房、下午茶也是一种吸引力。有不少单位嘴上说着爱才、惜才,但还在沿用老思路、老做法。说白了还是观念使然。健身房、下午茶只是一面镜子,增设不难,难的正是观念的转变,难的是形成主动服务的意识。   查君书

凡夫点评     

      网搜索,发现多家媒体刊登了上述报道,并注明出处是《齐鲁晚报》。我在上月1日的《齐鲁晚报》上查到了这篇新闻,署名是“本报记者 郭立伟”,内容是关于山东大学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的现场调查。

       从文中记者调查的信息来源可以看出,“不问高薪”的,是来自“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专业研二”的“小汤”;“关心有无健身房下午茶”的,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招聘人员”向记者介绍的一位“被她问蒙”的女生,这个女生叫什么名字、来自什么学校以及这家招聘公司的名称,郭记者均没有介绍,他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两个直接或间接的采访对象,得出了标题中的结论。

       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一是消息来源的透明,美联社就明确规定:“我们应提供消息来源的全名和确认该消息来源身份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消息来源的年龄,头衔,所在公司、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名称……”

       像《齐鲁晚报》的这篇新闻,采访对象都用了“模糊写法”,而且选择的样本仅有两件,由此就得出“95 后毕业生求职如何如何”的结论,让内行很是怀疑其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读者来说,看到某些消息来源含糊其辞的报道切勿轻信;对于媒体来说,今后少拿一些来源模糊、主题先行、采访肤浅的报道来吸引眼球、忽悠读者,媒体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估计“死期”也就不远了。


芜湖媒体凡夫

评天下事

写身边人

看名人景

抒凡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