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宋代没骨的概念范畴及其演变

 4gstsg4 2021-05-17

【内容摘要】:本文以没骨一词的概念范畴及其演变为主要内容,阐释了北宋徐崇嗣“没骨”的概念范畴,辨析了现当代学者关于北宋没骨一词所存在的诸多争议,并考查分析了没骨这一概念在宋以后的使用范畴及技法含义的演变。

【关键词】:没骨  徐崇嗣  没骨花   没骨技法

一、北宋徐崇嗣“没骨”的概念范畴

1.1 没骨概念的提出

据现存文献资料,没骨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成书于1085年(元丰六年)①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记载:“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②”郭若虚之后,北宋的其他史料也有关于没骨一词的记载。如成书于约1093年(元祐八年)③的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七记载:“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④;成书于1120年(宣和元年)⑤的北宋《宣和画谱》里记载,黄筌名下绘有《没骨花枝图》,徐崇嗣名下绘有《没骨海棠图》⑥;成书于1099年(元符二年)至1124年(宣和六年)⑦的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书没骨花图》记载:“画花不墨弮,直叠色渍染,当时号没骨花”⑧;北宋苏辙在《王诜都尉宝绘堂》诗云里自注:“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华。蜀赵昌盖用此法耳”⑨。可见没骨一词最早出现在1085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得此结论,是对现存文献资料进行检索之后的结果。

1.2 没骨概念范畴

没骨在北宋作为一种技法,究竟指什么?当下对此存在着许多争论与异议,比如没骨法的开创者这一问题,学界至今都无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已叙述得详尽完备,没骨一词在北宋专指一种绘画技法,此技法由徐崇嗣首创,其方法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用色彩直接染成与黄筌一派画风近似的工笔花鸟画。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里记载:“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云是圣善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房卧中物。或云太宗赐文和,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黄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曰:'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仿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定本临摹,笔气羸懦,惟尚傅彩之功也。”

此段文献资料郭若虚明确指出画作“无笔墨”:即没有用墨色勾线,只使用颜色绘出,并引用了画幅旁黄居寀(翰林待诏)等画院画家的题跋鉴定意见,黄居寀等人将此画定为上品,说明徐崇嗣因此画作被黄居寀等人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命名没骨图的原因,即画中没有用笔墨勾线。蔡君谟在此画的题跋中,进一步强调此前绘画皆以笔墨为上,而到了徐崇嗣,用了“始”字,意味着徐崇嗣首创“用布彩逼真”——直接用颜色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郭若虚最后认为徐崇嗣不用墨色勾线而直接用颜色画出的画法,是他兴致来了偶然为之,后来所画,也未必全部不用墨色勾线。

郭若虚是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出身于北宋初期的豪门望族。他的曾祖郭守文,卒赠侍中,封樵王,以蓄画称富;他的父亲鉴裁精明,珍藏罔坠;郭若虚幼受家学,嗜好绘事,深明画理⑩。出身及地位,意味着他可以经常品赏书画,同时又嗜好绘事,深明画理,从事绘画鉴赏与评价,因此他对于绘画技法本身是非常了解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这则文献资料可以佐证徐崇嗣首创没骨技法,此处的没骨技法范畴为花卉画,具体技法为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用色彩直接染成与黄筌一派画风近似的画面。

北宋沈括(1031-1095),官员、科学家。他在《梦溪笔谈》卷十七里记载:“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⑪

这则文献资料与郭若虚所记载的文献资料相对应释读,能读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这里介绍了黄筌一派画风的特点:画花卉精妙在用色,用笔极新细,强调他用线极细,几乎看不见墨迹,即墨线细到都快看不见了,然后用轻色逐步染成;也介绍了徐熙一派的特点,墨线勾勒用笔明显且偏潦草,不工细,上色方式是略施丹粉。黄筌因害怕徐熙超过自己,评价徐熙的画粗糙拙劣不入流,徐崇嗣为了证明徐熙一派的绘画能力,效仿黄筌一派的风格,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给画了出来,称之为“没骨图”。这里可以很清晰地释读出:没骨指的是“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其绘画效果与艺术表现力与黄筌一派不相上下,黄筌等画院画家没有办法指摘出他的瑕疵,因此得以列入院品;徐崇嗣靠自己高超的画技,赢得了竞争对手黄筌一派的认可。

综上所述,没骨不是徐崇嗣平时的画风,他画没骨的目的,更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用墨线勾勒也一样达到黄筌一派画风的艺术表现力,徐崇嗣的没骨图与黄筌一派画风极其相似,其区别仅限于一个“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一个“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徐崇嗣所画没骨图,与当下偏意笔的没骨概念有所不同,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属于工笔技法,需要叠色渍染,因为是效仿,其画面效果与黄筌一派的风格面貌很相近。但“皆无笔墨”与“不见墨迹”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不用墨线勾勒的工笔花卉表现技法;一种是用墨线勾勒了,但墨线很细很轻,傅色又浓丽,很容易把墨线给盖住了,几乎看不见墨迹;这两者差别微妙,其画面效果可以说十分接近,但画法不同,因此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此类勾勒墨线极淡极细的重色工笔花鸟统称为没骨。否则,既否定了徐崇嗣始作“没骨花”的意义,也把没骨一词的概念混淆了。

另外还有许多文献资料也能作为旁证,如北宋苏辙《王诜都尉宝绘堂》诗自注:“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华。蜀赵昌盖用此法耳”。苏辙也点明了徐崇嗣变格,即创新、独创没骨技法;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卷三记载:“徐崇嗣,熙之孙,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之崇嗣也。”⑫到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里记载道:“戴冠卿云:'没骨画创自徐熙之子,崇嗣擅名花卉,不墨勾,径叠色渍染而成,予谓祇可施之花卉耳。”⑬明代朱谋垔在《画史会要》里记载:“徐崇嗣,熙之孙,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尤喜为连树及坠地枣草虫蚕茧之类。”⑭包括清初将没骨技法发扬光大的恽寿平,也自言“不用笔墨,全以五彩染成,谓之'没骨’,徐崇嗣独称入圣。”这些都非常清晰地肯定了没骨这一表现技法始于徐崇嗣。

Image

(传)五代 传黄筌  《写生珍禽图》

Image

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Image

南宋 马远 《白蔷薇图》

二、关于“没骨”的争议

根据上文所述,没骨一词在宋代的定义已十分清晰明了,而之所以现今没骨一词在宋代的定义有所争议,是由于一些文献资料影响了当下学者们的判断,使没骨一词究竟是指代什么技法,混淆不清,出现了多种有争议的观点,在此一一列举分析。

2.1 没骨是黄筌所创

持此观点的学者以童书业先生为代表:“《宣和画谱》载黄筌之画有《没骨花枝图》,是没骨花卉之开创者为黄筌也。”⑮童书业先生在他的《没骨花图考》里认为,没骨画法乃黄筌首创,并认为郭若虚谓徐崇嗣始作“没骨花”,是因为他不知道黄筌已有此法。

此观点有失偏颇,原因有二。

一是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记载“翰林待诏臣黄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可见徐崇嗣始作“没骨花”,并不是他自己的评价,是黄居寀等生活于北宋初期的画院画家对徐崇嗣的评价,认可徐崇嗣画技并将其没骨图定为上品,试想如果没骨是黄筌所创,那黄居寀身为黄筌后人,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家首创的没骨画法,认可徐崇嗣首创没骨图呢?由此可证此观点不成立。

二是成书时间前后问题,《宣和画谱》成书于1120年(宣和元年),即宋徽宗时期,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是多人合作成书;《图画见闻志》第六卷《近事》记宋、孟蜀、辽、高丽等画坛轶事,“郭若虚自序,末署元丰六年(1085年)”⑯,可知郭若虚成书在先,《宣和画谱》成书于后,且《宣和画谱》里黄筌《没骨花枝图》仅一个作品名称,并无详细记载叙述,其资料可信度远不及《图画见闻志》,童书业认为郭若虚不知黄筌有此法,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后人著录黄筌绘《没骨花枝图》,怎可用来佐证前人不知此事呢?

2.2 没骨在宋代指精于设色,几乎不见笔迹的宋代工笔花鸟画

持此观点的学者有中国美院的顾震岩先生,以及研究恽寿平的蔡星仪先生。蔡星仪认为,“所谓徐崇嗣没骨花的画法,实际与黄筌画法并无多大差别……可证宋时所谓没骨花,实为以极淡细墨(或色)线勾勒轮廓后填以重色,色掩墨骨的那种画法”⑰,据上文所论,其实已很清楚地知道,郭若虚所说的没骨花“其画皆无笔墨”与几乎看不见墨迹是不一样的概念。持此观点者常举宋代《洞天清禄集》所记“黄筌则孟蜀主画师,目阅富贵,所作多绮园花锦,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为证。《洞天清禄集》是南宋赵希鹄对文房清玩进行分类鉴赏考辨的著述,成书时间约为绍熙元年(1190)左右撰成,属于南宋时期,“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常被学者看作宋代没骨是指精于设色,而几乎看不见笔迹的宋代花鸟画的证据。“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可以有两种断句释读方式,一种是“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像粉堆出来似的,而没有作圈线,即没有用墨线勾勒,如果此释读为正确的,那么就与历史所记载的黄筌画法不符,也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载的事实不符;另一种是“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就像用颜色堆出没有圈线一样,如此释读则与沈括所说的“殆不见墨迹”是同样的意思,是勾线几乎看不见,以此文献资料论证并将与黄筌画法类似的宋代工笔花鸟画都称为没骨,有所不妥。由此看来,此则文献资料颇具争议,有多种解读,且经过南北宋交替,在南宋时黄筌真迹已仅存无几,一般人很难见到,赵希鹄能见到真正黄筌作品的概率也较低。

2.3 没骨是芍药花别称,并非一种技法

持此观点的学者以注译《宣和画谱》的俞建华先生为代表,其注释将黄筌《没骨花枝图》里的没骨注解为:“草芍药,见《广川画跋》。”据宋董逌《广川画跋》记载:“沈存中言:’徐熙之子崇嗣,剏造新意,画花不墨劵,直叠色渍染,其时号没骨花,以倾黄居寀父子。’余尝见附马都尉王诜所收徐崇嗣没骨花图,其花则草芍药也。自其破萼散叶,蓓蕾露蕊,以至离披格侧,皆写其花始终盛衰如此。其他见崇嗣画花不一,皆不名没骨花也。唐郑虔著胡本草,记芍药一名没骨花,今王晋卿所收独名没骨,然则存中所论,岂因此图而得之耶?”《广川画跋》约成书于1120年前后,董逌引用了沈括的记载,但未提及郭若虚的记载,董逌发现徐崇嗣所画没骨花图的题材为芍药,而郑虔记芍药有一别称叫没骨花,发现了此巧合后,写出了自己的疑惑,最后一句“岂因此图而得之耶?”——难道是因为此图得名没骨的吗?《宣和画谱》里记载:“崇嗣……前后所画,率皆富贵图绘……芍药之类为多”,记载里指出徐崇嗣所画题材多为富贵花类,且以芍药为多,《没骨花图》恰好画的又是芍药。

董逌发现这个巧合觉得很有意思并记下来,但他并没有指出没骨不是一种技法,董逌是一名北宋藏书家、书画鉴定家,他自己并非画家,没有绘画经验,对于没骨这一绘画技法名称与芍药花别名相同的存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董逌在此提出没骨在宋代同时也是芍药花的别称,但并没有肯定地说没骨不是一种技法,董逌表达了发现巧合的疑惑,但不能以此史料来佐证没骨在宋代专指芍药,而不是一种绘画技法,因为有更多文献资料表明没骨一词专指徐崇嗣独创的绘画技法。

2.4 没骨技法为徐崇嗣对徐熙的继承与发展,徐熙创没骨法

黄筌创勾勒法,徐熙创没骨法之说,起于明清之间。明代贝琼在《题倪云林画》诗里提到“沧洲赤县随意扫,不学徐熙没骨图。”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里云:“写生家不用墨笔,惟以彩墨渲染者,谓是徐熙没骨法。”可见在明清时期,也有人将没骨技法归为徐熙创立,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测,以讹传讹,认为徐熙创没骨法的方式并不可取。明清没骨花卉盛行,而当时徐熙和徐崇嗣的真迹已经很少了,世人罕见,概念上就出现了模糊,因为徐熙和徐崇嗣同为一派,以徐崇嗣推及徐熙,认为同一派画法近似,而徐熙为先,于是就想当然地把没骨技法的创立者归到徐熙身上。也有学者认为,“没骨花”是由徐熙的“落墨花”演变而来,这些观点都有所偏颇,不符合文献资料记载事实。

综上所述,宋代绘画中没骨一词的含义,起源等确实存在许多争议,通过以上分析与举证,为这些争议作出分析解释,希望能够理清关于没骨一词的起源与含义。

Image

南宋 李迪 《红芙蓉图》

Image

清 恽寿平  《花鸟草虫图册》

三、没骨的含义演变

没骨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其词意在专指技法时,随着时代变迁,对于没骨技法的定义也有所泛化。没骨在北宋时专指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由徐崇嗣首创,其特点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用色彩直接染成与黄筌一派画风近似的工笔花鸟画。从使用范畴来看,由专指花卉泛化到花卉、山水等,并出现没骨山水概念;从技法含义来看,宋代没骨本来是工致的画法,到明清时期开始带上了意笔的色彩;直至现今,没骨这一概念又发生了变化,主要看用不用墨线勾勒,没有墨线勾勒即可称为没骨这一系列的词意泛化过程。

3.1 使用范畴的演变

由前文可知,没骨技法为五代宋初的徐崇嗣首创。据文献资料,在北宋时期没骨一词的使用范畴局限于花卉画的题材范围,即没骨花卉。元代无相关没骨文献资料记载,到了明代,没骨一词已渐渐泛化,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记载:“赵承旨小山水一片,法如徐崇嗣没骨花,不用墨描写,直以丹青点染而成。”詹景凤(1532—1602 年),生活在明朝的中晚期。这则文献资料显示詹景凤认为赵孟頫画山水的方法,如同徐崇嗣画没骨花。这一描述表明没骨一词的使用范畴从专指花卉开始逐渐泛化为花卉、山水领域。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里记载:“戴冠卿云:'没骨画创自徐熙之子,崇嗣擅名花卉,不墨勾,径叠色渍染而成,予谓衹可施之花卉耳,不谓宋人有用大青大绿大丹大粉遂成山水,命为没骨山水。皆高克明董奴子辈手出,见有真迹,亦自可人,但后人学为之,若无四五层工夫,自然不及,幸勿以未见而反嗤没骨为失礼也’。”此处出现了没骨山水一词,亦可证没骨一词使用范畴的泛化。《明画录》卷六记载孙隆“写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赵昌没骨图法,饶有生趣。”这里记载孙隆画翎毛草虫也使用没骨技法,可见没骨一词使用范围进一步泛化,扩大到花卉、山水与翎毛草虫等题材使用范围。到了清代,没骨一词的使用范畴基本与明代相似。

现今,没骨一词的使用范畴更为宽泛,其概念演变成主要看用不用墨线勾勒,没有墨线勾勒即可称为没骨。

3.2 技法含义的演变

没骨技法在宋代是较为工致的画法,到明清开始带上了意笔的含义,直至现今,其概念演变成主要看用不用墨线勾勒,没有墨线勾勒即可称为没骨的一系列技法含义的演变。五代宋初之际,徐崇嗣所画没骨风格与黄筌一派类似,是一种需要叠色渍染,其工致效果一如黄筌一派的花鸟画。到了明代,文献资料记载陈淳、孙隆等善作没骨图,由他们现存画作可知,没骨的技法含义已带上了意笔的色彩,表明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其相同点都是不用墨线勾勒。

明代初期王绂所写《书画传习录》记载:“孙隆,号都痴。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开国忠愍候之孙也。写翎毛草虫,自成一子,号没骨图。从孙隆《芙蓉花图册》(纵22.9厘米,横21厘米,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可见,此时的没骨图已带上了意笔的色彩,不需要叠色渍染,而是一种非常写意的风格。明代韩昂所写《图绘宝鉴续编》记载:“孙隆,号都痴。毗陵人。开国忠愍候孙,生而颖敏,有仙人风度,写翎毛草虫自成一家,号没骨图。”明末清初姜绍书著《无声诗史卷一》里记载“孙隆,号都痴。毗陵人。开国忠愍候孙,生而颖敏,有仙人风度,写翎毛草虫自成一家,号没骨图。予尝见其数幅,得徐熙野逸之趣,写生名手也。”结合文献资料与传世作品分析,孙隆所画的没骨技法与宋代明显不同,已变成了以钩花点叶法为主的写意风格。

明代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一卷记载:“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吴县人,国子生,善草隶,亦能花鸟,作没骨图,妙绝当世。”从陈淳所画《花卉诗翰图卷》(纸本设色,无锡市博物馆藏)《牡丹图卷》( 纵34.3厘米,横783.4厘米,手卷,纸本设色,首都博物馆藏)可见,明代没骨技法的含义已演变成类似于小写意表现技法,强调用笔,不用墨线勾勒轮廓。

到了清代,恽寿平将没骨法发扬,以至于现今说起没骨,第一个想到的画家即是恽寿平。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议恽寿平:“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恽寿平在与唐荧合作《红莲图轴》里自述“徐熙(没骨法)无径可得,殆难取则”,因此恽寿平自言“惟当精研'没骨’,酌论今古,参之造化以为损益”。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详细描述了恽寿平没骨技法:“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点染同用,前人未传其法,是其独造。如菊花,凤仙,山茶诸花,脂丹皆从瓣头染入,亦与世人画法异。其枝叶虽写意,亦多以浅色作地,深色让主筋分染之”这里的点染技法与小写意技法又有所区别,“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也即是先点,然后在点的基础上分染,此文献资料可以佐证没骨技法含义的演变,从宋代徐崇嗣不用墨线勾勒、层层渍染的工笔技法,到明代孙隆陈淳等写意花鸟画中习用的“勾花点叶”法,再到清恽寿平点染的新画法。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恽寿平没骨技法虽与孙隆、陈淳的勾花点叶法有所区别,但也可以见出,恽南田是在明代写意没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点染技法,形成与宋、明两种没骨技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画风。恽寿平的“没骨法”正是在继承、融合中创新,用色彩直接画出花卉,不用墨线勾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这时候的没骨离宋人记载的徐崇嗣“没骨花“,在技法含义上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唯一的共同点依旧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

结论

没骨作为中国画特有的一种技法,由五代宋初徐崇嗣首创,其技法特点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色彩染成与黄筌一派画风近似的工笔花鸟画。到明清时期没骨词意逐步泛化,演变为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画出即为没骨,没骨技法在中国画领域使用范畴也从最开始的宋代局限于花卉题材,到明代泛化到花卉、山水、翎毛草虫,直至现在范围限定更加宽泛,将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的绘画技法统称为没骨技法。没骨技法的含义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宋代没骨的技法含义是指偏工笔的叠色渍染技法;到了明代,没骨的技法含义变成了小写意的钩花点叶法;到了清代初期,恽寿平没骨技法的含义则变成了点染法。

Image

明 孙隆  《芙蓉花图册》

Image

明 陈淳  《牡丹图卷》局部

Image

清 恽寿平 《瓯香馆写生册》

注释:

1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4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3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136页

4(宋)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5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64页

6(宋)《宣和画谱》卷十六,卷十七世界书局,2011年版

7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76页

8(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宋)孙绍远 编《声画集》,《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40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0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143页

11(宋)沈括 《梦溪笔谈》卷十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出版

12(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6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3(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4(明)朱谋垔《画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2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5(清)恽寿平《南田论画》,《恽寿平书画集》第1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6童书业《童书业说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7蔡星仪《恽寿平研究》第2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