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书?如何做笔记?| 这一份新传考研笔记经验贴请你查收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最近很多同学已经开始阅读部分参考书目,其中最让人头疼和疑惑的就是如何阅读一本参考书,以及学长学姐到底是怎么做出那么多笔记的?现在开始该如何做笔记?书本当中的重点都应该摘抄出来吗?

……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刚刚踏进新传考研的同学在经历了漫长和纠结的择校过程之后最为疑惑的。这也是我刚开始备考时候踩过的最大的雷——盲目地读书、背书乃至浪费了前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导致事倍功半。

我会将如何阅读参考书和整理笔记以时间段进行划分,从前期、中期、后期的角度详细地进行阐述,这也是我自己在进行笔记整理的过程中的经验之谈。

👀

前期:参考书阅读阶段

通读理解+思维导图框架

在前期阅读参考书目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抓起书本二话不说,从开头第一个字背到结尾第一个字,认为读书就是背书,考试就是考记忆力。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犯错的地方。

第一遍阅读参考书目的时候应该是「通读」和「理解」的过程,努力地搞懂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和词语所想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传播学教程》的第三章所提到的“能指”和“所指”,如果你在不理解的前提下盲目进行记忆和背诵的话,所能得到的只能是一串无意义的符号集群而已,因为你完全不清楚它的内在表征和意义。这个时候你的记忆是短暂的强制性的记忆,就算你能够记忆下来,你也无法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点。

而如果你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明白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就是类似一面国旗这样的图像,而“所指”就是国旗背后所代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象。例如中国国旗和中华民族。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在遇到类似的经历时,很好地运用“能指”“所指”这样的概念。例如你看到一个⚠️注意标识,你就能够get到这里有危险,其实这就是“能指”与“所指”的概念。

所以,第一遍乃至第二遍阅读书目的时候,不必要去强制性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去理解每一个字词语句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进行记忆。

在「通读」阶段,没有做出文字笔记的必要,可以适当地将自己实在不理解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做上标记,以便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阅和询问。(千万不要画太花…之后看眼睛会瞎…orz…)

在「通读」结束之后,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每一个章节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下图。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楚地明白每个章节所涵盖的知识点,梳理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脉络,做到对于每个知识点心中有数

第一阶段绝对不应该自己尝试分出书本的重点和非重点,一是因为大家目前没有经历过更多的知识积累和对于考研试题的分析,根本没有能力去做重点和非重点的划分;二是因为若从现在就划分出重点和非重点,未免会忽略掉许多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大家的新传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石。

这个阶段的建议时间是在七月份之前,能够通读所有的参考书目。当然,这与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有关系,这种偏向理想化的备考进度仅供参考。

👀

中期:知识拓展和补充阶段

论文专题阅读+热门考点整理

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通读」和「思维导图」整理全书脉络之后,大家应该对书本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第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多长,书目阅读几遍都应该遵循个人的学习能力,例如A看了两遍就已经将书本知识理解,但是B需要看三遍乃至四遍,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个人差异,所以我们不必以「看几遍书」为目标导向,而应该以,「我是否掌握」、「我是否理解」、「我是否能够进行运用」这样的目标作为衡量第一阶段的成果

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大家应该就会发现,书本的知识已经无法应对新传考研日新月异的题型所覆盖的知识面。这是因为书本的更新时长和新传知识迭代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原因。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逐步开始过渡到论文阅读中,通过更多的论文知识的补充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应对题型灵活而知识面广的考研试题。(所以可见的是,在第一阶段不必阅读论文,一是看不懂,二是这不是正确的时间点。)

阅读论文也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应该按照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阅读。例如你在李良荣的书本中学习到了舆论,以及和舆论相关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宣传、新闻宣传等知识。这些就可以成为你去探索一个专题的开始。例如舆论专题,你做出整理的时候就可以从舆论的定义、舆论的特点、舆论与宣传、舆论与新闻、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治理等角度对「舆论」这个概念进行「解构」,让它变成一个个考点,然后你便可以通过论文阅读去补充这些专题概念

而如何能够找到这些专题,则是通过你第一阶段的知识积累,以及你对于报考院校真题的把握。以我自己为例,我是通过购买了一位学姐的笔记,以及当时购买的上一年的「小王子」进行的专题归纳,以及后续自己不断从专题中演变出新的专题进行的整理。

👀

后期:知识巩固和前沿吸纳阶段

补充专题笔记+业界前沿知识

在前两个阶段的积淀之下,相信走到这个阶段的同学已经有了很强的知识基础,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对你之前做好的笔记进行查缺补漏,更多地对其进行完善。我当时就是在暑假做好的第一份笔记的基础之上全部重新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开始进行「理解背诵」(一定要理解之后才能开始背诵)

同时,在这个阶段就已经是接近一年的尾声了,这时候就会发生很多热点事件,以及一些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还会有一些行业报告总结。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补充笔记。

这一部分的笔记我当时是手写,并且还把自己的答题思路以及在答题中犯下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本「手写笔记」。

补充说明

「什么叫做“热点”」

在给大家答疑的时候,除了问我怎么看书之外,问的更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姐,请问热点怎么看,热点要现在搜集吗?”

首先,还是来厘清一下“热点”这个词的含义 

我深深地感觉大家讲这个词“神化”了,似乎新传考研就是考“热点”一样。然鹅,绝大多数人对于“热点”这个概念的认知确实很模糊的。

(谁给我新传萌新灌输的这个观念,给我站出来,我手刃了你,手起刀落的那种哦)

 “热点”,一般分为两种 

(即使我已经在之前的公众号中讲过了,但是鉴于公众号寥寥无几的阅读量,我觉得还是重复一下)

①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类似于“埃航坠机事件”、“李胜利拉皮条事件”、“翟天临事件”等。

②新闻传播学界业界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例如“县级融媒体”,“算法”、“人工智能”、“场景”等。

🖤

对于第二类“热点”,需要你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投注更多的精力,因为它们非常容易出成论述题OR简答题OR名词解释,而这类“热点”从哪里找?从新闻传播的论文期刊中找(见下图),从学校导师的研究方向去找(导师的研究方向可以从学院官网中查看)、从最近新传考研公众号的关注点中找(就是大家都在说,都在发的那些)。

OK,也就是说这类“热点”,会一直贯穿你们这几个月的备考生活,你们也会在不断的学习中构建自己对于当下新闻业一个前沿变迁的认知框架。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对于热点的敏感度也不是你今天问问学姐,明天你就能拥有火眼金睛的。

但是,

RELAX,这些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

对于第一类“热点”,你必须在它有限的“舆论热潮周期”中,投入一点时间去关注它。这类热点事件并不会直接出现在你的考卷上,老师并不会直接问你,你怎么看待“埃航坠机”事件(除了评论、消息改写),但是,老师会问你:“灾难新闻报道有何新特点”,老师会问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的变迁”,老师会问你:“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与出路”,老师会问你:“请简述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特点”,老师会问你“意见领袖在新媒体时代与大众媒体时代的异同”…等等等等。

嗯哼?看懂了吗?

就是这类“热点”不会之间出现在卷子上,但是它会穿上一个马甲,重新回到你的试题中:你如何在一个“热点”中,以新传考研的方式去认识它?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学有所得~

  我 们  

阿蒋在台北的一些琐碎生活会更新到微博

欢迎大家在微博找我们玩

@99和阿蒋的新传考研室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