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训练:论述类阅读 实用类阅读

 wenxuefeng360 2021-05-18

一、论述类阅读

主题:人文社科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中心句)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来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观点句)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各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所谓Test case。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中心句)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观点句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观点句)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观点句)

⑤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绝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着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中心句)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考点:内容理解】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2.【考点:论证分析】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3.【考点:内容、观点理解】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二、实用类阅读

主题:人物访谈

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长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12年,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遗弃掉吗?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年“我有一个梦想”节目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16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就不会掉;作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一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1.【考点:内容理解】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以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担当起党员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2.【考点:文本分析】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号召更多的人重塑价值观,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的精神。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她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3.【考点: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张桂梅筹建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推荐一个作文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