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功成身退的5个名人,个个都是智商情商爆棚,堪称经典

 edenclub 2021-05-18
伴君如伴虎,历史上上演了太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大戏,发生过很多功高震主被皇帝算计甚至杀掉的故事:文明的如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暴力的如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更不用说韩信、白起、年羹尧等等最后落个家破人亡下场。当然也有一些看透形势的人能够明哲保身全身而退,最终躲过灾祸安逸终老,下面说的这几个功成身退的故事都是教科书般的操作。
八面玲珑,消除猜忌。
王翦是秦朝时的名将,曾帮助秦王嬴政一举灭了五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翦善于揣摩人心,处事圆滑,当然也是绝顶的聪明,从他的这个故事就能看出来:一是公元前229年,王翦从郡上发兵,准备一举拿下赵国。到了赵国城下,结果遇上了赵国名将李牧顽强的抵抗(赵、李牧也是四大名将之一)。
王翦多次组织攻城没有结果,两军相持达一年多的时间。老奸巨猾的王翦就使用了反间计,在赵国散布李牧要谋反的消息。昏庸的赵王信以为真,诛杀了李牧,王翦趁势灭掉了赵国。
王翦的聪明我们领略了一二,他做的更高明的事情还在后面,通过这件事王翦手握重兵,却能成功消除秦王的猜忌,使自己安然无忧。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着手攻打楚国,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人,而小将李信则认为二十万足够了。而60万大军基本已是秦国全部身家,哪能全部拿出来?秦王嬴政就以王翦已经老了,不如年轻人英勇为由,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王翦就向秦王告老还乡,别人都以为他是在耍脾气,其实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李信成功了,那他也没有在朝中呆下去的必要了,还不如自己先走颜面上好看。如果李信败了,那秦王还得请他回去,到时候岂不是更是风光。
果然,李信是损兵折将,大败而归。秦王立刻快马加鞭亲自请王翦回去执掌帅印。但王翦坚持要60万大军,否则不出战。
毕竟是60万大军,如果王翦拥兵自重,秦国可就麻烦了。秦王犹豫了很久,最后无奈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没想到王翦得寸进尺,出征时又向秦王要了很多的赏赐,'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说你都是带兵的大将军了,还在乎这些吗?王翦说,我这是趁大王还看重我,多要点赏赐,给儿女多积累点财富啊。秦王听了哈哈大笑。
在秦王赏赐后,王翦更加贪得无厌,还没出函谷关,又连续五次要求赐给他良田美宅。别人不解,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我手握秦国60万精锐,难免不被猜忌。现在他不断要赏赐,就是给秦王看的,证明自己贪得无厌,除了财富一无所求。
王翦的方法果然奏效,秦王对王翦非常的放心。王翦没有了无后顾之忧,很快灭掉了楚国,凯旋而归。
后来王翦功成身退,带着秦王的赏赐安享晚年。
谨小慎微,不逾规矩。
萧何、张良、韩信是汉初三杰,为建立大汉江山立下了卓著功勋,但是三人命运天差地别,张良隐退,韩信被杀,只有萧何的官当的稳稳当当有始有终,最后终老天年。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在论功行赏时,把萧何放在了第一名,除了萧何确有大功外,作为文官的他有足够的情商才是关键因素。
萧何清醒的知道,自古君王可以同打天下不可同坐天下的道理。他处处小心谨慎,帮助刘邦治国安邦却不提任何要求。
刘邦告诉他可以不遵循礼仪,允许他带剑穿鞋上朝。可是萧何却没那么糊涂,还是处处严格遵守君臣之礼,一点没有放肆。
后来刘邦给萧何派了500兵士作为他的私人卫队,萧何不仅坚持不受,反而拿出全部家产充当了军费,刘邦当然大喜过望。
然后萧何又故意显得非常贪婪,利用职权用低价置办了很多田地庄园,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刘邦以为萧何已经胸无大志,变得贪财迂腐了,所以就没有动杀他的念头。萧何也得以安然的享受退休生活。
萧何之所以结局完美是因为平时分寸把握的非常完美,处处懂得克制自己,能够做到深谋远虑,并且深深懂得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
巧妙'自污',自毁形象。
李靖是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著名大将,一生征战无数,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勋,在当时非常风光,没有别人能够超过他。
但是李靖深深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你越是完美能力强,越是威望高,帝王就越是对你放心不下。李靖深知韩信为什么被杀。所以,李靖把战场上所有的功劳让给部属,自己从来不争功不贪功。
后来李靖灭了突厥,俘虏了突厥可汗,永久解决的唐朝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功高盖世。但是李靖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担心皇帝会对他猜忌,于是他就开始 '自污'。
李靖在大胜突厥之后,纵兵抢掠,为自己搜刮了很多珠宝财富和美女,并整日饮酒作乐。
结果不出所料,李靖人还没有回到长安,御史们的告状信已经像雪片一样飞到了李世民的案上。李世民看了后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喜,心想李靖不过如此,也是贪财好色的俗人,肯定胸无大志,不值得担心。
于是,在李靖班师回朝后,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训斥了李靖几句,功高震主带来的危机顿时烟消云散。
有如此智慧和格局,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难得糊涂,不漏锋芒。
郭子仪是唐朝中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与广平王一起收复长安,功勋卓著,被封为'代国公'。
郭子仪85岁去世,死后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可以说生尊死享,非常完美的人生结局。我们看看他怎么做的。
郭子仪功劳很大,声望非常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处处小心,大事清醒,小事就故意装糊涂,尽量不被别人抓住把柄。
朝中有个得宠的宦官鱼朝恩,一直看不起郭子仪,竟然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没有和他计较,在皇帝问起时还说这可能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他都坦然接受。后来鱼朝恩又设计陷害郭子仪,郭子仪坦坦荡荡,最终让鱼朝恩羞愧难当。
郭子仪平时非常注重隐藏锋芒,他家的院子从来不派人把守,而是拆掉院墙,四门大开,什么人都可以走到他的厅堂上。很多来拜访郭子仪的人进来后都会看到郭子仪在给老婆梳头洗脸,大家都大为惊奇:堂堂大将军还做这等事?
而这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就认为郭子仪已无锐气,就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翁,自然也不会找他的麻烦。
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元老,大唐的中兴之将,能够成为唐朝官场'常青树',这也和他的处事原则有关系吧。
淡泊名利,不贪富贵。
姚广孝原是一名僧人,年少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姚广孝聪明好学,深研佛道,并精通阴阳术数。在洪武15年的时候,朱元璋敬重的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便从各地挑选名僧,到各地服侍诸王,诵经祈福。经过层层筛选,姚广孝到了燕王朱棣身边,从此建立了不朽功勋。
由于姚广孝知识渊博,知古通今,和朱棣很能谈得来,虽然是庆寿寺住持,但是经常出入燕王府,和朱棣彻夜长谈,朱棣非常欣赏他。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年轻气盛的建文帝过于着急想集中皇权,开始实行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一时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朱棣也是整日提心吊胆,担心一不小心削藩削到自己头上。
姚广孝看透了朱棣的心思,就密劝朱棣谋反。朱棣一开始还犹豫不决,姚广孝就给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来预测吉凶,渐渐使朱棣下定了决心,不再坐以待毙,而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后来的事情都很顺利了,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挥师直指南京,最终杀进了南京城,当上了皇帝。朱棣称帝姚广孝可以说是头号功臣,朱棣当然要大赏姚广孝,授予姚广孝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第二年又拜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给他豪华府邸和两名宫女,而且钦命他可以还俗,安安心心在朝里做大官。

按说姚广孝深得朱棣信任和宠爱,是朱棣眼中的红人,现在朱棣当了皇帝,姚广孝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对于别人那可是光宗耀祖梦寐以求的事啊。但是姚广孝坚决拒绝了朱棣的好意,没有还俗,只是在上朝的时候穿上朝服,退朝后就换上僧衣,人称“黑衣宰相”,还把朱棣赏赐的金银财宝分发给宗亲,真是佛系的很。
姚广孝84岁病逝,死后赐谥恭靖,朱棣亲自给他写了墓道碑铭。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姚广孝曾经当过朱高炽的老师,朱高炽对姚广孝非常敬重,特许姚广孝配享太庙,在明成祖一朝的文官中也是绝无仅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