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巴菲特的滚雪球,依旧改不了当韭菜的命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是副标题: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财富才是人类在每个世纪都会关注的永恒话题,无论是谁,只要他是巨额财富的创造者,人们总会有兴趣知道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中国应该是股神巴菲特的第二故乡。高盛数据说全球目前有200万人是巴菲特信徒,其中30万是中国散户。

作为总被当成韭菜割的小散户,於我心有戚戚焉。

在投资圈,巴菲特是永远屹立不倒的大神级人物,只要他买的股票,跟着买就好——只是苦于不能第一时间知道。巴菲特更广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八卦故事,是“巴菲特的午餐”——想和巴菲特老爷子一起吃顿饭么?那就参加百万美元起的竞拍吧,价高者得哦。无论公益拍卖午餐时间的初衷是什么,这种“兜售午餐时间”的行为本身,已足够我们消化吸收一段时间了。在我们所熟悉的文化里,几乎没有人敢这样做:可以在餐桌上谈事情,可以在餐桌上有交易,但是如此直接的拍卖“午餐时光”,堪称壮举了。

我假想了一下如果我能免费和巴菲特一起吃顿午饭我会问些什么呢?一时间竟然想不到要问的问题——这大概也是我始终是股市韭菜的重要原因了!

从巴菲特竞价午餐这件壮举往回倒一倒,所有其他巴菲特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壮年时期的各种投资案例,也就都能合理的接受并体会了。只是读这本书最大的心酸在于,本书的读者永远成不了巴菲特,韭菜永远是韭菜。

巴菲特是非常“算计”的,他对消费的吝啬也是名声在外,比如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的外出住宿,甚至为了十几美元的杂志订阅费会磨刀霍霍的准备跟杂志社打官司,看到巴菲特的这些“段子”,我想起一位做生意的同学跟我讲过的一句话:一分钱也是钱,一分钱也没有人白给你。掌控金钱的人能够准确知道自己的需要,被金钱掌控的人反倒迷失在消费里,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因此,在双11疯买节前期读到这本书,也及时遏制了一部分非理性消费,甚好。

妈妈总是有本事把所有的书籍都读成育儿书。读《滚雪球》里巴菲特的成长故事,总会忍不住记录下一些育儿体会和提醒。书中写着初上大学的巴菲特,因为不能很好的打扫宿舍卫生而被室友嫌弃-—读到这一段读书笔记马上写到:要提高自家熊孩子打扫卫生的能力;继续读下去,最终是室友受不了而搬出去,巴菲特继续投身于他的股票研究,找了个人帮忙打扫卫生——读到这里继续写下笔记:不要按照完美模式去培养孩子,也许他继承了妈咪的数学基因,又继承了他爹的语文基因。

另外一点关于怎样教育孩子金钱观的收获是:既然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自力更生,能够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好,那么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钱的问题。他早晚得跟钱打交道,与其被灌输了“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不如早点教会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