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研途 | 只画了不到30套快题,我是如何两年稳过快题的?

 Duni设计学院 2021-05-17

Z学长

21专硕初试分数344(第22名)

本科:浙江工业大学

几凡快题班、评图班、复试班学员

Part 0 写在开头

复试结束出成绩快一个月了,每天我能够在自己的床上睡到自然醒,每天能够在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每天可以在洗澡睡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即使是这些简单平凡的生活场景,我依然还保有一种不真实感。就好像第一年复试结束当晚就已经快乐地在操场上开聚会,而第二天在篮球场上中场休息看到拟不录取一样的不真实感。我一直是个很懒散的人,需要一个契机。所以我也趁着一波七连胜和朋友收到工作offer的喜悦,整理整理心情,对过去的两年时间做一个总结。

考同济的原因很简单:我想去这样的学校读书。16年自己学院老师组织的游学带我第一次去了同济,我和室友们从C楼开始绕学校走了一圈,感到的更多的是失落吧。嗯,也是在这个时候下定决定要考同济。

第一年总分考了331,大综合刚好过线,本以为会很幸运地像自己本科的H学长一样,但是没想到自信满满的复试快题居然让我拿了几乎最低分

嗯,就像前面说的,我是在下场休息的时候看到Y妈发在群里的名单的。就算自己努力做着心理建设,但还是很不争气地哭了出来。不想回寝室,也不知道该干嘛,很搞笑的是就连天也很合时宜地下起雨。然后一路走到了学校操场看台,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又哭了一遍。在看台大概坐了三个小时,我的好兄弟、好姐妹们带了几听酒,对着同济一通臭骂。说实话,我永远感谢他们。所以我猛嘬一口,做了一个决定:回寝室打PUBG,然后再来一年

第二年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进入状态,大概是阿B的说唱节目放到姜云升唱了《成名》开始。而我也一直把这首歌当作一种自我激励的秘诀,走完了剩下三四个月的时间。哈哈哈,在我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都会感叹一句,不愧是云南蛊王。这一遍也是终于有惊无险地走完了呢,一路上要感谢的人有许多。剩下的时间,希望自己也能够向他们一样,给予你们足够的帮助。

两年的时间让我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也正是我两年只画了不到30套快题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会对自己的经验做一个总结。不过,我相信这篇文章无法适用于所有人,所以也希望大家时刻保持思考。没有什么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放弃思考,那失去的远远会比得到的多。嗯,话不多说,就开始吧。

Part 1 “生活”

考研的生活环境其实很大程度决定考研的状态。我先讲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吧。一战的时候尝试了许多,从学校图书馆到上海的图书馆、星巴克再到几凡的复习教室再到家里复习,二战则是直接在家复习。

1)在家复习

好处自然是每天能够不用忙活洗衣服吃饭的问题,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而且我妈一直在家,虽然对我监督力度不大,但我还是比在图书馆等要自觉。(不过容易出现爸妈一不在就开始摸鱼鬼混的情况,所以这个选项要慎重。)还有个点就是方便背书,毕竟考研实际上是在比拼记忆力和记忆的时间,所以能随时随地畅快地背书相当关键。

2)学校图书馆

我一战有段时间是在同济图书馆复习的,就算我竭尽全力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但是画快题的时候还是整得边上的同学疯狂白眼我hhhh。而且跟保安躲猫猫太恐怖了,所以这个选项我只执行了两个礼拜,大多数时间选择去上海找个图书馆或者自己本校的图书馆,来回通勤的时间用背单词利用起来,所以除了不方便画快题,其他都还不错。

3)几凡自习室

自习室这边比较吃(考验)学习的一个氛围。在我去自习室复习的时候,总有来得比我早,比我学习认真的同学,能和他们交流交流,我就不会好意思搁这混日子hhhh(但是位子有点小不太舒服,我习惯用A2的画板,所以画快题需要跑到外面的教室或者走道,这点非常不方便)。其次就是需要提前解决好住的问题。虽然我住在亲戚家,在南京东路这边,来回通勤大概只要20分钟,而且少了许多在上海租房复习的朋友们遇到的困扰,但偶尔还是会遇到意料外的问题,所以建议选择住址或者室友的时候要慎重

所以总的来说,

  • 如果有比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家庭的支持,可以选择在家里复习;

  • 一战的朋友们最好是约定几个自觉(指的是不需要七等八等浪费时间、目标明确)的小伙伴在图书馆学习;

  • 其他朋友们可以选择来几凡自习室复习,向大佬学习。

Part 2 总体规划

(1)初试科目

初试主要分成四块:政治、英语一、大综合、快题或历史技术。

政治:说实话,没啥难度,背了就行;

英语:说实话,也没啥难度,能坚持背单词就行;

大综合:不是冲着巨高分去,战略性放弃一些题目,其实也还行。

(2)方向选择

一般来讲,专硕就是考快题,学硕就是考技术与历史,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考量。刚接触快题时有学长说平时设计课分数不上85的就别考快题了,其实有点唬人hhhh,毕竟课设分数考究的更加全面。我的观点是快题实际上更像是一种逻辑训练,当你设计的逻辑正确了,快题就是自己积累的设计元素的排列组合。所以很多人迟迟不上道反而觉得快题难,也是这个原因。而历史技术方向,相比而言就是记忆的东西会更多,最终的分数也比较稳定,是一个需要热爱或者相对求稳的选项。

从今年的形势来看,自然是专硕更加利好。但是选择专硕的基数增加,筛选也会更加苛刻。所以对于选择的方向,还是应该更加慎重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

(3)搜集资讯

对我来说,考研最开始就是心里的一个苗子,它也就只是个苗子。直到大三H学长快毕业了来开支部交流会,给我们梳理了自己考研的一个过程,给我做了一些资讯上的储备,才算是把苗子真的烧起来了。

此外很夸张的是在我一战的时候,我跟同学一起坐学校的校车去考场,在路上我跟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居然都不知道政治有时政要考。所以在我看来,考研总体规划的第二步是从搜集资讯开始

(4)公共课

  • 政治和英语属于公共课,因此市场也相对广阔,有许多学习资源

我给大家推荐四个公众号和一个微博主,基本上足够应付公共课所需的大部分资料(对公众号的名字做了处理来避免不好的影响,但是我想大家还是能找到的)。考研老师的课程其实很多很杂很玄乎,我会在后面做一个自己的推荐。

(资源公众号和微博主推荐)

  • 大综合比较集中在咱们自己圈子内

一方面是一些基本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卷子上带有一定重复率的大部分直接出题于基础知识的内容。这个也很简单,要么回到书本跟老师的课自己做笔记;要么找现成的上岸学长学姐的背诵笔记。另一方面就是建筑时事或者同济建筑系的时事(比如说袁烽老师上来以后,今年大综合出题风格都不是当年颜老师在的那种感觉)。我的观点是同济需要的学生是那种对建筑学保持热爱的人,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埋头于自己书桌前的那些死知识。

  • 快题

不论是同济的小快题还是3小时快题,还是复试快题,相比其他院校都不是一个等级的难度。而且外面的各种建筑考研机构或者手绘机构其实也是良莠不齐,所以首先就是得培养自己看快题的眼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个对口且靠谱的辅导班学一下快题(最好是考哪选啥),至少对同济快题考试想呈现出什么样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是根据这样一个理性分析的基准去考虑看案例做抄绘。

(5)设定计划

在定计划之前必须记清楚一点,考研是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过程。如果太过安逸,日子哗哗地就过去了;如果太过激进,想把每天用满,也会徒增烦恼,效率低下。所以要制定一个计划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 第一年4-7月都在摸鱼,而且大四下的课挺多(我还抱着不留遗憾的心态跟老师做了个霍普杯),所以我基本上每天干的事情就是背背单词+看英语文章培养语感

  • 8-9月在上海复习,听完肖的精讲精练跟朱伟高频和中频的词;听完中西建和技术的全部课程

  • 10-11月份在家复习,9-10点起来,1-2点睡觉。听完徐涛的强化课做习题集,听腿姐技巧课做七十分题,做肖8等,跟徐涛30天带背;听完何凯文阅读强化课和五夜十篇、唐迟真题课,只做真题阅读跟完型、张剑阅读80篇的20篇左右;根据几凡冲刺课整理完整大综合的背诵笔记(但没开始背)

  • 12月在家复习,9-10点起来,1-3点睡觉。听腿姐冲刺课,做各类模拟题的选择题,整理并背诵大题素材;听何凯文冲刺课,做了何凯文八套卷的前六套的阅读+完型,做真题的新题型,写了大概五篇作文(但最后直接背了万能模板);背诵大综合笔记。

第一年的考研安排突出一个毫无计划、手忙脚乱,而且省略了我练快题的安排(因为我10月中旬就没画快题了)但是最终还是拿到了69、72、90、100,总分331过线的成绩。所以大家放宽心,同济考研其实不难。如果大家能够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其实是会更加轻松愉悦(主要是不伤身体)

第二年我设置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

1)设置长、短期计划来控制复习进度;

我第二年列计划是从七月份开始(虽然正式复习差不多9月份开始),分成了考研总的计划安排(和总表改)、各个礼拜的计划安排、每天的计划安排。

2)及时调整;

计划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跟学习状态,按照每天、每周来总结调整。到后期就能比较稳定地计划每天听多少网课,花多少时间整理笔记,背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少时间等等。

3)分配时间休息和锻炼;

考研毕竟是一场持久战,如果只闷头学大概会崩溃吧hhhh。我自己的计划是每周一天到半天用来做低强度的学习或出去吃个饭,然后每天会抽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最后因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忠实的动漫爱好者,所以每次吃饭会看一集番(一集23分钟左右,饭也吃完了hhh

4)弹性地处理各科安排;

每天每个科目都要涉及,但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比如我英语底子还行,做真题阅读正确率和速度都还可以,所以我就更倾向于利用起床后跟晚上睡前比较碎片的时间来安排英语。将政治、综合以上午、下午两个大段的时间来安排。而晚上我预定是作为抄绘这样一个弹性的时间段来使用(如果白天有任务没有完成就留到晚上补进度)

5)不要太懒。

我当年第一次去快题班受到了XRQ学姐的鼓励,然后我就翻了她的经验贴的时候记着一句话:“你觉得你多睡一会儿,少看一点,偷一点懒,凭什么考上呢?(等我现在上岸以后回过来看看,确实得感谢一下当时学姐给我树立的信心hhhh!)报VIP也好,买现成的资料也好,别人的快题总结也好,这些用经济能力交换的劳动价值其实不算懒,懒的是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原封不动地沿用。如果能利用好别人的资料,动动脑子,多睡一会儿没什么关系。

(考研计划总表和总表改、9月份周计划)

(每天比较明确的时间安排举例)

Part 3“复习经验”

说在前面

第二年我的复习主要是依靠pad跟电脑的结合,pad主要用到的软件是下面这些(除了微信跟QQ创个小号用来传文件,其他任何娱乐软件能不下就别下了)

第一栏:主要是用来做一些像政治大题整理、大综合知识点整理、英语阅读等电子稿的操作。Marginnote3跟Notability是收费软件。OneNote算是Notability的平替版,而Notability、WPS自然不用多说。

Marginnote3的优点在于三点:

1)可以很方便地阅读电子版、做题及订正(支持pad两个软件同开横向分屏)

2)可以利用回忆功能来背诵大综合考点;

3)内置思维导图跟anki的功能。

(软件同开横向分屏)

(回忆模式背诵考点)

第二栏:主要用做英语学习包括背单词、批改作文等等。

第三栏:Xmind用作思维导图的补充;喜马拉雅用来听考研老师的带背;百度云不赘述。

(1)政治

分数:第一年69,第二年65。

1)考试题型

客观题一共50分,16题1分的单选,17题2分的多选。

主观题一共50分,分成马哲、毛中特、史纲、思修、当代5大题,每题10分,有若干小题。

两次考完试当晚我就对了答案,第二年选择题扣了大概十几分,而且今年政治大题上海地区普遍压分的情况下,65是一个在我预料内的成绩。

政治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再反复。因为是第二年准备政治,所以只是把课重新听了一遍刷了下题(而且因为模拟卷选择题分数都还蛮高的...),没有每天定时复习翻看冲刺背诵手册,这也很直接地导致了基础知识有漏洞。所以大家只要弥补这一点就好了。

2)复习安排

8-9月:先听徐涛的强化班,再听腿姐的强化班,刷配套的习题;

徐涛的知识比较完整,上课也比较有趣,适合打一个基础。腿姐的课程会更加侧重对比表格的梳理和一些做题技巧,干货比较多。

我整理笔记用的主要是Notability(用自己习惯的颜色标记考点,比如红色用来表示keywords;蓝色表示简单概念辨析;黄色表示帽子有没有带对等。)做题以及做题整理用的是Marginnote3,具体操作跟前面类似。

10月开始跟上腿姐的技巧课,回顾复习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

技巧课,顾名思义,讲技巧,包括选择题的规律、知识点串联以及主观论述题的答题技巧。技巧课笔记整理可以从腿姐微博超话或者前面给的资源公众号找到,但还是那句话不要不动脑子,要学会利用起来

11月跟徐涛、腿姐公众号的30天带背,刷市面上所有老师模拟卷的选择题;

30天带背,相信我,一定要背。我根据遗忘曲线来背,虽然会感觉东西又多又费劲,但是等到最后冲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全是你背过的素材,我能明显感觉到背诵比第一年思路清晰。我用的是徐涛的带背表格,然后补充了腿姐每天的带背内容再将带背的客观题与主观题分开汇总成一个文档,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背诵(比如说用自己的背诵逻辑串知识点,然后按照大点或者口诀来记忆等)。而整理笔记用的主要是Notability

11月底-12月跟腿姐的冲刺班,刷市面上老师新出模拟卷的选择题,整理肖四、肖八、腿姐冲刺班中的押题素材;

考研政治每年的考题也就那么几个,老师都会压出60-80个考点,所以谁都能压中...会出现直接背肖四、肖八上考场的观点。但是题目的侧重方向可能会不同,所以不动脑子分析每段话的侧重点和逻辑关系就容易拿到低于自己预期的分数。

我整理考点的逻辑是先分板块,然后再梳理各个板块的答案框架,最后按照考点总结设问,根据设问组合答案。最终操作主要是用电脑整理笔记,再到Marginnote3上处理背诵。

回答一些疑问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考研机构、考研名师。当然有一些老师还是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但是考研其实容不得大家试错。我就简单回答几个我跟同学交流后的问题。

  • 为什么不跟肖秀荣的精讲精练?

因为肖老师虽然很厉害,但是精讲精练的网课基本上等于在念书本,而且知识点巨多。配套的题目可以刷,但是大多数题目非常基础,效率不是很高。

  • 只跟腿姐或者徐涛行不行?

可以,但是请一定要把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而且要反复回看基础知识。

  • 十二月来不及整理,能不能只背肖八+肖四主观题?

可以,但是肖老师的很多话非常“飘逸”,最好还是理解清楚每段话想应对题设的哪段文字以后,再有逻辑地背。

(2)英语

分数:第一年72,第二年75。

1)考试题型

完型20题,每题0.5分;

阅读4篇共20题,每题2分;

新题型1篇共5题,每题2分;

翻译1篇共5句,每句2分;

小作文1篇满分10分,大作文1篇满分20分。

先讲一下我自己的情况,英语确实不太行,六级大三考了两次没过(甚至有一次低地没拿到成绩单,大四准备考研前背了单词才考了480飘过)。毕竟我们的学制安排比较特殊,跟我同届的高中同学比我早一年考英语方向的研,所以在我考研前去了解了一下情况,得到的建议是背单词和看文章培养语感。第二年基本上没怎么费工夫在英语上,而且在试卷整体难度偏难的情况下,分数还是比第一年有了一定的提升(阅读扣了四分,不过翻译跟小作文这两个东西我感觉基本炸裂)

2)复习内容

单词—阅读—翻译—作文—新题型及完型;

3)复习计划

单词

我推荐先从朱伟的课程开始(指3-6月就开始正儿八经准备考研的朋友)。这个时间点大多数人还在学校上大四下学期的课程,所以用相对轻松的课程来预热考研英语的状态。

背单词我用的是墨墨背单词,前期每天500个的量。很多人会觉得500个太恐怖了,其实背得慢的也就两个小时就背完了(时间挤一挤就会有的!),而且坚持一个礼拜速度其实就会提升很多。到一轮背地差不多就可以结合扇贝反复巩固复习,从一个APP500到两个APP500-1000,后期控制一天1小时背完单词这样的熟练度。

很多人在背单词的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每次把单词的意思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其实单词还是重在感情色彩(朱伟名言),我看到生词会先做一次比较系统的记忆,然后通过快速反复去加深印象(后面每次看到这个单词只需要想起这个单词大致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目的是能理解阅读就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词我认真看3遍和反复看10遍的区别。

(墨墨背单词每天时间的变化)

阅读

其实我觉得吧,考研英语真不是太难,阅读+新题型+完型全对就就能过同济分数线了,作文翻译写点东西,不就70分了嘛(笑眯眯)。而我觉得阅读的关键还是来源于第一年3-6月每天看2h英语文章培养的语感(没错!就是语感!用人话表述就是看到一篇文章能顺畅地扫下来)

我看的文章主要是集中于下面四个公众号,而看的时候重点在于自己口译英文,再根据给出的官方翻译思考口译的差距。然后看到生词,可以整合到墨墨里背诵(手抄什么的可太费事了。而且灵魂发问,会回看嘛hhhh)。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一战的时候做任何阅读都能控制在10-15分钟一篇,四篇错不超过三个。

到7-8月份就可以开始刷真题了,但是刷一下真题的阅读(有兴趣刷一下完型)就够了。在我复习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真题刷几遍了呀?实际上我一战的时候就做了两遍真题阅读,二战的时候一遍都没做完。考研真题的价值在于理解出题人的出题习惯和考查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之前培养的语感运用到解题中去。

所以第一遍做的时候掐着时间做控制速度,并且要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的出处,就是对应句(这也是为了方便总结自己阅读遇到的问题)。做完以后对着译文口译阅读,检验答案句,找不认识的单词等等(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完阅读以后答案、考点其实都记住了...二刷三刷意义不大...)做真题我推荐去某宝买“历年真题刷题版”,毕竟考试也是纸质版的

真题阅读可以去听一下唐迟(虽然我觉得他讲的不怎么好hhhh)和何凯文(这个人爱吹自己...很烦...),但是不要过度依赖,理解“如何站在出题者角度做题”这句话就足够了。

真题阅读做完以后可以买张剑的“新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80篇”来每天做个一两篇保持手感,这个阅读难度比较大(我第一年经常一篇全错...),但是谁能保证明年的题目不会像今年一样变态呢hhhh。

完型和新题型

我的建议是在我推荐的微博主发的微博里找别人总结的答题技巧看看,不多赘述。

作文

作文分为大小作文,从结论上看只需要自己整理思路套“模板”就行了,所以需要做的就是整合模板+准备主题词+模拟。模拟的话我推荐的方法是按照模板写完再用批改网和网易有道词典内的作文批改功能(批改网注重词汇,有道词典的批改注重结构)

(大小作文模板)

(作文主题词)

(批改网和网易有道词典作文批改功能)

4)补充建议

我发现考研英语的老师普遍爱自我营销(爱吹),把自己的课程讲得有多神,但是大家还是要知道有种现象叫幸存者偏差(考不上的他也不会发出来)学习英语的关键是单词一切妙招技巧还是建立在自己的词汇量基础上。当觉得阅读做不好的时候,先上墨墨测一下自己词汇量有没有上10000吧(嘻嘻)

(3)大综合

分数:第一年90,第二年99。

(第一年除了小快题估分50左右,第二年除了小快题估分60左右。)

1)考试科目

历史、技术、大三门、小五门+小快题;

第一年比较拖沓,十一月才开始背大综合的东西,最后选择性放弃了特构、批评学、小五门等科目再加大部分的论述题(感谢小快题救我一命)

第二年首先得感谢HJQ学长给我他整理的资料和PWX学姐的帮助(跪下),我用两个月时间按照自己的背诵逻辑重新整理大综合资料,最后虽然也是11月开始背诵,但是背诵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2)复习计划

(毕竟我二战也只考了前100分的60分左右,所以我就简单讲一下。)

 大综合与其说考量知识的深度,其实更加考究知识的广度,换句话讲,就是又多又杂。我第一年的安排是听同济老师的课,然后做笔记,最后跟几凡后期的冲刺课结合。这有个问题,就是前期听课战线拉得太长容易忘,相当浪费时间。而且我是一个相当相当讨厌背书的人,所以策略就是大综合管够就行。

如果前期时间比较充足的同学(指3、4月就开始准备的勤劳选手),可以找几凡整一下同济老师的课来听,做个笔记(想必大多同学本校跟同济上课的内容都不一样吧,听课的作用其实算是一个预热)

如果是直到接近暑假才开始学习或者听完一轮课忘得差不多的同学亦或是来不及、没什么精力做笔记的同学,建议直接找“靠谱”的学长学姐交易背诵笔记,然后反复加补充(来不及也可以不补充,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大综合整理背诵整理)

我复习时候用的方法是做一个遗忘曲线表我推荐大家一个网站叫exam4.us,可以自动生成遗忘曲线表然后将所有背诵的内容整成电子文档(HJQ学长的排版太舒服我就学习了hhhh)结合Marginnote3的回忆功能每天按照一定的学科章节记忆

我习惯将所有背诵包括政治英语大综合挤在一起(隔段时间再背难道真的不会忘了嘛??挤在一起更容易忘,但是脑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到后面记住就真记住了),晚上画快题或者抄绘来放松。最后大家可以结合几凡的国庆班或者大综合冲刺班来检验一下自己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再做一次查漏补缺

(大综合背诵表)

还有一些容易对大综合产生焦虑的同学,其实只要踏踏实实背完你手里的“靠谱”的资料,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包括我)要优秀了。到最后你会发现,你不会的大家也都不会。毕竟我们这届大部分人都答不出人工智能的题目吧...所以相比而言还是多花心思在小快题上(小快题永远的神!)。

(4)快题

讲了老半天,终于到快题了。因为巨讨厌背书,而且专业课也还行,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选了快题方向。

第一年100,第二年105(第一年确实画得少,第二年在考场上画的东西有点过分,这个分数合理hhhh)。第一年爱画草稿,第二年对快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但画的也越来越少,更多还是在自己总结看案例等等(然后被自己本科室友疯狂问候怎么还不画快题?)

先来讲讲我所理解的快题吧。顾名思义,快题就是一种快速的设计,而且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自然会涉及一定的评分标准。对我们参考选手而言,这个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解题解得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自己应对快题的策略选择,影响最终的成绩。此外要想拿到比较好的分数,对功能平面、造型手法也要有比较理性的认知。

所以总的来说,一份好的快题需要清晰的设计逻辑+明确的考点应对+合理的平面组织+优秀的造型设计

至于为什么两年只花不到30套快题?因为我其实对于自己(不动脑子)画图速度和平面功底比较有信心,所以我会更加注重思考逻辑和速度的训练

就是平时用模拟考试的状态在脑子里想个大致的方案,再上图纸手绘,一般只画平面草图、轴测、分析图。毕竟究其根本快题就是一种逻辑训练,大家需要着重强化的也就是设计思路。我也一直很反感唯数量论,觉得只要画得多就能画好。但是没找对思路方法,就算画50套快题也只是在重复错误,心态还容易崩,不值得不值得。

(两年画的图)

1)复习内容

一点点手绘基础+抄绘+设计逻辑+总结修改;

  • 一点点手绘基础

最开始有很多朋友选择建筑学的时候,完全没有手绘基础,这点非常正常。而且本科高年级开始也都在用电脑出图也直接导致大多数朋友手绘表达的意识很薄弱。

我希望大家有一点点手绘基础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手绘能让自己尽可能地表达脑子里的想法;

第二个是手绘能让自己相对熟练地拿捏画图时的尺度感;

第三个是当你在考场上尺规作图要来不及的时候能尽可能帮你画完(同时不要太丑)

练习手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找机构系统学一下手绘(一战的朋友就算了),也可以找一些手绘教程从简单的线条练起,在抄绘中强化(我的手绘比较一般,大佬们可以直接往后看)

(练习手绘)

  • 抄绘

在过去无数次被问到“为什么我抄绘的感觉没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我想简单举个相类似的例子就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抄大佬的作业,抄完发现什么都不记得,毫无收获。所以对着大师作品、大佬的快题、优秀案例啥的,没有针对性地抄绘就只是在练手绘(很多人还是拿尺子画的,还巨丑)

抄绘之前,得先明白要抄啥。明白要抄啥之前,得先明白要考啥

同济大小、复试快题都能从各方面渠道找到,尽管考题多变,但是当你把题目摆在一起看看,还是能大概总结出需要考啥。

同济小快题在之前比较强调形态和空间操作(包括水平、垂直),近年来则是逐渐向3小时快题靠拢,但是面积、功能相对简单。

同济的三小时快题考察大多数是公建,大致分为注重城市复杂环境应对的简单功能型、周围环境均质应对场地内部考点型以及注重功能及内部空间塑造型(直接考第三个不觉得太简单了嘛!),所以目光请锁定建筑面积1000-3000㎡的公建。

复试快题功能难度及场地难度都会上升,而且每个通过初试的朋友都要面对,所以不要抱着逃避快题的心态选了技术历史就不好好抄绘了。

建筑学基础比较差的朋友们,建议先从“规范+建筑设计资料集”开始学习(当然不是抄书拓图就好了,是理解+培养基本认知)

有一定建筑学基础的同学,抄绘案例的时候注重案例的总图、策略、造型,能在抄绘案例的时候就形成一套自己的分析图逻辑是再好不过

功能流线组织比较薄弱的同学,抄绘案例的时候要有一种打包的意识,以功能类别、功能块来分析,以交通核来组织

(案例抄绘)


  • 设计逻辑

每个人有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我们在考场上面对的考点、场地条件、题型等等大多都是我们在日常训练中所遇到过的,简而言之,换汤不换药。所以请一定要尽早形成设计的一套逻辑,认真看待每一道题的分析

我更倾向于追求高效,所以很少画完整的快题。在培养自己设计逻辑时主要用两个方法:一个是模拟考解题,勾手绘图一个是给其他研友改快题(改快题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能看到别人设计的亮点,而且讨论能发现自己思考的漏洞)几凡的快题班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自己评完到处蹭蹭不是美滋滋

(考前练的一套市场的题,然后小快题就考到了)

(模拟练习)

(给研友改图)

  • 总结修改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神奇的传统叫做日清本,每科配备一本,用做错题整理跟归纳总结。这样作业我们每周会上交一次,所以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周期对自己前期积累的抄绘、画过的快题做一个总结和修改。同样的需要总结的比如说像常见考点、分析图画法等等,关键在于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还是那句话,要多动脑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刚接触快题的朋友们是先排完功能,立起来以后造型长啥样就啥样,或者是先在脑子里构想一个造型,再往里面强塞功能。这时候就得去总结造型块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很多学长学姐说抄绘的时候注重交通核怎么摆的原因。当对平面和造型的联动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以后,这个时候就得去总结处理各个造型块之间的构图逻辑,怎么协调,怎么丰富

过去两年很多人问我要过对于快题的总结,大多我都拒绝了。原因是我一直抱着一种“不要让别人给你灌输现成的手法”的心态,只有自己思考才能更加活用。比方说什么时候该怎么做直跑楼梯?到底该怎么做室外露台?毕竟快题是一种个人化的设计,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先学会自己走路再坐别人的小汽车hhhh。

2)时间规划

整个复习周期的时间安排我觉得因人而异,就分享一下我画快题的过程吧。

读任务书,勾画题目中的考点,定大策略10min;

分析题目中功能,打包计算面积10min;

做方案勾平面轴测草图45min;

平面墨线20-25min(今年平面图巨多我直接手绘大概画了30min)

轴测墨线15-20min;

总图+分析图15-20min;

剖立面20min;

上色+打框+加文字15min;

剩余时间补充细节+检查(开考就在纸上显眼的位置写 指北针、图名、比例、标高、无障碍避免遗忘)

Part 4 个人小妙招

这一part我准备的是我在考研第二年(时间充裕)发现的一些小妙招,无关学科,但是非常有用。

  • 耳塞

因为我非常非常讨厌背书,所以考研最后冲刺真的是非常痛苦。一旦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背书而且背书的战线拉长以后,我就特别容易喉咙疼(毕竟不发出声音实在是背不下去)。然后我就找到一个小妙招:带着耳塞背书。这样喉咙只需要发出很小的声音,也能足够清楚(然后再每天泡个胖大海就舒舒服服)。耳塞我买的是honeywell(16块10副还包邮),两天换一副毫无心理压力。

  • 面对面建群

微信点击右上角的+里的发起群聊,点开面对面建群再随意输入数字就能建立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群聊。然后我会按照我看到的相关资讯的类型进行分类,也方便后续查找和复习。

Part 5 真诚感谢

终于赶在五一前写完这篇经验贴了,虽然还有很多想说的但就先到这里吧(毕竟已经一万多字了hhhh)。去年这个时候我把同济官方发的一个视频存在收藏里,名字叫“落樱漫天,未来可”,拖了一年我也终于能大胆地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所以我永远感谢这两年来支持我的父母、朋友、老师、学长学姐们。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胡适的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加油朋友们,我们同济见!

▧ 相关阅读:

几凡红榜

【重磅】 | 几凡2021年同济研究生复试红榜!

【重磅】 | 几凡2020年同济研究生复试红榜!

【重磅】 | 几凡2019年同济研究生复试红榜!

特大喜讯 | 几凡2018年同济研究生复试录取喜讯

复试榜单已揭晓,17考研尘埃落定|内附复试快题考场高分原图

 21同济考研经验贴 

21研途 | 从一战135分到二战140分,看双非学姐如何同济快题双连冠

21研途 | 以“大综合提分42分”为例之如何取得21初试学硕第六的总结汇报

21研途 | 双非学姐一战高分录取同济建筑秘籍

21研途 | 双非学姐一战同济初复试总分第八——做有准备的“幸运儿”

21研途 | 本科未过评估如何一战同济上岸之平衡好课设与复习的绝招

21研途 | 看在职湖大学长高效率考取同济(又名:学长的编年体花式介绍考研史)

21研途 | 双非学姐如何乐观应对压力,取得同济建筑学硕第十

21研途 | 本科双非,我是如何一战同济初试专硕总分第七
21研途|上交初试、初复试总分双料第一以及快题148分,工作一年后我是如何做到的

21研途| “从西交到上交”建筑小白如何取得上交总分第二

21研途 | 我是如何两个月取得上交初复试总分第三?

21研途 | 看山建学长如何取得同济初试第二?

21研途 |合工大学长“有惊无险”一战同济复习攻略

21研途 | 三跨学姐工作两年后如何收心学习圆梦同济?

21研途 | 双非三跨学姐如何取得快题第一140上岸同济

21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取得初试快题方向第五的?

21研途 | 放弃保研的我,如何备考三个月一战上岸同济

21研途 | 快题0基础,如何短时间高效复习一战上同济?

21研途 | 工作党三个月冲刺同济技术 高效备考!

21研途 | 工作一年后双非学姐是如何边刷剧边备考上交的

21研途 | 双非学姐如何跨考取得同济初试排名第九的?

21研途 | 好的“考研观”如何助我一战顺利上岸同济?

21研途 | 利用政策优势,退伍学长是如何一路扫雷一战同济的?

21研途 | 三跨学长从时间、资源以及自我管理三方面谈如何顺利上岸同济

21研途 | 如何找准方向、对症下药,最终实现TJU到TJU的跨越?

21研途 | 放弃出国,九月开始备考的我是如何一战录取上交?

21研途 | 双非?未过评估?看学姐如何逆袭取得同济技术高分?

 20同济考研经验贴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试总分第一以及技术第一的?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复试总分第三?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复试总分第四?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初复试总分第五的?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试第五和初复试总分第八的?

20研途|我是如何一战取得同济初试快题第一、总分第三的?

20研途|工作两年,零基础如何从会计三跨高分录取同济建筑?

20研途|工作两年的我如何再战同济取得初复试总分第九?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试总分第四?

20研途 | “笔记无纸化”的我如何取得一战初复试总分第十二?

20研途 | 双非学长如何一战取得同济初试总分第六和历史高分?

20研途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试总分第八的?

20研途|震惊!一战初试第十教人如何“偷懒”考上同济?!

20研途 | 一战同济初试专硕第六教你做快乐的“快题宝贝”!

20研途|从快题第一到大综合第一,同济初试总分第六是怎样炼成的?

20研途 | 重度拖延症保姆级一战同济,逆风翻盘攻略!

20研途 | 跨专业一战同济上岸,我拥有哪些“黑科技”?

20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同济初试以及初复试总分双料第一的?

20研途 | 放弃硕博连读,跨专业的我如何成功跳入同济建筑的“坑”

20研途 | 一战同济设计方向上岸的我曾经陷入的“思维怪圈”

20研途|从总分315到361上岸同济的提分全过程

20研途 | 双非学姐如何一战同济设计方向初试总分第三名?

20研途 | 工作一年,双非学长如何一战录取同济?

20研途|当快题能力者考了历史?aka“积极焦虑者”、“54分提分机器”     

20研途|一战同济上岸设计方向第十名,什么是“下限理论”?

20研途|土木女如何成为学院一战成功跨考上岸同济建筑第一人?

20研途|零基础的我是如何从纺织工程三跨录取同济建筑的?

20研途 | 一战上岸同济的我到底拥有什么“秘密武器”?

20研途 |双非学长如何三跨一战上岸同济并取得历史高分?

20研途|双非学校?没过评估?运气不好?乘风破浪的学姐圆梦同济!

20研途 |看帅崽学姐如何从一条咸鱼进化成一条优秀的咸鱼,圆梦同济!

20研途|双非学校未过评估,我是如何一战上岸同济的?

20研途 | 快题小白快题进阶史!我是如何逆袭同济的?

20研途 | 双非三跨学姐历时三载终成一剑,直指同济!

20研途|一战同济的建筑小菜鸡来给大家灌点鸡汤

20研途|双非三跨学姐如何在家备考圆梦同济?

20研途 |双非学长六年坚持“佛系”上岸同济?

20研途|双非学长二战圆梦同济——我能想到的最大经验是.......

20研途 |总分317到354,英语53到80,二战学长上岸同济的提分秘诀

20研途|双非学长的同济逆袭——可以对照的29条方法论

 19同济考研经验贴 

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初复试总分第一的?

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初试学硕总分第二以及大综合第一名

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初复试总分第三?

研途 | 我是如何考到快题第一的?

研途 | 复旦广告女是如何一战跨考成功搬砖的?

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复试快题第一,初试专硕总分第五

研途 | 我是如何从一战快题130到再战初试快题第二,复试快题第三!

研途 | 我是怎样一战跨考高分录取CAUP的?

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跨考初试总分第八的?

研途 | 我是如何一战取得同济技术方向第一?

研途 | 双非学姐如何逆袭同济建筑学初试总分第九?

研途 |19高分跨考同济建筑,这是我的一点经验

 18同济考研经验贴 

编辑丨小凡编辑室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