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阳初的故事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我很想跟你说说晏阳初的故事。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最大的区别是,孩子喜欢听爸爸妈妈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神仙的,动物的,五花八门的,并且会信以为真;

大人不大容易相信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慢慢开始只喜欢听关于人的故事,即便如此,也常常会对故事发问:这是真的么?

不过,晏阳初的故事,却是老少皆宜的,即使大人不相信,即使小孩觉得故事有些枯燥,我还是一厢情愿的想让大家听一听他的故事。我相信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从他的故事里得到自己的理解,得到不同的启迪。

第一次听到晏阳初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已经36岁了,毫无疑问,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我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有何丰功伟绩,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了解到他的故事,只是因为当时正在坐地铁里,手里拿着一本《读库》杂志,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话说晏阳初。

在这个年龄里听到他的故事,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也不算刚刚好。只是觉得,他的故事让我放下了很多焦虑,多了一份从容,开始笃定人生有轨迹,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开始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自有其价值与使命,如果你认识到自己这一生应该做的事情,那就坚持做下去,不要徘徊,不要犹豫。

01

100年前的90后求学路

1890年,晏阳初出生在四川一个私塾先生家里,算起来,他也是19世纪的90后。

不过,不同于20世纪的90后可以自主选择生活与学业,可以在太平盛世中规划真正能够彰显自我价值的人生路线,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末期,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即将开打。对于出生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90后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他们首先要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活下来。

晏阳初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这算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可以在家跟着父亲学习,启蒙教育基本由父亲一人完成。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

19世纪初,有西方的传教士进入四川地区,他们创建学校,接纳适龄学童到此学习。晏阳初就被父亲送到了这样一所教会学校。

这所学校距离晏阳初家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在哥哥的陪护下,他们两个人走了一个星期,终于抵达。那一年,晏阳初13岁。

少年晏阳初在离家后的第一个夜晚里哭了起来,哭声传到了牧师那里,牧师对哥哥说:或许你的弟弟并不适合一个人待在这里,独立性不够,你还是把他带回去吧。

如果晏阳初就此便跟哥哥回到老家去,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了,我们不知道是哥哥的劝慰起了作用,还是晏阳初不想再重走那一百五十公里的山路,总之,他又试了一个晚上,这一次,没有哭,最起码,没有让牧师听到哭声,他忍住了。

没有玩具的陪伴,没有电话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13岁的晏阳初,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开始学习英文、算学、历史和地理,以及教会学校里的特色教育:唱歌。他在这里学习了四年,之后,又到成都另一间洋学堂学习了两年。

21世纪的小孩都被爸爸妈妈早早的送进各类英语培训机构里,这个世纪的人们甚至发明了网络上课的新方法,各种英语学习软件、英语动画片铺天盖地,上英语课所需花费也是不菲的。即使这样,学习的效果恐怕也常常让父母们摇头叹气。

没有这些时髦、先进的学习工具,六年在洋学堂求学的经历,让晏阳初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甚至在成都谋得了一份教授英语的工作。我尚未查到晏阳初有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仿佛21世纪的父母都有些迷信方法的,总觉得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是方法不得当,或是起步晚了,以至于总落在人后,甚至提出了一个特别吓人的说法:输在起跑线上。

对比晏阳初的英语学习,他从13岁开始,而不是三五岁就坐在教室里叽叽呱呱的学;猜测他的英语听力,应该主要来自授课老师,毕竟是传教士的学校,每日与老师在一起,练习的机会较多;没有父母盯着,那会儿估计也不像今天这般,有海量的英文绘本可以阅读,恐怕英文版的圣经是唯一的课外读物了,但是不妨碍他的英语学习日益精进,甚至还找到了一份教授英语的工作。

此时已是1909年,时间已经步入20世纪,两年后,民国政府成立,清政府结束统治。在成都打工教授英语期间,晏阳初被一位牧师推荐,前往香港进一步求学深造。从成都坐船先到上海,再从上海坐船去香港,经历四十多天的时间颠簸,晏阳初来到了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求学地:香港。

香港学校对学生有入学测试,根据测试的内容,晏阳初从补齐短板开始,努力学习香港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水平要求,最终考入圣保罗书院,学习政治学。几年后,又从香港来到美国,继续深造。

这其中有一个入学插曲,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确实有点意思。

原本晏阳初想要去的美国学校,是奥柏林学院,他以为那所学校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这样可以减少学费、生活费的压力。在前往美国的轮船上,他听说耶鲁大学同样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又改去申请耶鲁大学。但是,他在香港的学校为他开出的入学推荐信里,抬头写的都是奥柏林学院,而不是耶鲁大学。让我不敢相信的是,耶鲁大学在面试了晏阳初之后,竟然没有嫌弃他“不够诚意”,录取他了!不但如此,甚至允许他分期付款缴纳学费!

我常常怀疑这段记载是否如实,因为在我读到这篇文章几天之后,有位家长跟妈妈们分享如何让小孩子在“小升初”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其中第一条就是“让学校感受到你的忠诚度”,那位家长说,“如果你把学校当备胎,学校当然就把你先淘汰”。回想到考大学时填报志愿也是如此,第一志愿填报了同级别学校的A,便失去了再去同级别B学校的机会,一旦考不上A,只能名落孙山,被再低一个级别的学校录取。

总而言之,晏阳初就这样在耶鲁大学开始了一段新的求学生涯。靠着爱唱歌也有好嗓子的天赋,他甚至在学校唱诗班找到了一份工作,为自己贴补了不少生活费。

美国的求学经历,让晏阳初感受到了与晚清政府统治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耶鲁课堂上出现的美国前总统老师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更让他看到了不同政治体制下的人生价值观。

02

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向欧洲输送了大量劳工,因为协约国一方的英法两国劳动力急遽锐减,急需人力资源的补充和支持。北洋政府招募十几万劳工,从威海出发,颠簸三个多月,冒着被德军轰炸的危险,终于抵达英法两国。

晏阳初在美国求学的时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美国派出军舰护送各路义工去法国,晏阳初也登上了其中一艘,到法国为那里的中国劳工提供志愿者服务。

在四川读书的时候,晏阳初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宗教团体会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为那里受苦受难的人们提供帮助。在宗教人士看来,他们或许没有能力阻止战争,但是他们却有能力减少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中国劳工在法国所从事的工作,是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修筑道路,挖掘战壕,运输物资,甚至是掩埋尸体。在异国他乡的这种高强度工作,又加上语言不通,劳工们的悲惨处境可想而知。

抵达法国的晏阳初,为劳工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帮他们写信,因为远在海外打工的中国底层劳工们,不要说写信了,他们可能压根就不识字,是真正的“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认得。

20世纪初的中国,不像今天这般发达,到海外工作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家里报平安,或者打越洋电话,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短信、照片,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那个时候的海外劳工,能给家里写一封信,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于是晏阳初帮他们做这件事。

从最初的帮忙写信,到最后转变为开办识字班教他们写信,晏阳初希望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来没有上过学堂的劳工们听说晏阳初要教大家识字写字,都觉得他在开玩笑,“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一位劳工说,“我们怎么可能学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劳工队伍里有一些人愿意尝试,大不了再做回文盲,又没有什么损失,万一学会几个字呢?

一些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坐在了晏阳初的识字班里,四个月下来,真的有人学会了,并且能够自己给家人写一封信。

这件事马上就在海外劳工圈里成了大新闻,好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池塘里,马上引起了联动反应。从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到第二期几百个人要学,再到第三期上千人报名来学,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劳功门,好像被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知识,从自己亲笔写一封家书开始,他们感受到了文字的亲切,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在晏阳初组织劳工上课的过程中,又有一件事情,让我这个大人觉得“很是有些不可思议”。

上课学习的劳工,在回到集体住宿的营地之后,会拿着课本复习,甚至大声的念出来,希望自己可以记得更牢更扎实。负责看管这里的英军长官科尔少校听不懂中文,劳工的大声朗读,在他听来就是“大声喧哗,违反纪律”,得知这些吵闹的劳工都是因为上了晏阳初的识字班之后,他把晏阳初找来质问:你在搞什么呢?!

晏阳初便把识字班的前前后后经过如实告知,这个英国人科尔听完以后,非但没有觉得晏阳初在给他添乱,反倒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帮助晏阳初一起做,不应该仅仅在一个地方搞,而是有必要推广普及到英法两地近二十万华人劳工群体中去。

科尔向英军总部提出建议,由总部帮忙发出公告,帮助晏阳初招募中国留学生作为志愿者,加入这项事业中来。科尔为什么会帮助晏阳初,为什么要把这件工作推广到更大的范围里呢,无论科尔的初衷是什么,在客观上,他的确帮了一个大忙。

当劳工学生规模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晏阳初凭借一己之力,或许可以将识字班勉力维持;当识字工作要面向二十万人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晏阳初需要更多的人帮忙,他需要组织一个有效的团队,大家各自分工,将这件事情运作起来。

招募志愿者的榜文发出去之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们积极响应,很快就招到了一百多个学生,其中还包括仍在读书的林语堂——他后来成长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

除了招募中国留学生做老师以外,晏阳初想出一个更加便捷的“产生老师”的办法,那就是,在劳工学员中培育优秀的力量,让他们承担教师的角色,将自己掌握的几个字,教给身边人。教学相长,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劳工学习的热情。

一些识得更多字词的劳工,在家书之外,也可以写一些其他的东西,他们用质朴的文字,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简短的好像21世纪微信朋友圈一样的文字,穿越100年来到我们面前,读来仍受震撼:

一开始以为西人脑力必然十分强壮,相处日久之后,方知道其他他们并不比我们高。若有机会受教育,回国之后也能有所作为。

又如:

出国之后见到各种先进的机器、农具和军事设备,大长见识,回国之后可以开导亲友。

我们不知道这些劳工后来的命运怎样了,在20世纪初的历史记载中,他们是以群体印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在彼时的欧洲人眼里,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在一些人看来,甚至带着愚昧和落后的形象。没有人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也没有人会记录他们个体的人生轨迹,一些公开可以查询到的零星资料里显示,很多劳工客死他乡,或是累死病死;一些人留在了那里,从社会最底层做起,成为第一批远赴欧洲的移民。

03

愚、贫、弱、私

在法国的这段经历,对晏阳初的影响很大,也让他很真切的感受到了对于底层平民来说,知识的宝贵和所能启发的巨大能量。后来晏阳初将中国底层民众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四个字:愚、贫、弱、私。

愚,就是知识贫乏,不但不识字,更不知道大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何谈科学与技术;

贫,是财富上的贫穷,底层民众每日以填饱肚子为最大心事,挣扎在温饱线上,仅仅是活着而已;

弱,是身体上的孱弱。贫穷落后的整体环境下,人们的医疗与卫生条件更是惨不忍睹,由此导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私,是指缺乏公德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晏阳初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用于改观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后世的学者在评论晏阳初对平民认知的结论时,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他的认识是片面的,且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只不过是基于一个基督教徒想要传播宗教信仰而找到的途径罢了。无论人们怎样评价他,通过他在定县所做的努力和真正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底层民众识字是一个开始,识字以后,人们才有可能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打开一扇窗户,通过书籍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是帮助自己建立一套看世界的思想体系。

1922年晏阳初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3月他转到湖南长沙组织平民教育讨论会,并在长沙推行他的《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不久他筹资组建了200所平民学校,先后招生2500余人,在长沙实验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就曾经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晏阳初在长沙的平民教育运动。一些毛泽东研究者认为,毛泽东正是受到晏阳初思想的影响才觉悟要以简单、务实和经济的方式真正地打到民间中去。1923年在长沙获得成功的晏阳初来到北京,在文化名人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以及时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于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平教会成立后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华南等地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即将拉开大幕,四处都暗藏着不安的躁动,关于底层民众的不识字的问题,少有人关心。晏阳初发出了一份招募邀请,希望寻找到志同道合之士,共赴河北定县,开启一场旨在帮助底层民众改变生活现状的尝试。

改变,先从真正的了解开始。

晏阳初和他的团队为定县拟定了完整的实施计划,第一步工作,是扎扎实实的调查与摸底,涵盖这个地方的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农业结构、人口规模、历史风俗等等;第二步,结合调查所得,进行梳理分析,对症下药,开展四项教育。

一是文艺教育。在识字的基础上,甚至编排剧本,让农闲之余的农民,可以参加排练与演出。艺术是相通的,即使没有上过专业音乐学院的人,也会喜欢唱歌,也有唱歌非常好的,对于底层民众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识字、唱歌、写几首打油诗,在忙碌的农闲之余,这些活动渐渐成为受欢迎的“农闲娱乐”方式。

二是生计教育。第一次读到这个部分的资料时,我也很是怀疑:难道大学里的教授,会比一年到头在地理劳碌的老农民,更会种地么?实践再一次证明:知识就是力量。这个知识,既有植根于田间地头的实践出真知,也有科学殿堂里的探索出真知。传统的农业,更多仰仗“老天爷的脸色”,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专业的农学博士们,则让农民有了更多的方法去提高产量,去抵御虫害风险。给底层农民带来了真真切切的“生存技能教育”。

三是卫生教育。讲卫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便教小朋友们如何正确的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在20世纪初的中国贫困乡村,人们的卫生意识依然非常淡薄,人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但是却忽略了井水和厕所的“安全距离”,由于缺少消毒和隔离的概念,以至于交叉感染成了家常便饭。于是晏阳初便和他的伙伴们一起,从搭建医疗保健体系开始,从引导和预防入手,宣传卫生知识,给予人们健康和疾病治疗保障。

四是公民教育。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同身份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认知。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人也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相互矛盾的“古人说”总是充斥在我们耳边,似乎都有道理,也似乎都有些局限性。晏阳初推动的公民教育,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些“公德心,少一些“狭隘心”。

即使在100年之后再看晏阳初推动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也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偏远农村,依然有不识字的人,依然有非常留后的卫生观念盛行,因为人们会认为“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是正确的”这样偏执的观念;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里,基于社区的卫生教育依然值得提倡,只是内容要与时俱进,例如社区垃圾分类,促进有效物资回收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基于公德心的公民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必不可少的。城市里常有遛狗不栓绳导致狗咬人的事件发生,一些小事的背后,其实是公德心缺乏的具体表现。

晏阳初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 “南陶北晏”。他于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那时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1949年后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不久又赴美国,移民美国后,他继续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在他的协助下,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等欠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类似计划。1967年他在菲律宾创建了国际乡村改造学员,让这里成为全世界乡村工作干部的培训中心。

1990年,晏阳初先生以百岁高龄在美国仙逝。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