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震撼的考纲巨变: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距离中传考纲震撼变革已经过去快一周了。

是真的太震撼了,而且一次更比一次震撼:从加大复试的资料审核关注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到初试考纲惊天地泣鬼神的修改,好多考中传的弟弟妹妹这两天都在反复和我哭诉:

“花花,我感觉我被中传pua了呜呜呜。”

咱们先不说pua在这里的用法对不对,单纯说中传改革这件事,一方面考中传的学生肯定是处于极其崩溃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很多院校2020考纲尚不明了的情况下,除了考中传的同学们,考其他院校的朋友们也很担心中传的这种震撼改革会带来一定的蝴蝶效应波及到自己的报考院校。

报考中传的同学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些专注于中传的机构,像瓦叔的各种分析推送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另外关于蝴蝶效应,我的一点小看法:

今年前有清华取消新闻类本科,后有中传考纲大改:事实上新闻传播学教育现存问题、学界和业界的巨大鸿沟已经成为共识,论文写了好几年了,每年类似《2020年中国新闻传播趋势》这类论文里都会提到新闻传播的现行教育问题,或许2020年就是一次一一解决问题大刀阔斧搞改革的一年。

而中传的考纲变革,很有可能成为这第一声号角。

所以其他学校会不会变呢?我个人认为头部学校,尤其是学科排名较前(人大清北等)、相对来说有较强业内认可度(985院校),这两年研究方向较为前沿的院校(中山、深圳大学)等,存在变动的可能性较大。

那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如何应对这类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又对大家提出了什么样更高的要求?相对来说经验不足的跨考生要如何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尝试从中传的考纲入手,给大家做一点小分析,这篇分析一方面希望给报考中传的同学们一点点小建议,也希望让非中传的同学有一点方向感,不要胡乱的焦虑。


从考纲看新的人才培养方向
-
   #应试人才的真实悲伤#   

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给中传的这份新考纲划一下重点:

重点一: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结合我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特点,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解读一:这个考纲的变动看似很突兀,突然就开始强调人文社科基础,但实际上这也是这两年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方向:让传播学从应用学科向社会学科转变:刘海龙教授、胡翼青教授、彭兰教授、常江教授等很多学者都在重申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关系,以文化或者社会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媒介发展,因此对传播学的研究更加关注人文社科学科基础或许也是对近些年学者研习方向的一种传承。所以大家如果在阅读本院校教授论文时看到过类似的观点,比如「结构功能范式转变」「媒介化社会」等观点的,那就提醒你也要对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二: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

解读二:复试变革就很夸张,从前400+难进的中传到今天国家线就可复试的中传,果真是天差地别。但复试的一纸材料反而可能成为整个复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过往的科研成果、实践成果、大学四年的成绩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传倒是有些模仿了国外高校的申请模式,分数(雅思)是指标,指标之外你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那么大家的问题就集中在了:跨考是不是没希望了?根本没有相关经历该咋办这些典型的问题上。但每年跨专业申请国外院校的同学也大有人在,所以「本科专业」从来不是硬性指标,这次变革虽然看起来是残忍了一些,但实际上也回应了当下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日益见长的考研人数,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中传给出了答案:愿意为自己想要学习和工作的方向付出不仅仅是考试这一份努力的人;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渠道来自我培养并自我实现的人。

至于如何自我实现,如何为之努力,下文给大家慢慢说道。

重点三: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

解读三:学硕搞研究专硕搞时间的大方向没有变,但基于上文讲到的关于复试材料部分,可以推断学硕会更加看中是否有论文发表,是否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否有一些项目经验。而专硕则更加看重实习、作品以及个人实践。

重点四:初试考试内容变革为「主题写作」与「论说文」。

解读四:其实上面那些都是虚的,考试内容的变革才是最直观动摇到大家的部分,关于「主题写作」和「论说文」,我个人认为他们可能更偏向是一篇小论文,原本几道简答几道论述的题型虽然可以考察到知识面,但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思考,尤其是在目前频出的各类新传考研机构的情况下,整体答案的模式化较为严重,而「主题写作」和「论说文」能很直观的体现学生的文笔、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往简单了说是一篇高考作文,往难了说就是一份小论文。

要提出问题、深入分析、找到症结、给予对策。

提出的问题要深刻,分析的要透彻或者新颖,能通过分析找到独到之处和新见解,并且予以一定的建言献策——或许在这样的逻辑下才算是完成了一篇相对比较完整的主题写作。



总结:中传的这份新考纲给了我们几个重要信息:

❗️ 注重基础,尤其是注重人文社科基础,但这不意味着传播学不重要,大家都知道传播学本身就是十字路口学科,来源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分支,所以大家在进行基础知识挖掘的时候,还是应当以传播学的奠基学科为核心。考中传的同学肯定是要看中国文学史之类的书了,其他院校的同学建议深究一下传播学的起源与脉络,关联学科做些补充理解。

❗️ 注重理解和思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答题式」思考,看到问题单纯的去想在答题里如何呈现,而是要综合各种知识进行深入剖析,行业现象社会现象都是如此——其实这也是我们在今年年初就发现的问题,上半年我们的很多推送写的很意识流甚至连分章节都没有,其实也是想尽可能去为大家呈现思考的过程,以及思考是如何进行书面呈现的。

❗️ 注重培养自身:能搞论文搞论文,能实习就实习,啥都没有的话至少大学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社团活动参加一些。



初试的新需求
-
   #学会思考从来不是玩笑#   

今年成绩出来之后我做了一条这样的推送:
我真的很努力的写完了卷子,感觉也不错,可我为什么只拿了这么低的分数?

后来在某次的讲座上,一位业界大佬级的教授说过这样的一席话:“研究生考试考什么?并不是考你会不会背这个知识点,而是在于你能不能对这个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现在流行看论文,这个肯定没问题,但是大部分同学是看文论文背论文,背完论文默论文:老师批卷子一看,豁这不是我自己的论文吗?没意思,下一个。

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一点点中传增加人文社科的目的:拓宽知识面意味着思维的拓宽,唯独的拓宽,从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到大家都熟悉的福柯本雅明,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海德格尔、孟德斯鸠、维特根斯坦、黑格尔等等,那学科的边界从某种程度上就被拓展了。

那我们要怎么办?

中传的同学跟着中传给的大纲走,瓦叔的建议也非常好,我是瓦叔自来水...总之第一年试水,除非真的学术视野极其广、本身功底很深厚的同学,其他同学大家别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难我难。

你从头开始的庄子墨子王阳明,别人也是。

非中传的同学,首先先确定自己的学校是不是很前沿,如果是一向中规中矩从没搞过幺蛾子的院校,大可不必焦虑,按部就班即可。但如果是一向喜欢鬼畜命题的学校,什么南大苏大暨南啊,建议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补充论文,尤其是刚刚我提到的那些喜欢搞媒介社会学科大佬的论文,并且不要一味的摘抄论文,我建议是大家把几个大佬的各种观点做一个统一的摘录、合并、一方补充另一方,再加些自己的思考,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加深理解了。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阅读《对空言说》之类的传播学系补充读本,更加深入的理解整个传播学体系。

3、如果没空阅读,最好也是对各个学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做深入挖掘,这个推送帮你们安排上了,等我们。

4、一定一定一定发生任何社会事件、社会热点的时候,自己尝试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根结在哪——不要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传播学考点范畴内,尽可能的天马行空,尽可能的运用你会的各种知识(如果你会的不多,那么回到第一步,先看论文、看书、补充)



复试的新要求
-
   #必须给自己整点加分项#   

复试的材料部分难倒了不少同学,我也废话不多说了,给大家几个相对来说可行的小建议。

对于本专业的同学来说:

首先是尝试发表一篇论文,并不一定需要c刊,你发表的刊物决定于你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水平和关系。那么你就需要有一位指导老师,一般情况下学校老师都会有论文任务,你可以找一位你熟悉或者相对感觉好说话的了老师,和她说明你的情况,并表示如果老师有意向或者有项目,自己或许可以帮忙。

如果这条路行不通,那请务必关注你的毕业论文。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会拿去发表,至于如何发表也和你的毕业论文导师有关,既是在复试过程中你的毕业论文还没有完成成形,但一个好的选题、有声望的导师都是加分项。

最后一条路,自己花钱买版面发论文。这种渠道是存在的,你的老师一般会知道,你的辅导员或者校组织的同学也有可能知道,如果上面两条路都行不通,那只能自己见机行事——比如听说身边同学发了论文,赶紧凑上去问题问。

除了科研,本专业的同学在实习、作品方面几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请务必关注自己的平时成绩,积累自己的各种作品,以往的实习最好有证明。目前八月份去实习可能性不大,但考试结束后的十二月到三月会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一定要好好利用。

对于非本专业的同学来说: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跨考就毫无优势了,恰恰相反,在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今天,新传作为一门文字性的基础学科门槛相对较低,反而是商科甚至技术背景会更加有优势,外语背景也一样。

所以对于跨考的同学,几个小建议:

首先最好是对本专业有相对来说成熟的了解,不要问到为啥考新传的时候回答老师:“因为本专业学不明白”,那你可能就直接gg了。任何时候学习能力是相通的,本专业学好是巨大的加分项,关注自己的绩点和学术成果。

其次是自己努力找到自己本专业和新传的交叉点,学计算机之类的想想大数据,学商科的想想广告和传媒经济,学纯理工科什么物理化学生物的,那就关注一下自己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每个学科都是有优势的,交叉路口的新传就是这么通用。找到交叉点,然后搞点小成果,论文搞不出来,搞个研究设计甚至假说也成立。

总之记住一句话没,虽然术业有专攻,但今天明显是一个融合时代,媒介融合、技术融合、考试当然也可以融合。

这就是本花对这次中传变革的全部思考,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顺便一提:我刚刚含泪考完了腾讯今年的产品经理培训生考试,面对40道数字逻辑题欲哭无泪——纯新传其实已经快没人要了,运营都需要会点大数据了,大家真的别焦虑。

跨考说不定还是优势呢。

    晚   安   




啊对了
明天秃头所的实务班就要正式开班啦!
末班车
真的不赶一下吗?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