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图解(上)

 三远堂 2021-09-06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整理/张越
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线描技法。
 
中国古代人物画与中国传统的丝绸服装有着紧密而悠久的联系。中国画讲究神韵,讲究主观感觉的表现,在技法上又讲究线条的运用,所以,在中国人物画中,通过线条去描绘衣纹,通过独特的衣纹表现人物的气质神韵,就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特点。
 

在表现丝绸这种悬垂衣纹方面,中国绘画创造了各种笔法,有人称为“十八描”笔法,这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技法归纳出来的。
这十八种方法,不是一次创造出来的,而是书画家群体在创作中累积并总结出来的成果。
 

十八描中有些名称,早在唐代以前就已见于诸书, 它的全部名目到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汪砢玉的《珊瑚网·画法》邹德中的《绘事指蒙》才正式叙及,后来逐渐成为长期以来传授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
 

明代邹徳忠《绘事指蒙》中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记形状而起的名称。
 

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中记载:“衣褶描法,更有十八种:一曰高古游丝描,用十分尖笔,如曹衣纹;二曰如周举琴弦纹;三曰如张叔厚铁线描;四曰如行云流水描……”。

这些是根据笔法线条的形象而定名的,如琴弦描类似琴弦,比高古游丝稍粗,铁线描则更粗些。行云流水描则是要根据线条表现出的流畅和洒脱来作形象命名,还有用动物或植物形象来命名的,如柳叶描、竹叶描、蚯蚓描等,都是形容笔法线条的形象。这些丰富的画技法也说明了丝绸衣纹的多姿多彩。
 

明代汪砢玉《珊瑚网》中也有十八描技法的描述,比如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而清代王瀛更是推动了它的发展,王瀛总结古代人物线描中具有一定意象规律的线条,结合22个人物的十八种线描画法,用来表现相关人物及衣纹。他将十八描付诸图画上,并系统地整理了每种描法,我们后世学习的十八描多是出于他手。
 


我参考了曾正明 著的《十八描研究》,本文再把每一种描法附图数张,配有简短的文字解说,图文对照,直观明了。
 

十八描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蟥描、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以上各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服装特点:宽袍大袖, 从多年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十八线描的命名,就源于现实物像之名。比如柳叶描就是对于自然界中具体柳叶形象的提炼,获得所有柳叶最大的共性。此时用毛笔画出的一笔柳叶描,就是在输出心中的归纳之后的柳叶意象。
 
同样,枯叶描、折芦描画法、琴弦描、钉头鼠尾描等这十八描大致是这样对于自然物像的提炼意象。
 


1、高古游丝描
 
高古游丝描,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如“春蝉吐丝”,连绵弯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的突变,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尤动。
 


因其极细的尖笔线条,故用尖笔时要圆匀、细致,东晋画家顾恺之常用此法。在运笔时利用笔尖,用力均匀,达到线条较细,但又不失劲头的效果。其行笔细劲的特点,一般适用于衣纹飞舞的表现。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局部

 
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东晋著名的人物画家顾恺之(公元344-405年)的《洛神赋》、《女史箴图》及《列女传仁智图卷》和宋代的《八十七神仙卷》等名作,都是通过衣纹的描绘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韵,而且服饰本身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这些衣衫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描绘,丝绸的神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顾恺之的人物画中多有神仙和宫廷仕女,其服饰形象都处于飘渺的仙境氛围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丝绸的轻盈和在风中的复杂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琴弦描
 
琴弦描,顾名思义,其笔法沉着稳健,线条流畅,犀利,有一股张力。注意利用中锋悬腕,笔法沉着,心手相应不乱。线条相对于高古游丝描显得略粗些,运笔时强调气要足,全神贯注,笔笔到位。
 


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唐-张萱-《捣练图》

 


3、铁线描
 
说起十八描,大家最先想起来有代表性的当数铁线描。铁线描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笔非常强劲有力,特点是在转折处非常有力。


代表作品有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在这个图中,人物的服饰刻画得非常完整,笔势转折有力。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元-永乐宫壁画局部

 


4、行云流水描
 
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
 


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
 


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士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局部
 
又如他的《维摩演教图》,所画人物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加上画中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
 


5、马蝗描
 
其线条用笔外形近似蚂蝗(“水蛭”)后人因之命名。其画法特点:清·王瀛说:“伸曲自然,柔而不弱,无臃肿断续之迹。”
 


吴道子创立的马蝗描在绘画中也有很多人应用,粗细线条的变化吴道子把控的非常准确。讲究“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在造型中他的作品在疏密中又显得非常生动,人们经常赞美他的作品“吴带当风”。
 

《点石端丛画》:“正锋,用尖成圭角,如蚂蝗系。”又有《珊瑚网》:“马和之,顾兴裔类,一名兰叶描。”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1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2
 

“吴带当风”
中锋,行笔多虚入虚出,中间压力,首尾见锋;亦或实起再按而后提起虚出见锋。行笔舒展畅快,撇捺潇洒。其线迹飘逸翻飞如带,舒展迎风似兰。
 


6、钉头鼠尾描
 
钉头鼠尾描顾名思义落笔处宛如铁钉头一般,线条也是钉头一样,行笔收笔如老鼠尾,非常有自己的特点。
 
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钉头鼠尾描用笔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线条的表现力做得非常到位,下笔凝重、刚劲豪放,但是在衣纹的地方转折流动自如。
 

▲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7、橛头钉描
 
运笔及其钢筋有致,简谱又有自己的表现力,很像钢钉在打地上的木桩。
 
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代表作品有马远的《孔丘像》,秃而枯竭的笔法,非常浓厚的笔墨,把这一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落笔沉凝,略为拔起稍快行笔,不可尽手挥出,短途之内即需回锋收笔。线迹粗短挺拔,势如泥里拔钉。
 

▲马远的《孔丘像》
 


8、混描
 
混描是以浓墨进行混合,因此被称为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在描绘衣服的时候,用淡墨画出衣服的外轮廓,然后使用赭石进行复勾,这样会有比较明显的层次变化。
 


混描各种描法不一,随心所欲顺意而行,但使诸般描法交错混用,浑然一体,是谓混描。
 

▲清-苏长春《五羊仙迹图轴》
 
 


9、曹衣描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曹仲达,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画家,以画印度佛画和人物像著称,他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国色彩,到中国后又师法于中国南朝画家袁倩,受到汉族艺术的熏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经历也使他的中国画法功力深厚,而且富于个性,逐步形成了类似于佛教艺术手法“薄衣贴体”的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被称作“曹衣出水”,也被叫作“曹衣描”。
 


其画佛像衣纹下垂且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此法受印度犍 (qián)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成圆弧状,讲究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其特征在列线紧密而贴身,故众线之状,有如洛神出水。
 

五代贯休和尚的《十六罗汉图》


由于“曹衣出水”本来就是用于梵像的描绘,所以自隋唐以后,这一描法也仅见于佛教题材的人物画作品中。传世的曹衣出水描作品比较少,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五代贯休和尚的《十六罗汉图》。


丁云鹏童子拜观音图

明代丁云鹏善绘梵像人物,此幅《童子拜观音图》的衣纹线条全用曹衣出水描法,线条虽细且绵柔,但笔力健劲,极为精彩。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教育  |  培训  |  手作  |  繢集  |  出版    ↑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 在这里您可以:

开启艺术之旅-零基础国画,书法,油画、艺术DIY等丰富您的业余生活。

关于艺术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开启童稚心灵 挖掘艺术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提高技艺水平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