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论点千篇一律且平庸?今天教你一个高级的立论方法 | 新闻评论第六弹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经过本花严密而细致的统计,仅从标题来看,“教育包容(宽容)”出现二十九次、“扼杀、抹杀、扼制”等词出现二十三次、“抹杀个性”出现十六次、“自由创作”出现十一次、“正能量”出现九次。

“教育不妨多些宽容”、“教育应对孩子的创造力予以包容”、“别用所谓的“正能量”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等标题,几乎就是几个反复出现的词汇的重复组合。

只有少部分如“教师群体需走下神坛”、钟美美不应成为“伤仲永”、引导“流量”变“能力”这几个标题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继续往下读的欲望。

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其实也应该意识到了:新闻评论的立意从来都是一篇评论的“眼睛”,而一个独特的立意、一个另辟蹊径或者深刻或者让人眼前一亮的立意其实能让你快速从一大堆一样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我们今天写的新闻评论并不是要刊登在媒体头版头条唯你独尊毫无竞争压力,而是要在千万份考卷中被老师看见、审阅然后打分,因此一个亮眼的标题和立意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什么我开始强调“立意”?

因为这几次的批改之后,我发现大家的评论开始上道了,框架有了,感觉摸到了,状态也有了。是时候来推大家一把,让你们的评论再上一级台阶了。

当然也会有同学问:我评论都还写的不好,是不是就不用在意立意了?当然不是——任何时候写评论的第一步就是有一个优秀的立意,而一个优质的、亮眼的、恰到好处的立论无论如何都能帮你加分:即使你评论写的还不是非常好。

先不用考虑能不能论述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个找立意的方法。


     事件详情    

一名网名“乌拉旮旯钟美美”的鹤岗男孩,因为对老师的“神模仿”视频走红网络,被网友大赞“太有表演天赋”。29日,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大量下架。有网友称,“钟美美”因为这些视频被学校和教育局约谈,甚至“被逼删除相关作品并退网”。

    各家声音    

在视频中,作为孩子的钟美美们获得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控制权,这种“熟悉而陌生”的表达,应该让成人们反思。不要用成人的霸权尝试去打压这种戏仿,满足控制欲,而应该学会去倾听并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我是钟美美们的老师,不仅不会有被模仿的冒犯感,还会以有这样善于观察和敢于表达的孩子为骄傲。教育本能就是双向互动的,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童年不是大人怎么安排就怎么去做,童年不是“被控制”,也需要表达、被听到和被尊重。对钟美美的态度,考验着我们教育的包容度。

除了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的包容之外,也需要舆论的包容性解读,不要对应解读和过度阐释孩子的戏仿行为,用成人思维将孩子推到那种违背其意愿的角色中。“他肯定有所指,他肯定在模仿和讽刺某个他不喜欢的老师,可见他的老师如何如何“”——这些“试图寻找现实对应”的复杂性解读,只会把孩子推到一个与环境产生对立的尴尬境地,也是给他的自由创作增加思想包袱。本来就是好玩,闲在家里找点乐子,让大人看到孩子的视角,就像相声小品电视剧那样,属于艺术创作,非要去寻找孩子的学校、班级、老师,寻找现实的对应,就很不好玩了。以轻松心态看待,而不是动辄延伸到现实的对位解读,才是成人与孩子正确的对话姿态。

——曹林《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在保护和鼓励孩子创造力已经成为共识的当下,钟美美的意外走红,和他下架老师视频“转型”模仿铁路工作人员、景区卖票员和志愿者的事件,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对于创造力依然存在许多误解。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并未对创新的含义达成共识。

——新京报传媒研究

一个小学生因为一件完全没有争议性的事情,被推上了争议的风口浪尖。他无意闯入被撕裂的成人世界,过度解读为了两副迥异的面孔。甚至他被冠以需要追求“正能量”之名:值得质疑的不是正能量,而是正能量的排他性——排除、修剪掉孩子的一切枝桠,一切不够冠冕堂皇的想法。

——sir电影

钟美美转变风格开始模仿志愿者,但这种“正能量”的视频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反而再次引发了关于教育包容度和引导的讨论。这是自我意识萌发的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初次交锋,或多或少让我们想起了自己。十来岁的年纪,正是快速生长,对世界懵懂而好奇的时候。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按部就班听老师灌输各科知识,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这种模式化的评判标准之下,少年的锋芒慢慢陨落黯淡,向平庸的现实妥协。东北作家双雪涛,把这种少年时期充满探索与好奇,却充耳不闻、口不能言的感觉,叫做“聋哑时代”。

——看理想

     花花的碎碎念    

我一直在想如何去评价钟美美这件事,因为我第一次看钟美美的视频时,被深深的震惊了,那种震惊是来自一种对童年记忆的共识和认同:原来真的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

钟美美之所以走红,不过是他的一颦一笑,一咳嗽一停顿一挥手里,都是我们记忆深处老师们站在权力顶端的模样,而另一个可以和中小学老师们媲美的角色,应该就是驾校教练了:在一定的领域内,拥有几乎压倒性的权利。

而凑巧,两者都与教育有关。

也可能这根本就不是凑巧,这就是「教育」这个头衔之下被放大的权利、被模式化的制度、以及被驯化的个人。

很遗憾,最终钟美美还是成为了那个被驯化的个体。







  如何寻找评论立意  

今天我会以钟美美事件为例,来教教大家,在写一篇新闻评论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提取论点,发散思维——如何求稳?如何求险?

这是本花去年总结出的一个优秀小方法,并且独家专利命名为:事件要素分析法。


🚩第一步:材料分析找一级关键词——提取出事件背后适合评论的核心要素

解析:一般一级关键词直接来源于新闻评论的材料,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显而易见的关键词,这种关键词既可以表现为材料中和展示的显而易见的评论点。


⭐️一级关键词:模仿老师、学生快速走红商业变现、教育部、约谈、删除、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强制删除、正能量。

🚩第二步:在一级关键词上深挖二级关键词——并将一级二级关键词进行自由组合,确定立意

解析:二级关键词往往是对一级关键词进行深入挖掘,探讨一级关键词背后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矛盾等等。然后将一级和二级关键词进行任意搭配和组合——这样的话无论如何都保证了自己的论点始终围绕着事件本身,就不至于走题走的太远。在这里如果想要创新的话可以挑选不太常见的元素进行组合,但前提是你得会写才行。

⭐️二级关键词:教育模式化、言论管控、老师与学生的矛盾、体制与个体矛盾、大众与个性的冲突、正能量与戏谑的冲突、社会舆论的讨论。

来举几个例子:

模仿老师+教育模式化:当代教育更需包容与多元

模仿老师+言论管控:教育问题的解决绝不在于“删除”

教育部+老师与学生的矛盾:钟美美的模仿是当代教育的一面镜子

教育部+体制与个体的矛盾: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

约谈+大众与个性的冲突:连娱乐都无法容下的社会,又谈何包容?

约谈+正能量与戏谑的冲突:“被删除”才能打造正能量?

学生+老师与学生+社会舆论:钟美美不应当是被消费的对象

学生+教育模式+正能量与戏谑:“被正能量”的钟美美背后是曾经反叛的我们



再来一个上周新闻评论的小例子:





►第三步:对相关角度进行扩充,完成论点升华

举例:教育部+体制与个体的矛盾:钟美美是教育包容度的一块试金石——那我们论述的时候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探讨钟美美个体,确实存在一些对教师权威的戏谑性解读,但实际上这种解读并无伤大雅。

第二层,虽然无伤大雅,但教育部“约谈行为”有小题大做之嫌,其背后的不合理和一刀切的删除实际上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更有可能激化学生和老师、个体与体制的矛盾。

第三层,探讨如何更好的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体制予以包容,老师有则改之,借钟美美之口,以正教育之风。

这样三个分论点不就出来了嘛,逻辑层层递进

►第四步:打好框架理好逻辑,写出一篇优秀的评论。

简单吗?希望大家这次作业都能用上这个简单明了的小方法。



  本次优秀作业学习  

理解个性,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

@王向上

不错,立意稍显普通,但观点清晰。

近日,网名为“钟美美”的黑龙江省鹤岗市【这个属于冗余信息,可以删除,新闻评论的事件描述不要一味的照抄材料,最好自己组合材料】男孩模仿老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钟美美”快手账号的粉丝数量猛增,但同时,有消息称,钟美美被当地教育部门“约谈”,并删除了相关模仿老师的视频【这里最好说一下钟美美为何被约谈,如何模仿老师?又是如何戳中教育局软肋?这样事件会更加清晰一些】。教育局声称,希望家长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可是何为“正能量”?钟美美发布的视频为何不是“正能量”?对“正能量”的局限定义岂非造成了思维的千篇一律,如此,何谈教育包容?【很好,这个反问非常好,掷地有声,夸奖】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一个多元的社会,要学会尊重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和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一个不是正能量,【病句,可以这么写: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意识形态去扼杀一切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举报、约谈、整改都是如此】把一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闷死,锁死,剔除掉。然后岁月静好,温水煮青蛙。但是这样的社会健康吗?我记得以为【?】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消灭尖锐的批评,那么温和的批评开始变得刺耳,消灭了温和的批评,连沉默都变得居心叵测,当沉默也被消灭时,夸赞的不够卖力,就是一种犯罪。【钟美美或许没有上升到社会批判的层面,但曾几何时连娱乐都无法容下的社会,又谈何批判?——举完例子之后一定要再一次论证你的观点,这样你的论证才是完整的】

当然,在发展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时,也要用正确的方法、适度的原则。在钟美美的快手道路上,自然会有唯利是图的商人抓住这一赚钱时机。在钟美美粉丝暴涨的同时广告主曾投资2000元,计划合作一个月,并且在其主页发现,钟美美的快手号上存在一条电子烟的广告联系方式。青少年和吸烟是绝对不应当也不可以挂钩的,这样的商业广告应当让我们警惕起来,不但要平衡学业和爱好的关系,更要极力反对利用青少年的盈利行为。【?你最后一段让我好迷惑,前面写那么好,最后怎么突然画风歪掉了....】

新闻评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就事论事,当你讨论一个点的时候,最好就这一个点深入讨论,而不要想全面兼顾。如果你这里可以顺着你刚刚说的教育、批判、社会声音进一步讨论,那这个话题就被你升华的很好了,结尾可以说一下呼吁,或者是大众的需求。

但你说的这个电子烟,就和你之前的论点格格不入,在你的整个论述里面显得非常突兀。本来你是可以拥有一篇45分的高分评论的。

打分:40/50



学学方法
再模仿学习别人的评论

下一次作业加油嗷


   晚  安  

📮

  秃头公益批改  

材料: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一些地方对地摊经济持支持态度,城市多了烟火气,也让在疫情中收入减少的人群多了一条谋生的路。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某知名互联网公司HR摆地摊招聘,美女街边摆摊卖茅台,还有开着豪车上街卖奢侈品的……这些事件在网上流传开来,带偏了地摊经济的节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