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有一些你必须要记的名词解释。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

点赞这条推送

九月一定要顺顺利利啊

-

昨天花总给大家做了暑期复习进度调查👉🏻所以激情会消失,对不对?,那今天干脆就来讨个好彩头,从背诵几个最新、最前沿的名词解释开始?

名词解释的撰写大概分为这样几个步骤:一是概念、含义;二是特点、作用、影响;三是未来展望和期待。不是说所有的名词都能够包括以上的内容,所以可以择其中之三四点进行知识的组织。

如果你觉得名词解释很简单,那就绝对是陷入了它「分值少」的误区里了。其实名词解释想要写好,也讲究非常深厚的知识基础。最起码是能够明白以上讲的几个版块中的大部分内容。

比如接下来要讲的第一个「Vlog新闻」,就必须要解释清楚Vlog是什么、Vlog新闻是什么、Vlog新闻的作用和特点、缺点以及Vlog新闻的应用和媒体融合发展转型的可能。

往小了说,名词解释就是5分、6分的事情,但往大了说,每一个名词解释就像是浓缩咖啡一样,每一个知识点其实都已经蕴含于其中了。

顺便提一句:秃头所名词解释小册子9月10日可拍!冲鸭!!



-

  Vlog新闻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网络视频日志,兼具记录性与人格性等双重特征。在此基础上的Vlog新闻即将Vlog这种独特的视频内容应用于新闻呈现与新闻表达中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模式。Vlog新闻的制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新闻事件的记录,以其主观化、视觉化、情景化、体验化的特征和独特的视角给予用户代入感。因而相对于传统短视频新闻,Vlog新闻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难免会出现较为主观的新闻判断,更常用于新闻事件的记述,而非评述。此前两会期间中国日报记者小彭便以Vlog的形式报道两会并获得广泛好评,Vlog新闻可以说是当下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一次新闻创新尝试,但是否会成为主流新闻报道模式还有待讨论。

-

  粉丝工业  

粉丝工业是粉丝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出现的工业集群化生产的经济样态,即在原有粉丝文本创造变现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内容生产、经营、营销及再创造为核心的完整粉丝内容生产链,涵盖了上中下游的一系列内容运作,并整体呈现出社群化、工业化、集约化、狂欢化以及内容同质化等特征。粉丝工业兼具了粉丝文化的创造性与文化工业的同质化,在内容上表现为刷屏等互联网狂欢行为,在组织上则表现为相似的社群文化与群体价值。

正如TFboys的粉丝在自己的偶像庆生时进行的大型营销战略,即带有粉丝工业的特征。粉丝工业是粉丝经济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虽有利于粉丝经济与粉丝文化的蓬勃发展,但无疑也会导致大量泛娱乐化等内容充斥互联网空间——如何既兼具青年亚文化的抗争属性,又促进粉丝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变现,是未来的粉丝工业应思考和转型的方向。

-

  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过程。在数字化时代的巨大鸿沟下,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在媒介使用、信息内容接触等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传播隔阂,与以往的顺向培养方式不同,文化反哺是逆向且单向的文化输出过程,并在此输出过程中弥合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媒介、文化等隔阂。作为社会情感连接与文化建构方式的文化反哺实际上承担着社会发展的粘合剂作用,它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在社会各个年龄层次有序的传播,并有利于消除由于年龄产生的媒介接触困境,并进一步有利于弥合社会数字鸿沟。

-

  Z世代  

Z世代是指出生在 1995 年到 2010 年之间的、在移动互联环境下成长起来、受智能手机、平板等信息传播工具影响较深的一类年轻人。Z世代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追求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偏爱娱乐化的表达与内容,倾向于精神性的符号消费,是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与消费者。Z世代往往更注重精神体现和碎片化的内容拼接,当下短视频、视频弹幕以及Vlog的兴起都与Z世代的消费习惯息息相关。一方面作为媒介的核心使用者与亚文化的创造者,Z世代影响了新闻的话语风格以及传播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小众文化的崛起,如综艺《乐队的夏天》的走红。另一方年Z世代独特的 价值观以及消费理念也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或是带来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对立。只有对Z世代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发挥出社会中坚力量。



-

  品牌出圈  

品牌出圈是指品牌价值外溢,吸引目标消费者之外用户,并不断拓宽品牌传播 圈层的过程。品牌出圈能够有效的拓宽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并延伸品牌的产业链,促进品牌进行泛市场化传播——无论是传播尺度还是在价值尺度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目前最为常见的促进品牌出圈的方式即进行跨界营销,将不同品牌不同的目标消费者进行叠加,促进品牌在其他群体里的快速传播,如优衣库和大量IP生产的联名T恤,便是优衣库借IP进行的品牌出圈行为。


-

  VSO  

VSO是语音搜索优化的英文简称,与SEO(搜索引擎优化)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提高搜索排名相似,VSO是在目前的以语音搜索为主流搜索趋势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搜索引擎优化的垂直分类,可以说是SEO的一种衍生产物。当语音界面平台Alexa、Siri、谷歌Home、Cortana、Bixby和Watson兴起之后,语音技术的革命即将到来。VSO支持用户利用语音进行相关搜索,其适用场景较之需要输入文字或图片的其他搜索方式更为广泛。著名车载搜索引擎Audioburst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音频索引,使搜索引擎更容易找到消费者想要的内容。未来,VSO的发展将更为完善,以更优质的内容创造、站内锚文本等为核心的优化技术将转向以适应语音的类似长短句以及特定语气词等特点为主的变革方向。

-

  AI主播  

AI主播又称人工智能主播,指的是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技术主导下,协同算法程序、语音系统等多种新技术手段研发而成的拟人化仿真主播形象。AI主播的运作流程包括采集端向生成端输入几本数据信息,如新闻稿、播报设置、播报事件等,拟人化AI主播以智能化的终端模拟形象播报新闻。AI主播由于以算法机器背景为支撑,具有相较于传统人工主播效率更高、精确性更强、更加客观和用户匹配性更高等优势,并且倒逼着新闻人提升自身能力。但同时,其也无法具备人工主播所拥有的人类思维,无法适应更为灵活和深度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及诸如版权、新闻责任归属等伦理问题。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从业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新闻业的社会责任。

-

  四全媒体  

“四全媒体”指的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其中,全程媒体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都要在传播链条中,突破了时空尺度;全息媒体指利用诸如人工智能、VR、云技术等媒介技术手段创造新闻呈现形式的新样态,突破了物理尺度;全员媒体指万物皆媒,突破了主体尺度;全效媒体既指媒体功能的全面化,又指传播效果的精准化,突破了功能尺度。四全媒体的提出对于我国媒体融合实践进程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去年的国庆大阅兵中,央视新闻通过对阅兵的全程直播、多重新闻呈现形式、激发多元主体创作能力以及进行全方位的精准传播,充分凸现了重大媒介事件的仪式感。可以预见,“四全媒体”的概念与我国未来媒体融合发展休戚与共。

-

  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主要是指面对社会危机时,企业、政府机构或其他主体如何采取相应的传播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对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影响,并使其转向相关利好方向,多用于政治传播或商业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其特点是具有突发性、聚合性、迅捷性和牵连性,其与风险传播具有一定区别。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危机传播得以出现,目的是方式类似危机的产生,并预测采取措施的价值。目前认为,进行危机传播时应遵守3T或5S原则,即通过及时真诚、准确有效的信息告知,主动承担相应责任以获取社会信任或谅解。2019年发生的多起国际知名品牌侵犯我国领土完整事件,其中纪梵希、蔻驰等相关品牌的道歉声明便是典型的危机传播案例。

-

  赛博格  

赛博格(Cyborg)被认为是一种人类与技术融合的生化电子人,即半机械生物。该词最早源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太空飞行试验,由“cybernetics”(控制论)及“organism”(有机体)两个单词拼凑而成。著名跨学科学者唐娜·哈拉维在1985年发表的《赛博格宣言》中将其完整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产物,例如安装了假牙、假肢、心脏起搏器等机械物的身体,这些身体模糊了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赛博格的特点是科幻、融合、性别模糊。近几年,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有学者将赛博格的概念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由技术和人融合所塑造的新型传播主体。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传播学研究将融入以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重新挖掘身体的传播价值。

-

  计算新闻业  

计算新闻业又称智能新闻业,指新闻报道运用人工智能手段等计算方式发掘原先无法进行报道的事件,挖掘更深度的事实。其中,技术主要以使用计算方式的新闻业和进行有关计算的新闻业两种方式辅助加持新闻报道,包括计算图像生成、自动化机器写作、自然语言生成、受众数据搜集分析和可视化,以及进行虚假信息的事实核查、合成数据等相关内容。例如,《华盛顿邮报》2019年成立的计算政治新闻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并开展一系列实验以支持2020年大选前邮报的数据工作。将来,技术与新闻业的融合将会愈发深入,但其中所需考量的技术的负面影响及新闻人的职业培训和角色定位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

  合成媒体  

合成媒体即由算法创建或改动的媒体,包括语音合成、图像合成等各个媒体层面的内容集合体,包括技术驱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加持等特点。2007年由Crypton Future Media开发的以语音合成程序为基础的音源库——初音未来,以及于1998年发行第一首单曲的英国虚拟乐队Gorrilaz,即为典型的早起合成媒体案例。目前,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机构开发的AI主播均为合成媒体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发展。但是,合成媒体所带来的语音欺诈、机器图像生成导致的虚假信息、视频造假等问题也成为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造性可能,避免其产生的消极作用,是对于任何技术讨论的应有之意。

-

  建设性新闻  

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概念是由丹麦学者海格拉普率先提出,其定义是倡导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以“建设性”的新闻标准补充传统新闻价值标准,应从几级新闻学中汲取灵感,应更多地关注那些积极的、有鼓舞作用的和基于解决方案的新闻。同时,该理论认为,关于死亡、破坏和社会苦难的故事可以与鼓励性的、建设性的新闻报道相平衡。建设性新闻的四个分支为对策新闻、预期新闻、和平新闻和恢复性叙事。其核心理念包括问题解决导向、面向未来、包容和多元、民众话语赋权、引导公民讨论和协同创新。目前,学界对于建设性新闻的定义仍不清晰,没有权威性表述,并且其概念与对策新闻、公共新闻的概念区分较为模糊。因此,建设性新闻仍需从业者的不断创新和实践,以及研究者的更多的权威叙述和讨论。

-

  媒介考古学  

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的概念脱胎于“电影考古学”(archaeology of cinema)和“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of knowledge),旨在考掘历史上失落已久、转瞬即逝或止于想象的媒介物,是一种以媒介物质为中心的、回溯-前瞻式的研究取向。媒介考古学的特点是有意避开典范媒介,致力于寻访那些湮没无闻的媒介物,通过拼接碎片,追溯历史和重估价值等方式,试图梳理出那些被遗忘、被忽视和被遮蔽的历史线索,借此拓展新兴媒介的研究空间,力图恢复媒介的物质性、寻访媒介的异质性、捕捉媒介的复现性等。媒介考古学的代表学者包括德里希·基特勒、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等人。代表作有帕里卡出版的《何谓媒介考古学》、埃尔基·胡塔莫等人主播的《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和内涵》等。目前,媒介考古学在国内的研究所止于译介,尚未有系统性的脉络梳理与价值评判。

  晚 安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