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带着自制「装逼宝典」冲进了南大前十 | 非常规·纯经验·总结贴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

我和这位兄弟相识于公众号,在过去的一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后来熟悉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正儿八经的「自学派」,有想法且特立独行。

我们始终希望,经验贴可以呈现出更多的价值。

不仅仅是时间规划、也不仅仅是书籍推荐、课程推荐。我们还希望看见经验贴背后那个真实的、闪闪发光的人、她们在考研时的想法、他们的困顿与豁然开朗、以及她们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们有喝酒考研的猫猫,有我佛慈悲的十三,还有这个给自己笔记命名为「装逼宝典」的大兄弟。

今天就请这位总分前十的大兄弟小黑来给大家唠唠,到底如何在没有报过一个班、完完全全自学的情况下,顺利考进南大:一些学习小技巧与心得体会,双手奉上。

 -

从去年五月开始准备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的初试考试开始,到今年五月份才看到南京大学的拟录取名单,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回顾自己这一年,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迷茫坚定都历历在目。拿到最终成绩的那一刻,我才确信一切都值得。

现在已经进入六月了,很多同学可能会开始焦虑时间够不够,开始的会不会太晚,跟别人相比会不会已经落后了这样的问题,鉴于很多经验贴只写了自己的复习规划和时间线以及所用书目等问题,我将着重说一些未被提到的重要问题和我的一些个人经验。

  - 一些学习技巧 -  

🦕 灵活使用经验贴

网络上的经验贴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时间线与规划,似乎他们的学习重点都不太一样。但相同点肯定也是存在的,比如写这些经验贴的学姐学长们的学习方法从成绩上来看都是被认可的。这一说明南大是一所比较开放包容的学校,只要你在卷子上能展现出你专业课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南大一概都会接纳认可。所以当我们看这些经验贴时,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不必完全按着某个经验贴走。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也不同。

在前期,我们最重要的是摸索,以经验贴中提供的方法为参考,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当然,如果你足够了解自己,或者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状态,这个摸索阶段就不会漫长。所谓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是最适合自己,尽情从学长学姐的经验贴里汲取适合自己的养分吧。


秃头所南大系列经验贴们 

18届总分第一的阿蒋经验贴

18届初试400分的99经验贴

19届总分第一的渣茜经验贴

19届400分的岩岩岩经验贴

20届总分第一的甜瓜经验贴

20届总分第四的猫猫经验贴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计划

在了解了经验贴的用法之后,就要根据经验贴来制定学习计划了。

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结合自身。了解自己下学期有没有实习计划,每周的课程是什么安排,跟学长学姐了解一下自己课程作业每周将要花费的时间,然后尽可能做出一份有一定弹性的大致计划。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你的计划一定是会不断被修改被调整的,就像老话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留出一定的空间就是为了方便调整。你不需要去跟别人比时长,也不需要跟别人比进度,因为别人看一遍跟你看一遍的效果不会是一样的。有的人看一遍记住了一些拗口的的年份或者一些专业名词,我看一遍是又把一些内容跟别的材料里看到的内容打通联系到了一起。

在总体的规划中,如果某些时间段会有别的工作,那么在那个时间段里不要给自己布置太多的任务,并且尽量分配一些回忆性的任务,这样的任务更轻松一些。不要去想着硬着头皮顶着,考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你的弹簧过早地长时间绷得太紧,那么结果不是失去弹性就是一分为二。这对应的是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疲劳的身体。

我们只是平常的人类,考上的人也是普通人,我们要接受我们的设定。考上的人不一定花的时间最多的,但是一定是会合理安排时间的。

🦕联想记忆法形成知识体系

大约在9月份的时候,我是有专门背名词解释的,然而…除了让我更容易睡着以外好像没有太多效果。当发现我死记硬背根本记不住东西时,我干脆就不去背书了。

我换着使用不同的书本,去联想着理解和记忆书本之间有知识点交叉的地方。同一个知识点,你在一本书里看了一遍记不住,但是如果你在每本书里都能看到一遍,这个知识点还会记不住吗?

举个现在这个阶段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你今天看到了《新闻学概论》里有提到拟态环境,你想起来在之前看的《传播学教程》里,拟态环境也有被提到过。因为你只看过一遍,所以其他的你可能记不得了,于是你打开《传播学教程》,翻到了讲述拟态环境的那一章节,记住了这是由李普曼提出的理论。然后在后来的某一天,你又过了一遍传播学教程,你看到了刻板印象是由李普曼提出的,于是你又想起来几乎将要遗忘的拟态环境,再次翻到相关章节予以确认。

我相信哪怕这一次不行,再来一两次这样的联想,拟态环境就再也忘不掉了。同时,你对刻板印象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阿花补充一句: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加强记忆以外,最重要的其实可以通过「联想」来「联系」不同的学科,以此来发散思维。比如兄弟提到的拟态环境,在传播学里这是一个理论,但是在新闻学里则有具体的引用场景,那传播学和新闻学就因为这样的一个词联系在了一起,以后只要写到拟态环境这个词,举例也好、论述也好,自然就会知道这个词到底应该用在哪里,如何用。

🦕发散性思维强化知识输出

前面讲述了知识输入的方法,现在讲一讲我们上考场最重要的能力:智力输出。

所谓智力输出,就是你在考场上看到题目之后,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调动脑海中所有跟题目有关的知识点,包括专题知识,理论,案例等等,我觉得自己做的笔记印象会非常深刻,我专门做了一本专题笔记,把能在考场上输出的内容分门别类。

*大兄弟的「装逼宝典」

换汤不换药,其实也就是短时间的联想能力。如果说理科的思维方式是更加线性的逻辑思维,那么文科的思维方式就是类似网面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所需要练习的也就是发散性思维。在知识输入的时候我们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记忆其实已经是一个知识体系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使这个体系愈发完整,同时愈加高效。

在这里我想说的方法是专题与真题的整理。

当我整理好1.0版本的专题笔记后,这只是个开始。我们需要从那时候开始,将此后我们遇到的所有新的知识,理论,一切对我们来说有用的东西有选择地添加到专题中去。看到一个新的案例,我们就用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去想他跟我们整理的哪些专题之间有联系,然后将这个案例补充进所有我们觉得与之内容相关的专题中。

真题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我先买了18年全国各大高校的真题集去阅读,当然也得分主次,符合南大考察内容的题目我才会多看看。在看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首先拿到题我会怎么答?

当时的我并不具备完整答题的能力,但是最起码我开始有思路了,我会拿我的思路去跟答案里前辈的思路对比,去拓宽自己的思路,把们思考的角度也吸收成为我思考的角度。

同时我还会搜索自己脑海中的案例库和理论库,对比答案里相对比较老的案例,联系最近发生的一些热点,将自己的思考添加到答案里。这样的工作我每一次看的时候都会做,因为每次重新看的时候,我又阅读过一些新的材料或者积累过新的热点了。后来19年的全国各大高校真题出版后我也立即买回来看。

🦕针对答题将知识分类归纳背诵

当你有了知识,也知道怎么输出,最后只差答题技巧了。

这个通过几次模拟下来慢慢就会有感觉,很多机构也会有教学,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在最后有样非常好突击的东西,就是把你所记录或者脑海里有映像的热点、案例、理论、名人名言等等,都分别按专题整理归纳一下。

最多只要一个星期就够了,因为查漏补缺期你的知识都已经在脑海里了,只需要写一下知识点以及将其归纳到所有用得到的专题中即可。我觉得放在考前心浮气躁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去做一下会比较好。(虽然我归纳了之后还是没有学习,最后啥也没背下来)。

所以最后考前你会有理论归纳、热点及案例归纳、名人名言归纳以及你原本就整理好的专题归纳。专题重复我之前说的不停地扩充和联想记忆。这将会成为我们答题的基础框架。答题时,在基础框架里,开始填充理论,使之更加具有学术性,有了理论之后,填充案例,使之不会过于空洞,并且让老师感受到你对时事的关心。(花花:这就是一个完整且循序渐进的答题过程,大家可能现在不是很理解,我建议这篇经验贴真的要收藏一下,九月份再拿出来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如果还有时间,那么在口头或者结尾适当加入一些点睛的名人名言,那么一道完美的论述题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我们通过对真题的思考有了答题逻辑,再加上基本框架和填充进去理论案例以及名言,在头脑中稍加构思后下笔我相信会底气十足。

至于实务的练习嘛,除了评论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经常写写,平时每天多看看以外,其他都有答题框架的,速成也很快,公众号有很多,我在这就不多说了。

 - 资料的使用与时间的安排 - 

🦕专业课书本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专业课书本并不是用来考的,这也是为什么南大并没有列出参考书目的原因。那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让你知道新闻传播的范畴涵盖了哪些领域,而这些领域内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考点。

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书本将会为你打好进入这个学科学习的基础。

当你理解了这些专业课本的内容后,你再去看专题,再去看热点看论文,你就慢慢可以看得懂并且有自己的思考了。所以我们对专业课课本的态度是理解即可。

根据这个原则,我觉得真正要看的书如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教程》《网络传播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采访与策划》,其中《新闻采访与策划》大概看下就行,因为确实很厚,但是它里面的考点不难理解,并且很多都会在名词解释和专题里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南大20届考研首次考了《中国新闻史》的内容,往年也会考美国新闻史的一些内容。但是一般考察的都是重点,前中期着重背诵一下重点部分,后期巩固即可。

🦕专题与真题

专题的第一次整理跟着孙祥飞的《新闻传播热点专题80讲》就可以了,但最好是在看过南大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做这么一件事情比较好,因为这样子你看的时候会知道哪些是更可能被考察到的,会有主次轻重,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真题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一个小广告,秃头所的南大真题集会在六月中下旬开售,今年南大初试复试双料第一和这位大兄弟一起编写)。除了可以吸取别人答案的思考逻辑和角度以外,别人答案里的理论案例也都是很宝贵的资源。遇到不理解的就查一查,实在比较小众难懂的就不去管他。

将专题与真题的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用以后,再拿到题目的话,整个人就焕然一新,提笔就能写。

🦕热点与实务

这个很简单,跟几个公众号就行,各大经验贴推荐的有很多,选两三个适合自己的,交叉学习一下他们对热点的不同解读。

同时通过对一些热点的推送与不推送也能看出其重要性程度。实务的话主要是评论,也是跟着公众号就好,然后就是多思考多练。看别人的角度,别人的叙事逻辑,别人的遣词造句,立足模仿,追求突破。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并没有写我复习的时间规划,因为写的人太多了,我的时间线呢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习的整体规划被打乱或者是起步较晚都没关系——当你看过真题以后你应该就应当知道自己距离能写出真题的答案还差哪些东西,然后及时去调整复习重点。

每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想想如果半个月后你就要上考场,那么这半个月做什么可以让自己的能力提升最快,围绕这个目标去思考去行动,那么半个月后的你一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希望我的这个小技巧可以帮到大家,希望我的经验贴也能帮到大家。

  晚 安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