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城夏氏宗祠的兴衰

 村头月夜夏忠联 2021-05-18

       永城夏氏宗祠,是太始公夏良胜后裔之宗庙,是永城、亳州、宿州、商丘、萧县等地夏氏族人祭祖的圣地。宗祠位于酂城土城墙西南300米处夏庄(夏竹园),明清时期老官道南侧,311国道酂城镇电管站附近,北枕古酂城,南抵古浍河。

明朝时,永城夏氏先祖中出现了取得功名的祖先,比如三世祖夏宗寅和六世祖夏震,宗寅公为明汉川县知县,夏震公为北京南城兵马司副指挥,夏氏先祖人才辈出,有了建立夏氏宗祠的愿望。但明朝政府不许普通百姓修建宗祠,直到明嘉靖帝发布思恩令后,修建家庙之事提上议事日程。

永城夏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0年左右),初建时,规模较小。后随着社会发展,到了明万历年间,有八世祖夏敬承(万历甲午举人)扩建夏氏宗祠。同时在夏黑楼(柳涧沟)建北夏庙,在亳州观塘刘集大夏庄建南夏庙,从而形成南北两庙,中为宗祠的态势。斗转星移,各个世系的先辈,对永城夏氏宗祠不断进行扩建,鼎盛时,有坐北朝南的祭祀大殿三层,东西厢房设立佩殿,正门有三间前殿,牌坊一座,所有列祖列宗的坟莹,种植了柏树数百株。

夏氏先祖还对祠堂管理进行分工,酂城小隅口路西留守始迁地的夏氏18世夏家友、夏家俊两兄弟,历代担任永城夏氏族长。酂城镇夏庄村(夏竹园)夏氏先辈,负责接待工作,当时有永城、亳州、宿州、商丘、萧县等地本族家人,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祖。几百年间,也有其他姓氏的人看护宗祠。清朝中后期,永城夏氏宗祠有祭祀房几十间,两人合抱的柏树几百株,坟莹数百座,墓碑上百块。最后几代看护夏氏祠堂的人家,是逃荒落户酂城的外地人,其中,居住在酂城西城外的贾氏人家,贾斌、贾永正几代人看护夏氏宗祠。

清朝末期,时局动荡,宗祠管理松懈,建筑逐渐破损。民国十六年,武汉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冯玉祥进军河南奉系。号称河南王的民国军阀冯玉祥下令,扒掉永城夏氏祠堂,兴建学堂。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河南王冯玉祥,扒了庙堂建学堂。永城夏氏宗祠首次遭到重创,当时只保留三间前殿,永城夏氏宗祠从此一蹶不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不误正业的夏氏族人倒卖宗祠里面的古树,几个夏氏长辈合计,只好按家族片区,无奈地把祖林的柏树和祖产作了分配,仍保留三间前殿拜祖。解放后,永城夏氏祠堂看护人贾姓人撤出。1960年前后,三间前殿破败不堪。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加上后来道路建设,永城夏氏宗祠被彻底清除。祭房被扒,坟莹被平,墓碑被砸。从此,兴盛450多年的夏氏宗祠,彻底灰飞烟灭。

采访人:永城夏氏23世夏世界

口述人:夏西振、夏九江、夏九先、夏西灿、夏九发、夏西汝、贾永正

撰写:永城夏氏23世夏世界

修改:宿州夏氏22世夏忠联

2019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