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才是最出色的武术指导?武术打斗特技样样全能,这5位就是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5-19

对于喜欢欣赏武侠片,功夫片和动作片的观众来说,“动作指导”或“武术指导”这两个称谓必定不会陌生。

其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为一部电影设计打斗动作的专业从业人员。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好奇,这其中一个是“动作”,一个是“武术”,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其实在业内,它们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划分,只不过像武术或古装武侠等涉及正宗武术展示的电影中,多署名为武术指导。而在现代动作片(包括了带有打斗特技动作的时装警匪片)以及近代功夫片中,往往会署名为动作指导。一般情况之下,八九十年代很多都是集动作指导和武术指导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而之所以有了他们的妙手生花,中国武侠片,动作片和功夫片方能够风靡环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收获无数的忠实簇拥。

袁和平

中国早期的武侠电影,像《定军山》、《青石片》、《收关胜》等等时期还并没有专门设立“武指”一职。那时候的打戏,多是直接沿用和捕捉京剧中传统的舞台动作。直到1948年洪仲豪在执导《方世玉与苗翠花》时,传统武术开始撑起了武打场面,而为影片担任武打顾问的袁小田也因此有了“武术指导”之称谓(还有一说是1960年王天林在拍《铁臂金刚》时才确立了武指这一地位)。

袁小田是中国影史上最早的武指之一

次年在胡鹏执导的《黄飞鸿传》中,也请来了武术家梁永亨为影片担任武术总顾问。当时他要求每个演员的武打动作一招一式都必须按照武术套路来打,这无疑摆脱了早期武侠片那种舞台化和写意化的武打风格,让打斗动作变得有迹可循,可见早期的“武指”仍是以传统武术为根基。

然而随着大量有过习武经历,或从事过武行工作以及出身戏班的人纷纷投身电影圈,使得“武指”的概念一再被重新定义。像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英杰(《唐山大兄》里的大反派)便是一例。其实韩英杰并没有学习过武术,而是学戏出身,他的经验都是后来在片场做龙虎武师时逐渐摸索出来的,但后来也照样升做了“武指”。

他的武打设计灵感实际也多来自于戏曲,譬如他在胡金铨电影里发名出的“弹床轻功”,便是将京剧翻腾技术经过改良的结果。不过这与早年的《定军山》等电影中老式的京剧武打已有了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注重武打节奏,更注重武打的画面表现力,即一定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这也对后来同样是学戏出身的洪金宝、成龙、元奎、董玮、林正英、孟海、陈会毅等人转做武指给予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韩英杰开创了将戏曲与武术元素相结合的武打套路

“武指”行当的兴起,并真正受到业内认可和重视,也得益于邵氏电影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打开武侠片市场所致。当时,电影公司不仅找来武行师傅对旗下艺人进行培训,也借势培养出了自己的武指班底,而后来被誉为“张彻电影里的武指双子星”的刘家良和唐佳便因此而出位。

刘家良自小便跟随父亲刘湛学习洪拳,武术功底深厚扎实,这也对他日后投身武指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算是以梁永亨为代表的传统武指一派的传承者。熟悉他的观众都知道,其武打设计要求简单干脆,不去夸张和再造,很少有多余的动作或去追求飞天遁地的视觉效果。譬如《洪拳小子》,《武馆》,《少林三十六房》,都是主打硬桥硬马的武术,并将洪拳的一招一式细致拆解出来。而他的搭档唐佳则是梨园子弟,曾师从袁小田学艺,其武指理念,则是将视觉表现力放在第一位。但正是这两个武指风格南辕北辙的人结合到了一起,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才得以让传统武术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

张彻,刘家良,唐佳

而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出现,也对后来投身武指行当的很多从业人员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由于李小龙本身就是武术大师,再加上由他创立的截拳道又讲求高效与实效,因此他的武指风格更侧重拳脚技击或自由搏击,并将个人情感和武术哲学灌入动作,其实从他开始,“武术指导”已朝向更现代的“动作指导”迈出了“概念转换”的第一步。

李小龙无疑为“武指”注入新的理念

因受李小龙所影响,香港影坛一度掀起了开拍动作片和功夫电影的潮流,并一直持续了长达二十多年。彼时洪金宝,成龙,袁和平等新一辈武打电影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迅速崛起,这也标志着传统武术指导开始进入了“全能”时代。

以上三人的经历,其实也代表着武指的“晋升体制”:他们最早是从龙虎武师或者替身做起,待通过片场的磨练“满师”之后(即可独当一面胜任动作设计),才有资格转做武术指导。随着他们自身影响力与号召力的进一步扩大后,均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武指班底,而他们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班底“总指挥”,负责控制和调度旗下执行武指,替身演员和龙虎武师,相互协助,相互配合帮整部电影里完成武打场面,最终跻身武指的金字塔尖。同时这些班底也大致分成了四种风格流派:一派是刘家良的传统功夫派,一派是以洪金宝,袁和平等人为代表的“综合派”,另一派是成龙的惊险和杂耍动作派,第四派无疑就是程小东的写意派。

袁和平,袁小田,洪金宝

刘家良的武指特点自然不必多说了。洪金宝虽出身七小福,和韩英杰一样并没有有系统性地学习过武术,因他本身就熟悉戏曲武打动作,再加上后来又“偷师”了李小龙的动作打斗特点,另外还自行研究了大量的武术理论,因此不论是执导功夫片,武侠片和时装动作片,对他来说都像是如鱼得水。而袁和平的动作设计特点也是以中国戏曲动作为轴,再将古典戏剧、现代格斗、传统武术等等元素进行嫁接,同样属于“综合派”。此外名震影坛的武指董玮,元奎,元彬等人亦都属于是综合派,笔者在此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洪金宝以《东方秃鹰》将“动作指导”概念带入了第二形态

《洗黑钱》证明了袁和平也可以设计更现代的武打动作

而成龙早期电影作品中的打斗明显融入了戏曲里的喜剧杂耍元素,后来因观众对节奏更为明快、视觉效果更刺激的现代都市动作电影需求加大,于是他又从传统的杂耍打斗中开发和延衍出了更具视觉表现力,追求人体体能极限,同时又弱化了招式套路的现代惊险特技,最终形成了特有的“成龙风格”。

而程小东早年同样是从戏班里磨练出来的(曾在唐迪的东方戏剧学校学戏),但为了在诸多出色武指中杀出一条血路,他的动作设计完全摈弃了武术和功夫套路,尤为注重体现出一种飘逸灵动之感。而舞蹈般打斗动作的引入,无疑使“程式美学”更具浪漫色彩。而徐克的武侠片也正好给了他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空间。

除此之外,业内还有另外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特殊武指派别,一个是以罗礼贤为代表的现代专业电影特技,另一个则是江道海的“微观动作特技”。由罗礼贤成立的“猛龙特技”团队囊括了飞车,爆破,替身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主要负责为警匪片战争片或涉及到有大规模特技的电影担任动作设计。也许有人会说,“猛龙”擅长的工种应该不属于武指的范畴,其实不然。在面对爆破,飞车或枪战戏时,很多老派的武术指导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猛龙”上阵完成。

上图为猛龙特技拍摄爆破场面

而江道海的“微观动作特技”,则是将他从小学习魔术和杂技的特长运用在赌片里,并通过局部特写镜头展示出来。像电影里那些“赌坛英雄”们玩牌,洗牌,飞牌的华丽动作,便是江道海的杰作。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武指们掏空心思地创作每一个电影镜头,各展其能,才能促进和推动香港乃至华语动作片,武侠片和功夫片题材和类型的“百花齐放”。但不管他们各自的动作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相同点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戏曲或武打功底,才能清楚“动作戏”该怎么拍,这就是他们的“武林秘籍”。

江道海的“赌片”动作设计与传统武指一脉相承

对于一个“合格”的的武指来说,能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动作只是基本要求罢了。然而要成为一名顶级武指,除了要会设计动作,还要对电影工业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譬如镜头该怎么放,道具怎么用,哪个人物怎么站,主角和配角如何出招,如何设置人物的移动轨迹,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记得某好莱坞电影人曾经说过,当时他们看到中国的武打片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以拍的这么讲究?

知名武指董玮便这样说过,一个好的武指懂得让武打服务于故事,它的背后有逻辑支撑,不是单纯地为打而打。也就是说,武指也要懂得一定程度上的编剧知识,才能和文戏导演,编剧之间紧密衔接,才能让打斗“活”起来。这样的“功力”,若不经过个十年半载哪能那么容易练就。而也就是从以上5个代表人物出现开始,“动作指导”和“武术指导”的概念也被“混淆”起来,因为你很难准确说出这些人究竟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因为武术和动作之间,其实并没有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

由于从业经历十分丰富,再加上勇于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又拥有自己的专业班底,因此这些处于金字塔尖的武指们在电影圈没的地位和权力开始有了显著的提升,于是开始被人们称为是“动作导演”。香港导演陈嘉上曾说,动作导演与导演基本处于并驾齐驱的位置。比方说在拍像《精武英雄》这样武打场面较多的电影时,袁和平便行使了“动作导演”的职权,片中只要与打斗有关的戏份实际上都是袁家班在操控,因此将它称为“袁和平作品”也未尝不可。而近几年来有着不错口碑的《叶问》系列电影,承担武指之职的袁和平,洪金宝都被署名为“动作导演”,也就是说在拍摄工作他们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从第二届金像奖开始也专门设立了“最佳动作设计”奖项,这足以证明“武指”已成为了香港电影工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当。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是“动作设计”而不是“武术设计”,即说明了“武术”包含在了“动作”的范畴以内。如果只说“武指”会让人感觉很有局限性,而谓之“动作”则无疑能充分体现出获奖者的全面性,从此之后,成家班,刘家班,袁家班,洪家班都成为了提名榜单上的“常客”。

2006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举行的“向动作指导致敬”环节中,组委会向洪金宝、成龙、袁和平、刘家良和程小东特别颁发了致敬奖,以表彰他们对动作电影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也能从侧面证实“动作指导”已经取代了曾经的“武术指导”,成为了这一职业的官方叫法。

“武指”是香港电影为世界电影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曾引领过世界电影的先锋。而动作片能发展至今并始终矗立不倒,离不开无数“武指”前赴后继,呕心沥血地用生命和身体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经典画面。

如今,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打动作片,都离不开武指的保驾护航,而这一行当发展至今所汲取的养分已不仅仅来自于武术和戏曲,还包括了各个国家的格斗术等等。

曾几何时,好莱坞曾经开发了动作捕捉技术,即将武指设计的武打动作输进电脑存进数据库,待开拍时再“套用到”其他演员身上,但这也在无形当中,使得“动作”失去了生命力。事实证明一部电影中的“动作”要有灵魂,要有创造力,电脑是永远解决不了的,要保留住其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还是得依靠资深的武指来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